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海况不错,来自湖南长沙矿冶研究院的李锋匆匆吃过早饭,赶往后甲板忙碌起来。根据既定计划,中国大洋43航次第三航段的科考队员,要在玉皇热液区进行首次电法作业。
这片热液区坐落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中央裂谷南侧离轴火山的平缓坡地上,名字来源于杭州名山“玉皇山”。2009年,执行中国大洋21航次的“大洋一号”在这里发现了多金属硫化物。
此次作业,根据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邓显明的说法,是对已知的硫化物矿化区进行初步勘探。简单说,就是评估该区域的多金属硫化物的富集、埋藏深浅等情况,更好指导下一步的勘探。“目前,关于海底表面硫化物的分布已基本清晰,但其深部的富集情况尚缺少依据。”邓显明解释。
检查设备、维修电池、连接线缆、拧紧最后一颗螺丝……一切准备就绪,印度洋中午时间,通体洁白的电法探测仪缓缓下放至2000多米的深海。
作为硫化物勘探中最有效了解硫化物矿床三维分布情况的科考“利器”,电法探测仪下放至距离海底30米―50米的位置后,将跟随“向阳红10”船缓慢前行。电法作业负责人李锋介绍,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射线圈发射脉冲电流,接收线圈在发射电流脉冲期间(断电)后,接收地下介质产生的感应二次场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反演得出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三维空间上的展布。
当然,更直观的方法是像陆地上一样,直接通过钻探获取海底面以下数米至数十米深度内的岩芯,从而得知硫化物矿床在深度上的展布情况。中深孔岩心取样钻机就是这样一种设备。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签订多金属硫化物探勘合同的国家,根据合同规定,我国今年要完成初步的资源探勘任务,以便2019年完成返还50%海域的“指标”。
如何更好推进?答案是找到科学家们期盼已久的多金属硫化物,并对其资源量进行评估。“电法探测仪的初步探测结果,可为后续取样钻机下放的位置及钻孔深度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以便更清楚了解该硫化物矿床的空间分布和品位情况,进而推断该热液区的资源量。”邓显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