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再引争论
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再引争论 更新时间:2010-3-10 0:06:35 ■本报记者 王继高
因为此间“两会”期间的一个提案,曾被叫停的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再受关注。
早在2006年,中国证监会高层明确表示,将致力于有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点,但2008财政部曾专门下文叫停国有控股上市金融企业股权激励。
该提案的提交者、全国政协委员谢卫表示,希望各界人士在基金公司股权激励上达成共识。但也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明确指出,公募基金没有股权激励的必要。
委员呼吁股权激励
作为来自基金行业的唯一“两会”代表和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提交了关于探索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提案。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吸引人才。谢卫在提案中称,从同样发展迅速的私募基金行业看,由专业人士发起并参股的股权激励不断吸引具有丰富投资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对管理公募基金公司形成较大压力。
类似呼吁由来已久。自去年年底以来,华夏和博时等大型基金公司高管都曾谈及股权激励的重要性。
基金公司人才流动频繁为不争的事实。截至3月4日,今年已经有52只公募基金调整基金经理,其中8只增加基金经理,44只更换基金经理。2009年有超过150只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过变动,包括离任、离职和调岗等,其中跳槽者居多。
就基金公司股权激励,谢卫建议先行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在具体激励上,新老并重,允许具备条件的基金从业人员参与新基金公司的发起和设立,同时对已经成立的老基金公司,可通过股权激励鼓励员工持股。
“人才流失”之争
“我从来不赞成所谓的基金行业人才流失这种说法。”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只是正常的流动。基金经理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别的规划或者有更适合自己的地方就可以自由流动,而且基金经理是最会投资的群体,但现在法律法规禁止他们炒股。
基金经理变动会不会影响基金的业绩?王群航认为,基金理财是一种集体行为,不是完全依靠个人,并且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会有成熟的新人出现。
“公募基金人员的流动在根本上是由短期的供求关系决定,资产管理业是新兴的行业,短期内需要大量人才,而市场供应不上。”基金行业资深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预计,至少要三到五年后基金经理的市场供求才可以略微平衡。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呼声,根本原因是基金管理行业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比资金资本发挥的作用更大,而目前相对来说没有给人力资本足够的位置,基金资产管理行业这么高的收益基本都被资金资本所占有了,虽然基金经理收入是比较高的,但和股东得到的利润相比就非常少。
是与非
“呼声年年有,但我认为短期内没有现实可行性。”江赛春分析说,这是因为基金公司的股权激励关系到整个金融行业的定位,而所有金融行业都不允许股权激励。
“国外公募的管理层也未必是持有股权,我国公募基金基本是垄断性的行业,是靠特许而起家,能把国有的垄断行业的公司分给私人吗?”上述基金行业资深人士称。
王群航也认为,公募行业体制内不需要股权激励。
好基汇基金体检中心研究员汪洋则有相反意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认为,基金公司的股权激励还是有必要的。
具体设置上,汪洋认为,基金经理的收入和基金业绩直接挂钩可以通过管理费分成来实现,比如将基金管理费的一定百分比直接奖励给基金经理。由于管理费是固定的,即使基金亏损基金经理也可以得到不菲的收入,这就需要借鉴国外对冲基金的经验,设置起始点;鉴于对冲基金追求绝对收益,而公募基金追求相对收益,可以将同类同期的排名作为基金经理获得管理费分成的基础,按照排名的高低设置不同的奖励比例。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