东吴动力基金 东吴动力基金官网

频道:股票理财 日期: 浏览:0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东吴动力基金,以及东吴动力基金官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华东理工大学怎么样?
  2. 蜀汉和东吴为什么不联手北伐?
  3. 三国时期,东吴的战力比蜀汉如何?

华东理工大学怎么样?

您好,京领新国际此前曾对华东理工大学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现与您分享分析成果,希望对您的提问有所帮助。

华东理工大学简称“华理”,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平台”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现有徐汇、奉贤和金山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535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2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09.4万册,收藏中外文期刊合订本28.4万册。

一流学科建设——华东“化工”大学

在网络上经常都会有学生、网友们吐槽学校为华东“化工”大学,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华理”的优势学科在于化工,近些年来学科发展迅速。2017年,华东理工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分别是: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

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华东理工大学共参评21个学科,获评A类1个;B类14个;C类:6个;其中华理获评A+的学科为:化学工程与技术,这是唯一一个代表着华东理工大学的王牌专业,超越清华大学位列全国第二。

ABET国际认证——化工教育更上一层楼

9月17日,《中国教育报》以“用‘中国方案’定制国际化工人才”为题,从对标国际标准、改进教学理念,围绕学生成长、促进能力达成,狠抓“源头”教育、深耕绿色发展,借力国际认证、提供教育示范等方面,深度报道了华东理工大学从通过ABET认证到构建化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系列举措。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校,华东理工大学把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认证标准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向世界展示了化工卓越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华东理工大学率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服务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的培养理念;领先构建了学生学习成果导向(OBE)的全过程培养模式;创先制订了包含研究型、应用型与经济管理型的分类培养方案;首先实施了符合化工行业特点的EHS职业伦理教育。

化工学院的学生从此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化工学院2014届博士毕业生沈睦贤感受深刻,现为《自然》杂志社编辑的她表示:“在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ABET认证给我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交流能力,为此我受益良多。”

“学在华理”——科研先锋军

华东理工凭借优秀的学术科研水平在众多上海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设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同时还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并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

华理“男校”?——其实不然

很多人都说:一入华理深似海,从此恋爱是奇迹。其实,只有一些专业的男女比例失衡。如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纵观全校2018年新生而言男女生比例为1.2:1,大大低于一般理工类院校的平均水平(清华2:1)。

上海生源——比例可观

2018年上海生源比例概况(仅含统招,综评,提前三个批次):复旦16.1%、交大22.8%、上财20.5%、同济9.9%、上外16.7%、华东师大13.2%、华理17.2%。在被普遍认为上海本地生源录取上海本地大学很难的情况下,华东理工大学仍然是上海本地考生的良心之选。华东理工大学2017届毕业生中,上海生源毕业生96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5.82%,较2016年减少2.38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的生源地区分布如图:

另外,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上海以外的地区就业。本科毕业生中,在上海市就业的1325人,占落实工作总人数的66.92%,到华东六省就业的304人,占15.35%;与2016年相比,本科毕业生在沪就业的比例降低3.35个百分点,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增加2.60个百分点。

那么这些本地的学生都来自于哪些高中呢?以下是华理的上海本地生源所属高中,数据只列出了生源数量大于等于5的高中,包括所有录取途径。

(数据来源于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蜀汉和东吴为什么不联手北伐?

谢谢您的邀请??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

必须要先弄明白诸葛亮在先主刘备为二弟关羽复仇兵败去世后,为什么不“养精蓄锐”却貌似“以卵击石”急于北伐?

??????

自古以来,诸葛亮之所以出名,恐怕和他屡次兴兵北伐,进攻曹魏,有极大的关系吧。

??????

三国时期,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短短七年之内,诸葛亮五次主动率军北伐,进攻曹魏,且期间还防御了一次魏的进攻。

??????

要知道,三国中蜀国最弱,曹魏实力则最为雄厚,在历史上,弱者屡屡进攻强者,且发动战争的频率及规模如诸葛亮这般真的是较为罕见。

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诸葛亮数次北伐这个事件上,但对于其北伐的动机了解的过少或者不全面

首先,诸葛亮北伐有以攻为守,借以图存的长远考虑

在古代,一个政权的强弱与否取决于政权所实际控制的人户,即所谓“编户齐民”。汉末天下大乱,全国人口损失惨重。《通典》记载,蜀亡时,“(魏)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士十万二千”。又按《晋书》所载,吴国为“户五十二万三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而曹魏则为六十六万户,四百四十万口。

需要注意的是,把三国的户口数全部相加,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就只有这么多人口。

??????

