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维稳真相四大民间命题考验维稳

频道:虚拟货币 日期: 浏览:0

货币“维稳”真相 四大民间命题考验“维稳”

货币“维稳”真相 四大民间命题考验“维稳” 更新时间:2010-12-20 8:22:22   “银纸大缩水,乜都贵咗……”家住广州西关逢源街的退休工人张伯正在抱怨这个月的生活费又超支了近500元。尽管每天从收音机听到美国“量化宽松”,但张伯怎么也没法把自己的钱包缩水和美国人印钞机产能扩大联系在一起。眼看美国人明年即将第三轮开动印钞机,张伯每月2000元的退休金可能再度缩水。

对于亿万像张伯一样的中国老百姓来说,不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上周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对他们明年的生活发生重要作用。如何保卫老百姓的钱包不致继续缩水?如何对抗美国印钞机扩印?如何在复杂的外围环境中自善其身?宏观调控已然和寻常百姓的生活水乳交融。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货币政策定调“稳健”,2010年国人生活将受到哪些影响?从过去两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字面变更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义?本报记者日前采访各路专家,揭开“货币维稳”的真实面貌。

货币超发“踩刹车”

2011年“信贷规模”四个字或将退出江湖,改为“内部尺度”。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10万亿的天量贷款将难以再现。

“在2009年推行以至2010年仍未刹车的货币超发,有望在2011年减速、驶出高速路”,多位专家预测。

不能不说,对于即将告别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泛滥是这一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的重要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指出。

“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的14个月里,仅银行信贷增长近11万亿元;2009年、2010年两年银行贷款接近1998年-2007年10年的信贷增长的总和。”易宪容分析。

惊人的数据背后其实隐藏着政府的无奈。

易宪容认为,上述大规模货币超发的背景是“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采取了比美国更强有力的财政救市政策,货币政策则由‘从紧’突然转变为‘适度宽松’”。而大规模的信贷扩张、货币超发也正是在这一货币政策引导下的产物。

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不用太灵敏的嗅觉也能从变化中闻到“紧”的气息。相形2009年近10万亿元的信贷投放,英国《金融时报》称,目前中国政府所讨论的信贷规模范围可能介于7万亿至8万亿元之间;摩根斯坦利报告则认为,2011年中国政府可能不再公布信贷规模,这暗示“信贷规模”四个字或将退出江湖,改为“内部尺度”。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10万亿元的天量贷款将难以再现。

保卫钱包狙击通胀

泛滥的流动性不仅推高了国内资产的价格,也推高了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CPI上涨成了必然的趋势。

为什么要为过去两年的货币超发画上休止符?货币超发对普通人的生活到底做过什么?

“如今潮人都玩苹果四代,我却在纠结四袋苹果。”爱吃苹果的小赵最近有些牢骚,“去年超市里的苹果一般是三四块钱一斤,今年个头比去年还小的苹果都要六块多钱了。” 这成为2009年以来涨价风潮中的真实一幕。今年11月,CPI同比涨幅更达到5.1%,创下28个月来的新高。

“尽管这种政策在危机时期对保持经济增长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这种货币政策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不可持续的。比如,2009年以来,泛滥的流动性不仅推高了国内资产的价格,也推高了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最后这个过高的物价水平传导到农产品时,国内CPI上涨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它不仅严重影响了民生,也在积累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易宪容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对此持同样观点。他认为,2009年近10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和2010年近18.75%的信贷增长计划,在后续的时间内对物价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必然产生推动作用。

经济学家周其仁也撰文指出,1995年以来,中国形成了出口导向、被动超发货币的经济模式,通胀经济是被动超发货币的恶果。今天中国广义货币超过6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1.6到1.8倍,广义货币与GDP之比全球最高。

不仅如此,输入型通胀正成为压向中国经济的另一座大山。所谓输入性通胀,即由于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的持续性上涨引起的国内产品价格的上涨,如石油。分析人士认为,今年8月以来,美元超发形成的贬值,已经撬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流入进行短期套利,也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感到威胁。

“极端天气”不会出现

目前中央政府对衰退的担忧仍然大于对过热的担忧,信贷不会全面收紧。

货币政策“维稳”之下,2011年信贷会否全面收紧?

