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被就业” 大学生就业率第三方说了算
避免“被就业” 大学生就业率第三方说了算 更新时间:2010-2-28 0:12:01 全国政协委员李铀建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第三方统计制度
“为了消除虚报不实的就业率,避免高校大学生‘被就业’,也为了更准确评价高校办学水平,建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第三方统计制度”。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李铀向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提交的一份提案称。
新闻现象
“被就业”成为公开的秘密
昨日,李铀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存在的水分,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各方面的“共识”。教育部门和高校官方发布的毕业生就业率,往往与人们实际了解到、或感受到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相径庭,网络和官方媒体也不断爆出有关就业率造假的种种形象,以至于“被就业”成为社会流行词。
“比如有的高校大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出国,只要学生出具已经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或正在申请出国的说明,校方就把他们列为统计就业率的一分子;当主管部门强调签约就业率后,有的高校采取拿就业合同来换毕业证等方式‘提高’就业率,一时之间五花八门的就业合同都有,更有高校与企业‘合作’,让企业‘虚拟’录用学生以增加就业率。”李铀向记者列举了部分高校让学生“被就业”的种种做法。
就业率不应该高校自己说了算
高校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敢这么做?李铀称,让高校自己来考核和统计自己的就业率,是造成这种形象的根源。在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下,就业率就是高校的生命线,就业率不高就影响各种评估。2003年,教育部就出台了“18条挂钩”,其中就有这样的规定: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区分情况,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增幅。有的省明确规定就业率低于30%的高校专业停止或者隔年招生。在这样的压力下,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只好要求没就业的学生也就业,甚至就出现了个别“被就业”的情况。
从另一个角度看,就业率其实并不一定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指标。就业率被注水且不说,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就业质量问题。无论是大学生
自身的发展,还是企业使用大学生的满意度,最终要看就业后的职业报酬、成就水平与稳定性。此外,许多基础学科的存在价值是不能简单用当年就业率来衡量的,长线评估更能说明问题。
委员建议
就业率应该由专业调查队调查
“为了消除虚报不实的就业率,避免高校大学生‘被就业’,也为了更准确评价高校办学水平,建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第三方统计制度”李铀建议称。
李铀说,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责任主体,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时间应放在大学生毕业1-2年之后,通过直接访谈、电话询问、E-mail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抽样调查学生的就业情况、收入情况等。这种第三方机构可以是政府机构,如统计部门的调查队、研究所等,也可以是商业机构,如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市场调查公司等。政府对这类机构建立信誉评价制度,如果第三方造假,相关部门可以处罚第三方,市场会自然将它淘汰。李妯认为,2009年4月,南京财经大学委托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展开独立调查,调查该校2001-2007届的2460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情况,就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应该长期跟踪毕业生情况
李铀还建议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中,要对已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从毕业5年、10年甚至20年以后从事的职业、薪酬水平等来更客观、更准确地评价高校办学的成效。
李铀告诉记者,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工作5年后,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知识水平、综合工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管理水平、团队精神、职业成就,比当年就业率更能说明学校的育人质量;一所高校20年间出了多少突出的科学家、成功的创业者、优秀的工程师、出色的教师医生等,这些数据更能看出这所学校毕业生成才的比例。按照这样的数据规格收集毕业生资料,一段时期以后,就可以积累一整套有说服力的历史数据,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最有力佐证。
新闻链接
在去年7月12日,某大学应届毕业生“酱里合酱”发表了一篇帖子――《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酱里合酱”说道:“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就这样,“被就业”成为高校虚假就业率最黑色的幽默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