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高等教育

频道:理财经验 日期: 浏览:0

2018年5月20日,司法部中国法律服务网(www.12348.gov.cn)在经过5个月的试运行之后正式上线,其中最大的一个亮点是针对几类常见的民事纠纷为民众提供免费的智能法律咨询服务。具体来说,这套智能咨询系统在模拟律师询问当事人重要信息之后,便可马上自动生成一份上万字的智能法律意见书,还附有类似案例判决书、相关法律法规、行动建议(例如起诉准备工作)、管辖法院等诸多信息供当事人参考。与真人律师相比,它具有明显优势。从成本上来看,起草这样一份法律意见书有的律师可能需要半天甚至两三天时间,需要耗费当事人几百元至上万元不等,而智能法律意见书的服务是完全免费的,并且几分钟内就可以生成;从质量上来看,真人律师的技能差异直接导致服务效果的差异,而这套智能咨询系统是在集合国内权威顶尖的法律职业专家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图谱构建的法律人超级大脑,法律服务的标准化完全可以获得保障。后台数据显示,在试运行的5个月时间里,它承担了80%的咨询任务,获得了九成以上用户的好评。在惊叹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的法律人超级大脑对法律职业正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当下的法学高等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对法律职业者的知识结构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对学科知识的传授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两类新的学科知识能力亟待补充。一类是人工智能法律技术知识能力。人工智能学科的兴起要求法律职业者应当紧跟时代的需求,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以上述智能咨询系统为例,它的核心在于专家系统,内部含有大量的法律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该领域问题,简单说来是一个具有大量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如此一来,案件事实、构成要件、法律规则、判决结论转化为0和1的数据,法律适用将在一个标准化流程中进行,大部分案件都将通过数据处理“大宗商品”化。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法律科技公司在开发相关产品,对既掌握法律基础理论又具有技术知识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未来这或许会成为一种新型的法律职业。另外在传统法律职业行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智慧法院也催生了对技术知识的要求,未来的许多法律职业者很可能需要在熟悉技术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另一类是人工智能法律风险规制知识能力。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甚至可能创造奇迹的人工智能技术蕴含着太多未可知的法律风险,如何对其进行有效规制是法律职业者的社会使命。在高等教育阶段,此类学科知识传授的系统化、集约化已经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更加凸显学科知识之外的某些职业能力的重要地位,这在目前的法学高等教育中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法律职业者应当具备较好的心理素养、信念性格、思维方式、实务技能、操作技巧等一系列综合能力。当下我国主要侧重法学学科知识能力的传授,法律职业软实力的培养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而它或许是人工智能技术无法替代真人法律职业者的关键所在。司法的目的是公正裁决,终极目标在于化解社会矛盾,这在我国尤为重要。

以法官为例,所有案件问题不仅是法律条文的适用问题,往往以当下的公共政策、经济水平、伦理文化、民族地域等多种因素作为基础和背景,优秀的裁判者必须结合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和评判。除了关注已发生的纠纷,被动、严格适用法律,实现个案公平,法官还应当着眼于减少未来纠纷及其带来的损失,主动、有效改变规则,对未来各方产生良好效应。如果仅仅就法论法,不当剥离渗透进案件中的社会要素,不仅无法圆满解决案件,还可能导致激化社会矛盾、阻碍法治发展进程的严重后果。例如,在离婚纠纷中,当事人可以通过智能咨询系统获取专业的法律意见,甚至预计到未来的行为后果,或许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依照事实适用法律给出一个有输赢的裁判结论,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于产出一份冷冰冰的判决书,而是如何真正消除当事方的情感矛盾,让他们事后仍然维系良好的亲情关系,这就必须考虑个体情况、地域风俗、民族文化等引导当事方实现共赢。这也正是树立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所在。这样的能力需要以伦理道德、情感意识、人格魅力等为载体,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实现的,未来应当在法学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此,未来的法学高等教育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回应表现在学科知识能力的更新以及职业软实力的培育。

关于学科知识能力的更新,应当高度契合法律技术知识能力和人工智能法律风险规制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目前已有个别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法学学科并进行相关课程建设,应当获得大力支持。对于前者,可以围绕“人工智能+法律”开设法律知识图谱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导论、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等新课程。在授课方式方面也有优化的空间,例如在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的课程中,可紧跟当下的热点问题设置专题采取翻转课堂式教学,最好还要结合现实案例。目前,案例教学虽然受到重视,但仍被视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人工智能法学领域,应当借用案例材料去增强理论知识的具体化,而不是围绕案例去推导理论。

关于法律职业软实力的培育。如前所述,它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真人的关键所在,应当成为未来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构成要素来看,法律职业软实力可以分为两大类:法律职业通用核心能力和法律职业类别核心能力。前者是指法律职业者不区分职业类别和工作内容都需要具备的通用的、普适性的软实力。例如人格魅力,法律职业者需要通过展现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让普通人产生接受、信任、信服甚至欣赏、崇敬等良好情感和心理,对他们产生教化感化效应,从而引导其进行理性行为,达到预期目标;又如法律职业共同体凝聚力,法律职业共同体应当实现协作互助、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发展。后者是指依据职业类别和工作内容的差异各自应当具备的在某一领域或某些方面的软实力,例如法官应当具有“三理”裁判思路。案件结果应当符合法理、情理、事理,独立判断并非只是机械套用法律,应当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关注公众的道德情感,考虑案件的社会效应;又如律师应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尽可能对法律风险进行事前有效防范。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许多特色课程,但尚未形成完备体系。未来,应将职业软实力提高到与学科知识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增设专业方向和细化培养方案。

(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等教育中法律职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实时动作捕捉设备

实时动捕

实时动作捕捉设备

手指动作捕捉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