这是因为虽然汉末混战导致人口大量减少,但有相当一部分户口没有被政府控制,多为豪强地主和世家大族的私属,所以实际人户要高于三国户籍的总和。

但政权所能调动的人力物力不是由境内全部人口决定,而是由其政权真正有效控制的人户决定。

如前文所说,人们虽都知道三国中蜀汉实力最弱,曹魏最强。但对于前者具体有多弱,后者具体有多强,认识却很模糊。

??????通过上面数据可以看出,蜀国与曹魏的国力差距是相当大的,孔明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而退兵,但在退兵时仍不忘将当地居民迁入蜀境,即“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一方面可以看出蜀国对于人口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蜀国国力的弱小。

如果诸葛亮不主动北伐,两国之间和平相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国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也强调了这一点,即“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上图_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其次,益州的地形决定了只有北伐才能有恢复汉家的希望…

??????

《隆中对》在后世可谓是广为流传。孔明先为刘备分析了一番天下大势,他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刘备若想成霸业、兴汉室,就要先占据荆州、益州,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择机两路出击,进取中原。

后来刘备一系列的军事、政治活动也确实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的。

但是,关羽丢荆州,刘备兵败夷陵,使得占据荆益,两路出击的战略规划破产。

蜀国此时的版图实际上只有益州一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说“益州险塞”,这是因为益州四周山岭环绕,较为封闭。

益州的这种地形于交通而言是一弊端,后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便是一体现;于军事而言,则为易守难攻之绝佳地形。

??????

尽管蜀地地形有利有弊,但就中国历史来看,蜀地的地形在天下大乱,分裂争霸的时期可攻可守,有逐鹿中原的资本。但如果蜀地以外的地区渐归统一与稳定,那么,蜀地的地形就会像一个牢笼一样,将该地的割据政权死死的困在里面,使得蜀地政权在与外部统一政权的战争中被消耗至亡。典型的例子有后世五代十国之一的后蜀,在天下大乱时其割据一方,但等到北宋开始逐渐统一时,则迅速灭亡。元末割据四川的有明玉珍大夏政权,在朱元璋基本完成统一后也迅速被明军击灭。

因此,在荆州丢失,曹魏的统治逐渐巩固,国力蒸蒸日上的情况下,蜀汉若既不想坐以待毙,又想完成统一,摆在诸葛亮面前的也只有“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条路可走了。最后,北伐以兴复汉室为政治号召,利于团结内部和吸收外部人才

建安十六年(211年),应益州牧刘璋之邀,刘备领军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军攻取成都,占领益州。但早在刘焉、刘璋父子主政益州时,益州内部就存在着本土官僚豪强势力与外来势力之间的对抗。刘备入川所依靠的是以荆楚人士为主体的荆楚集团,这就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新旧、客主矛盾更进一步激化。面对这种情况,刘备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缓和矛盾,团结内部。如他将政权对益州本土势力开放,通过设官分职分享给了本土势力部分政治权力,使得两方各得其所,彼此相安。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居于政治领导地位的仍是荆楚集团。

??????

但如前文所提及的,因关羽丢荆州和刘备兵败夷陵,荆楚集团这个外来集团丧失了其大本营,没有了扎根的土壤,同时集团内部也损失惨重,关羽、张飞、麋竺等人皆亡,在丢掉了荆州的情况下,荆楚集团很难补充新鲜血液。

因此,看似强大的荆楚集团面临着困于益州,后继无人,有被益州本土势力取而代之的危险。

上图_刘备(161年-223年)