专家预言,信贷一旦全面收紧,人们生活将出现连串反应。

以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发展商惯常开发楼盘的“滚雪球”模式是,凭借手中项目向银行申请开发性贷款,由此以小博大,将整个楼房项目“滚动”起来。一旦银行惜贷,房地产发展商首当其冲将受到影响,部分发展商将因为现金流断裂面临风险。而一旦银行惜贷,部分老百姓买楼时从银行贷款,也可能面临更高门槛。

随着货币政策向“稳健”转身,这种“极端情况”会否出现?

“尽管人们大多从中央经济会议中读出‘收缩’的信号,但中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一方面要防止经济过热,另一方面衰退的威胁仍然存在。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中央政府对衰退的担忧仍然大于对过热的担忧”。广东省政策发展研究室副主任汪一洋分析指出。

汪一洋分析认为,2008年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前后半年实行的是完全相反的宏观经济政策。上半年防通胀,下半年防衰退,明年也有可能面对同样的格局。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明朗,国内经济发展也有不确定性,明年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并没有“说死”,而是通过“审慎灵活”四个字,给明年的经济调控方向留下了一定的调整空间。

可以说,相比2010年,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尤为明显。政策层正面临艰难的博弈。

四大民间命题考验“维稳”

楼市、股市、物价、利率四大关键领域明年将呈现何种走向?专家作出不同预判

“心弦被消息的小风吹动着,风再大一点点都会断裂”……随着货币政策“维稳”基调确定,与之相关联的明年经济形势蛛丝马迹的变动都正牵动投资者的神经。在今年未能遏制涨势的楼价会否明年继续上行?今年一路上扬,创新“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诸多新词的农产品等生活资料价格会否继续飙升?各方专家基于中央政策对货币的“维稳”基调,作出不同的预判。

楼市:上涨仍有动力

背景: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是“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而2011 年变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再加上稳健的货币政策或会加大地产商的贷款难度,经济转型将改变由地产拉动GDP发展的增长模式,以及房产税开征风声甚嚣尘上,种种迹象都显示,地产市场享受的政策优势正在减少。

专家点评:

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来缓解住房困难人群的困境,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由于数量对比太悬殊,保障房上市不会对商品房市场造成冲击。单是香港一个小小的地方,公屋政策推行了七八十年才勉强解决了50%的困难人口的住房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大,要想达到香港目前的程度所需时间或会更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

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目前并没有出台。财税分配制度一天不改革,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状况不改变,房价仍将继续上涨。中国政府要投入建公屋,势必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这一压力或会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状况,进一步推高商品房房价。

———广东省政策发展研究室副主任汪一洋

股市:上半年或冲高

背景:今年1月至12月10日,无论从IPO数量、还是融资规模来看,沪深股市均超过全球其他股市。但截至12月17日,A股全年跌幅达11.70%。放眼全球主要股指,截至12月9日,美股道琼斯指数今年以来涨幅为10.18%,英国股市和中国香港恒生指数分别上涨8.65%和3.64%,德国股市涨幅甚至达到了17.78%,法国股市和日本股市也只是微跌。继2008年之后,在全球主要股市中,A股的表现再次垫底。

专家点评: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继续保持合理适度的投资力度,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对“十二五”规划中符合产业结构的新兴产业将有更多的政策扶持,包括减、免税收,加大财政投入等举措,这些举措最终反映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中,将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目前市场估值较低,总体的市盈率在25倍左右,企业的效益持续增长,更有利于吸引资金流向证券市场。

明年指数预测为2800点至3400点的区间运行,也许稳健的货币政策、温和的通胀水平、企业的效益增长使股指看高4000点的可能性存在。

———第一创业证券广州营业部首席分析师邝海钜

CPI:通胀在继续

背景:今年下半年以来,食品接力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就像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除了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外,人们发现,有关吃、穿、住、行的价格都在飞升。中央经济会议将抑制通货膨胀列入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否真正意味这一轮看似无休止的涨价已经走到尽头?

专家点评:

推动这一轮通胀的主要因素是食品价格,表面来看,受天气影响的蔬菜价格将在下一个收获季节获得回落,但诸多不稳定因素仍然使人们担心未来通胀还有可能继续上升。农产品涨价与其自身的劳动力密集程度的强弱存在着非常强的联系。综合判断,明年二季度的通货膨胀会超过5%,明年全年CPI在4%或者更高一些的水平。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

利率:加或不加仍是悬念

背景:11月CPI涨幅创新高引发了加息预期。就在市场预期央行将启动利率工具时,央行却仍然选择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收缩流动性。因而,加息成为了眼下央行最具悬念的动作之一。

专家点评:

