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缓解通胀压力
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缓解通胀压力 更新时间:2010-12-4 7:39:37 1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是2008年11月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后,首次回归“稳健”。
专家认为,中性定位的稳健货币政策有一定的调控空间和弹性:一方面可以为经济转型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支持,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变目前流动性过剩的现状,从而缓解通胀压力。
实际上,此前中国央行的一系列操作,已经释放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信号。今年以来,央行先后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在10月20日启动3年来首次加息,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央行今年又多次上调央票利率,加大流动性回笼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日前在上海表示,货币政策有名义和实际之分,虽然2009年和2010年同样是“适度宽松”,但实际上2010年已经开始转向。
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缓解当前的通胀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已经攀高至4.4%,且全年CPI突破3%的年度调控目标可能性较大。显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刺激政策需要作出改变,以适应发展方式的转型,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是避免成本推进的物价上涨和货币供应量增多造成的通胀循环。”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
经济复苏强劲,也给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信心。最新公布的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55.2%,已连续4个月环比上升,连续21个月大于50%,其中生产指数超过58%,表明企业投资生产活跃,经济扩张超出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已经摆脱危机困扰,但是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仍然存在着下行的风险,中性定位的稳健货币政策以及强调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显示出一定的空间和弹性,这也有助于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问题。
专家认为,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犹如在高速路上行驶的汽车需要改变车道一样,在变线的时候保持平稳显得尤为重要。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是对2009年实际操作中某种程度上的“过度宽松”的修正,是放开“油门”减速滑行但不是“踩刹车”。
“中国还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结构调整应该是增量调整而不是存量调整,不能忽视总量稳定增长的意义。降低增速未必就能调结构,调结构需要物质基础,需要人才资源保障,减量调结构要出问题。”冶金工业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认为,“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有条件不发展更没道理。”
刘元春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正是对货币政策回归提供“对冲”,可以预见,稳健的财政政策在保增长、调结构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了配合“十二五”规划的启动,财政的支出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由基础设施更多地转向民生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价格补贴、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农业基础建设等支出都会有所增加。
相关文章:
澳新银行:PMI表明中国经济仍强劲但通胀压力上升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双重积极影响摩根士丹利:明年A股很可能“咸鱼翻身”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意在抗通胀中央定调明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专家: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不意味着紧缩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中国货币政策转向央行顾问周其仁:建议以现有流动性资产购入美元官方表态货币政策转向大盘跌幅收窄官方表态货币政策转向大盘跌幅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