刘备政权建立的合法性在于其打出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纲领。在荆楚集团与益州本地势力存在矛盾,且荆楚集团有被取而代之的风险下,只有通过这一政治纲领,不断的发动北伐,才能使两大集团实现暂时的团结,给荆楚集团以喘息之机,并且只有依靠北伐,打出益州,占领更多的土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与魏吴相比,蜀汉的优势是其所拥有的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力,如果不发动北伐,一旦荆楚集团被益州本地势力压制,就会造成“王业偏安一隅”,与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号召相冲突,蜀汉也会丢掉在政治号召力上的优势。

并且,除了国力上的巨大差距外,困于益州一地的蜀汉与魏吴相比,人才的匮乏也是其一大短板,只有通过北伐,蜀汉才有可能吸纳更多来自外部的优秀人才,如后来继承孔明事业的姜维,便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过程中所得。

上图_姜维(202年-264年)

综合来看,促使诸葛亮五次北伐,以弱攻强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只有不断地北伐,蜀汉才能够以攻为守,拖延曹魏恢复经济的进程,尽最大可能避免两国国力上的差距更进一步扩大。

同时,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利用好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优势,跳出益州地形的束缚,缓和内部矛盾,吸收外部人才,才能求得发展,使兴复汉室存有希望。

熟知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一统天下,光复汉室,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努力半生后,壮志未酬的刘备在遗憾中离世。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寄希望于诸葛亮,希望他能尽心辅佐刘禅,早日完成光复汉室这项伟大事业。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曾呕心沥血六次北伐,却多因粮尽而未能成功,最终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不禁让人叹惋。

虽说当时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可就各国实力对比而言,东吴要远胜蜀汉,那为何东吴却北伐曹魏呢?笔者认为,东吴之所以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如火如荼的进行北伐,其背后主要有5个原因。

(诸葛亮剧照)

首先,是地理上不占据优势。周所周知,蜀道难,自古便难,进出蜀汉盘踞的益州,只有汉中一条路可走,只要牢牢把守住各个险关要隘,便能挫败曹魏的进攻,所以诸葛亮凭借天险,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相比于蜀汉来说,东吴和曹魏交界面积广阔,防守压力更大,虽然有长江天险,但比起蜀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而言,也就显得不是那么牢靠。

(古蜀道)

其次,君臣不合。

诸葛亮之所以能六次北伐,是因为他以丞相职位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有能力调动蜀汉一切资源,投入到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中,并且刘禅对诸葛亮绝对信任,使他没有后顾之忧。

反观东吴,孙权此人生性多疑,

从不肯让臣下手握大权,威胁自己的统治,

即便手下有很多将才,孙权也只是表面上信任背地里制衡,这就使得君臣不和,失去了齐心协力北伐这一前提条件。

第三,军队制度的制衡。

东吴实行世兵制跟世袭领兵制,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增强军队战斗力,但同时弊端也尤为突出,它直接导致军队成为将军的私有财产,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家兵”。

这样的军队在抵御外敌时可以同仇敌忾,但是主动进攻时动力就明显不足,将领们担心自己损失过大,暗地里都会保存实力,很难下死力。

(孙权剧照)

第四,东吴藏有私心。

眼见蜀汉跟曹魏杀的不可开交,双方各有胜负,无论在财力、物力还是兵力上都消耗巨大。此时东吴便可趁蜀、魏大战,无暇顾及江东之际,在相对安全稳定的大环境下厉兵秣马,等蜀魏斗到两败俱伤后看准时机出兵,就可乘虚而入坐收渔翁之利。

孙权剧照

??????

第五,要平衡江东世家大族的利益。孙氏东吴的建立,离不开江东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要想巩固自身统治,那么做决策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人的意见,需要平衡他们的既得利益,然而这些世家大族过惯了舒服日子,对北伐一事根本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守住自己的地盘就好,只要自身不受到攻击,又何必自讨没趣去招惹曹魏呢。东吴内部这些复杂情况,使其北伐曹魏变得更加艰难。

综上,蜀汉东吴之所以没有联手北伐,关羽之死从此双方结下仇恨或分歧只是一个原因。

换句话说,也没有像蜀汉那样倾全国之力进行北伐,与这几个原因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东吴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取胜的前提条件,

关键是东吴孙权还藏有一定私心。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

虽然东吴实力远超蜀汉,

两家最终没有联手进行北伐,

最终被曹操后代…

各个击破的原因所在吧。

??

三国时期,东吴的战力比蜀汉如何?