加息工具与其他工具一样,存在两难选择。多数央行的政策工具,都存在两难,想使得手里少数几项货币政策的工具,满足所有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是很困难的。

加息刻不容缓,政府应尽快大幅度加息。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

要谨慎加息。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是农产品价格和成本的推动,而不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传统通胀形成的机制,因此有一定的短期性。只要农产品价格能控制住,CPI就能够回落。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

■记者手记

两手互搏

人们对本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放到今年国内外特殊的背景环境下显得有些微妙。国际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似乎再一次显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失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货币大辩论以来节节败退的凯恩斯主义起死回生,甚嚣尘上;国内,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随着政府刺激经济计划的出台,从本世纪初开始提及的“国进民退”瞬间被放大,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似乎对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将如何怎样指引未来一年全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期待,空前的关注度似乎顺理成章。

也正因为如此,广东省政策发展研究室副主任汪一洋的观点显得“反其道而行”。他指出,本次全国经济会议明确提出“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意味着,尽管政府能做一些弥补和干预,市场仍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也正因为如此,想单纯从政府宏观调控中要读懂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有再高明的经济学家也只能是徒劳。

对政府的依赖部分来自对市场失败的恐惧。

但汪一洋说,不要一看到经济危机就害怕,相反,经济危机正是市场的自我纠错机制。为什么美国、日本会发生经济危机?正是因为房地产泡沫和虚拟经济泡沫太大,在市场作用下,这一泡沫终究要破裂。“政府并不希望这个泡沫破裂,而市场能让泡沫破裂,所以并不能说政府总比市场高明。”

汪一洋指出,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已经十分明确,市场仍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政府只能做弥补和干预,并不能因为发生经济危机,就怀疑市场经济,要求国进民退,这实际是变相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相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将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向深入。

有了“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导向,2011年的中国经济仍然像随时变化的股市曲线图,尽管向上趋势无疑,但在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下,仍然充满着变数。

■外围扫描

天量热钱伺机过江

本报综合消息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12月17日表示,面对复苏增速放缓和财政状况恶化的困境,继续维持极低的利率水平和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选择。此举致使套利资本大肆追逐收益,在资本市场引发泡沫。

热钱压境史无前例

“目前包括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在内的G4金融市场上约有50万亿美元的资本市场投资资金,它们配置在新兴市场的资产比例为3%—7%。未来该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4850亿美元的新增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刘明康说,在历史上,新兴市场跨境资本流入最多的2007年,其规模也仅为4240亿美元。因此,未来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面临史无前例的热钱流入压力,如果应对不当,将会对新兴经济体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跨境炒作加剧通胀

刘明康说,当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炒作成风的情况下,不仅贵金属、能源、资源性产品等传统大宗商品倍受资金追捧,甚至国内绿豆、大蒜等农产品也遭到轮番爆炒,严重扰乱正常的商业秩序,对经济良性运行不利。此外,资金仍在流入房地产市场逐利,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7%,许多热点城市房价已经超过2007年的高点。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国际资本套利行为更为频繁,将进一步增加国内商品及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加大宏观调控难度。

所谓热钱

“关于热钱的定义,也是有很多争论。在一个资本完全开放的国家,以短期投机为目的而流进、流出的钱是热钱,而中国资本项下还没有完全实现可兑换,还没有完全开放,所以,中国的热钱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披着合法的外衣,比如通过经常项目、FDI、个人等渠道流进来的。当然也有通过地下钱庄流进来的,所以在资本管制下的热钱和在资本完全可兑换情况下的热钱,实际上是很不一样的。”

———国家外管局局长易纲

驯化之道

“把热钱放进池子。典型的池子是外汇储备,但是储备有不同的板块,这些板块也可以分成不同的池子,一些是保证进出口支付的;一些是为外资企业的分红预备的;一些则是为‘热钱’准备的,它们进来后央行100%对冲掉,总量上不要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从个体上我们并没有阻止它们赚点钱。”

———央行行长周小川

相关文章:

2011年初加息频率高政策拐点将决定市场拐点虎年不生威但求赤兔马券商2011年预测:沪指指最低2300最高4300近五千亿美元热钱压境叶檀:未来大盘股还会源源不断上市叶檀:房产税推出后房价会再次上升华民:改革税制防止地方政府推高地价龚耀明:利率涨跌不是风向指标《经济学人》封面文章:各奔前程陈炳才:应该降低或稳定利率以结构性治理通货膨胀

医疗事故证据

最新Bitget交易平台安卓版App官网下载

环境保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