东吴军队的战斗力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始终没有形成凝聚力,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擅长攻坚;二是守土责任感强烈,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

至于说东吴和蜀汉的战力谁更强,这明显是东吴要更强一点。论人口,论人才,都是东吴要更胜一筹。

那么实力比蜀汉更强的东吴,为何却连淮河都过不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东吴方面根本就没有实力,也没有勇气把国境线推至淮河一线,并吞并淮南。并且东吴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原因之一。

举两个具体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石亭之战,即历史上的“周鲂断发赚曹休”。

魏文帝曹丕去世后,魏国大军调动频繁,对东吴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于是东吴便于公元228年,主动策划了一场引诱魏军深入的歼灭战。

当时东吴设计引诱魏国扬州都督曹休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在本国境内本来都打赢了魏军,差点要了曹休的老命。结果东吴方面打着打着,发现魏军增援了,于是立即罢兵休战,没有下文了。一年后孙权于建业称帝,东吴与曹魏五年没有大战。

相比东吴,蜀汉的外扩积极性要高的多。

在听说东吴方面大胜的消息后,蜀汉方面做出了积极回应。诸葛亮在成都调兵遣将,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以强行军一千多里的速度兵出去陈仓道,打算闪击陈仓。结果遭到守将郝昭的坚决阻击,最后因为备战时间仓促,粮草准备不足而退兵。但是诸葛亮于次年春天又再次出兵,逼曹叡连忙从荆州前线召回张郃,并紧急把曹魏的中军主力用来对付诸葛亮。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三国志·张郃传》

最后的战果是,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中乘机顺走武都、阴平两郡。(魏军主动放弃)

比石亭之战的戛然而止,更让人叹息的是孙权对北伐的态度。

孙权在多次谋求徐州失利后,吕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东吴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而是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东吴方面采取了偷袭荆州以削弱蜀汉对它的威胁;并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的策略。而谋求土地已不再是东吴的第一诉求了。

这种战略规划的变更,大器感瞬间就降低了几个档次。

当然了,东吴对魏搞骚扰战也是有用的。青龙元年(233年),魏国扬州都督满宠就实在是受不了孙权的骚扰了,便上疏曹叡,请求把合肥旧城烧掉,另在西边三十里修了合肥新城。(离水路比较远)

那个让孙权伤心、张辽扬威的合肥城,就此灰飞烟灭了。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曹魏自己烧了合肥旧城,并不意味着孙权就能把边界线推到合肥旧城。并且,还别说是把国境线推到合肥旧城了,孙权他就是想在长江北岸展开大生产活动,也都会被曹魏骚扰得很头痛。

据史料记载,曹魏在魏吴边境搞屯田,孙权会跑去劫掠;等孙权也搞屯田时,曹魏也会跑去劫掠。这抢来抢去,最后就变成了两个土匪集团的抢劫成果展示会。

三年春,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遣长吏督三军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三国志·满田牵郭传》

由此可见,对淮南地区,孙权是既无力,也没有勇气去尝试占据。他每次动辄以十万大军出征,都是以骚扰为主,其目的就是把周围的地方变成缓冲区,让曹魏居民无力在那里安心种地生活。

并且,孙权的劫掠人财的野心,还远远不限于在淮南地区。按《孙韶传》的记载,曹魏和东吴在徐、泗、江、淮的地面上,搞了一条长达几百里的无人区。双方都在比狠,就看谁狠的更彻底。

至于攻城掠地嘛,孙权是这样打算的:主要曹军的主力不来,他就耀武扬威,只要曹魏大军一出,他立马就撒丫子跑路。

这个套路,孙权玩了整整十年。

后来,连曹叡都看出孙权的那点出息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孙权为了配合蜀汉,也派出三路大军。结果曹叡表示: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至于孙权一路,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老儿这个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

结果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预料自己到前线,孙权就会跑。然而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就望风跑路了……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

可能有人会问,年逾五旬的孙权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

答案是:孙权他就是忍气吞声了。

如果孙权还活着,他一定会说:

决战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曹叡小儿实力那么强,我打又打不赢,不忍气吞声还能怎么办?就算东吴起倾国之力攻下了淮南,我也守不住。只要曹魏一个反扑,一切立马就会回到解放前。并且,我还告诉你们哦。东吴自身还有个大问题,这个事情连我也解决不了。

什么问题呢?就是东吴自身的内部政治环境也不支持东吴搞大规模的北伐行动。

在三国当中,蜀汉的内部是最稳定的。一共就两任皇帝,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诸葛亮掌权十二年,之后蒋琬费祎董允等又维持二十年。在黄皓开始折腾到民有菜色之前,蜀汉稳定了三十年;之后一直到被灭,没有天子被废,没有权臣互戮的问题。也就是开国之初,南方乱了三年,但是诸葛亮一个秋天就平了。除此之外,蜀汉就找不出什么黑点了。刘禅可谓是三国十一位皇帝中,最幸福的一个。什么国事大事都不用他操心,然后他的在位时间还是最长的。

相比于蜀汉,曹魏和东吴都是不幸福的。曹魏不叙述了,惨到无以复加。这里只说东吴的情况。

孙权还活着的时候,就没有搞定臣子对君主不忠的问题。在他在位后期,东吴经历了二宫之争,太子、鲁王分别被废被杀,连陆逊因此也被逼死了。目的就是为了子孙的皇位能够千秋万代传下去。结果孙权死后,东吴的皇权还是让权臣给把持了。

先是诸葛恪弄权,等他被杀后,宗室成员孙峻和他弟弟孙琳又继续弄权。整个弄权时间长达五年之久,搞到最后,连小皇帝孙亮也被废了。

比权臣弄权更惨的是,东吴的顾步朱陆四大豪族在东吴的世袭地位,几乎全方位的影响到了东吴的国策。具体就不说了。这里只说一个例子:陆逊的儿子陆抗,他最有名的战绩就是搞掉了谋叛的步阐。严格来说,这是东吴的豪族内斗,是陆家与步家的内斗。而这种内斗从东吴立国到最后被灭,一直都没有消除过。

当然,东吴的内斗问题,蜀汉也有,但是蜀汉很快早就把李严、廖立等实力派都按住了,没让反对派能够得势。

所以蜀汉和东吴的内部环境,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蜀汉相对集权,诸葛亮办大事的行政效率很高;东吴的集权力不够,豪族在很多时候与中央并不是一条心。

这种情况下的东吴,打起仗来怎么可能有团结性呢?

若是攻伐荆州,开扩江南,东吴的四大豪族会迸发非常大的热情,因为刘备弱,挑食子捡软的捏嘛!成功几率会很大。这也正是为什么当年周瑜打南郡,吕蒙、陆逊偷袭荆州时,吴军的战斗力会爆棚。

但若是兴兵北伐,曹魏的实力先不论。就说长途跋涉千里,四大豪族哪个愿意承担这么大的开支?比如说陆逊,他手底下几万陆家军,都是以他的食邑俸养的。守荆州,没有问题。北伐,积极性不高。

而这种积极性不高的代价就是:孙权的几次北伐,都如同十万大军游行示威,能抢就抢,不能抢就赶紧跑。这些人不是真的去玩命的,他们出发前就给自己划了条线——不做亏本的买卖。

总的来说,东吴的势力始终推不了淮河,主要是因为东吴的实力弱。因此就算东吴打下了合肥,打下了淮南。它自身实力不足,最终肯定也是守不住。

除了实力差距外,东吴内部不团结,国策制定的很猥琐也是拿不下淮南的原因。

孙权当年制定了骚扰曹魏的出兵目标,于是后来的人就都以此为出兵目标了。在这种大政策的影响下,东吴没能力,也没勇气与魏国在淮南一决雌雄。

至于东吴与蜀汉谁更强,这明显是东吴要更强一点。只不过蜀汉的政策是积极外扩,对曹魏造成了事实上的威胁。而东吴坐拥一倍于蜀汉的人口优势,却始终没有大规模的攻伐。以至于双方最终变成了相互劫掠的拉锯战。而东吴的实力不如曹魏,相互拉锯的结果就是东吴服用了慢性毒药,虽然可以保一时的太平,却最终逃不掉被灭亡的厄运。

关于本次东吴动力基金和东吴动力基金官网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