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青黄不接
银行理财产品青黄不接 更新时间:2010-11-27 8:32:04 大多数收益难敌通胀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至10月,尽管信贷类产品发行锐减、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发行激增拖累了市场整体表现,但之前几近消失的挂钩股市、挂钩商品市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卷土重来,或成为近期银行理财市场的热点。
经历过“门前排长龙,开门即售罄”的风光场面,也遭遇过监管层、客户、媒体的围攻低潮,银行理财产品在毁誉参半中即将步入第八个年头。即将过去的2010年似乎正印证着“七年之痒”这句老话,转型之忧、整体收益情况下降、发行量低迷等考验,给刚走出金融危机低迷期还没多久的银行理财产品再设了一道坎。
银信叫停后
银行理财大多难敌通胀
自今年7月银监会“口头通知”、8月正式发行《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重点整肃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以来,以高收益、较低风险著称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量已经逐月萎缩。
根据财汇资讯平台统计,信贷类银行理财产品从过去占据每月理财产品发行总量半壁江山、每月至少百余款的发行量,逐步减缩至8月的101款、9月的73款,10月份更是触及近年来的最低谷,总发行数仅为20款。
11月虽略有回暖,但截至11月24日也只发行了25款,远逊于2009年后危机“黄金时期”的表现。取而代之的,是以债券类货币市场类、现金管理类为代表的稳健型理财产品频频现身市场,期限短、风险小,成了这些产品的共同特质。
看似只是普通的产品转型,却突然使得银行理财的尴尬处境暴露无遗——高收益产品发行数量的冷清直接导致了新产品整体收益被拖累,市场上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寥寥无几,绝大部分都跑不赢通胀。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4.4%,今年首度破“4”的CPI创25个月新高,更使得“负利率”延续了整整9个月。在此环境下,许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和储蓄一样都难以跑赢通胀。根据理财一周报记者统计,在非高风险、不保底的产品中,绝大部分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都集中在2.9%~3.5%的水平内。
截至11月24日,本月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中,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同期CPI涨幅的产品仅为13款,其中,预期收益率在7%以上的均为挂钩股票、基金的结构性产品,而信贷投资类产品中可以跑赢通胀的有5款。
一些商业银行给记者的反馈是,客户从银信产品叫停之初,就已经开始纷纷寻找流动性强、稳健收益的产品了,并且从购买情况来看,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和认可程度都颇为理想。但是就目前市场上的整体收益水平来看,银行乐观的背后,客户的反应则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和被动。
“过去,信贷类产品收益相对较高,1年期平均收益可以达到5%~9%,并且投资也较稳健,但在此类产品叫停之后,目前为止还没有产品可以做到接近信贷类产品。”银率网分析师在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退而求其次,债券类产品在产品安全性上比较有优势,而混合投资类产品——比如投资方向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或为优质企业贷款等——收益会相对有优势,平均年化收益可以达到4%左右,但仍不足以抵御通胀。
外资行不“给力”
结构性产品难觅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曾经是高收益产品发行“专业户”、在银行理财产品领域有着较多话语权的外资行发行量日趋减少。进入11月以来,每周的发行数量不超过5款,一般都为两三款,与今年年中,特别是5、6月份的鼎盛时期相比大幅缩水。
这样的差异在某几家外资银行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星展银行曾在今年6月最多发行了14款理财产品,但根据财汇资讯平台统计,截至11月24日记者发稿时,11月该行仅发行了1款外币理财产品。并且,这种趋势从7月开始就已凸显出来,7月其发行数量为零,8月至10月的发行数量分别为4款、1款和3款。而华侨银行则是在9月发行了12款理财产品并达到一年内的发行巅峰后,10月和11月均再无理财产品面世。
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银行内部的产品发行“进度表”上,更体现在其和中资银行发行情况的对比上。根据巨灵财经的统计,上周共17家银行发行了149款理财产品,其中中资银行15家,共发行了144只,而外资银行仅有2家,发行了5只产品,产品总数量较上周减少40只。
除了总体发行量减少,作为外资行个人理财核心竞争力的高收益产品近几个月来也几乎难觅踪影。根据金融界网站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1月以来,结构性产品和权益类投资产品在上周发行量较少,11月4日至11日当周,这两类产品分别只发了3只和2只。在11月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已公布预期收益的20款产品里有12款预期收益率低于4%,最低的仅为1.34%。
虽然一周或一个月的数据代表性不足,但银率网分析师认为,高收益产品发行量较低仍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尽管外资银行在发行结构性产品上一直处于优势,但外资银行主要针对中高端客户,而广大的普通投资者能够得到这类产品的信息有限。中资银行虽然每周产品发行数量比较多,但由于目前中资银行产品设计人员的开发能力不强和设计经验不足,发行的结构型产品非常少,不足以满足复杂产品对产品设计者较高的要求。”
银行理财能力评估波动显著
稳健、低收益产品的多发除了使市场平淡之外,也影响到了发行方——商业银行在分析机构眼中的理财能力。据普益财富最新发布的今年7月至10月《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显示,虽然中资行依然占据理财发行量的前五十名排位,但在产品的收益能力排行榜上,恒生银行与渣打银行还是凭借多款结构性产品的到期高收益率而挤入前三,相比之下,工农中建四大行排名则不入前五。
就产品类别对银行理财能力的影响而言,以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为发行主打的银行在排名中获益,而主打发行信贷类产品的银行则表现起伏较大。此外,今年三季度,全球股市多为上涨态势,同时大宗商品市场也涨势凶猛,给挂钩股市和大宗商品的结构性产品以及QDII带来利好,促使部分相关到期产品获得较高收益,大大提升了一些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的收益能力排名。根据该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渣打银行一款挂钩贵金属和天然资源基金的产品收益率达35.36%,高居榜首。而恒生银行表现最好的一款产品在3个月内就获得了17.4%的年化收益率,其他如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也均有产品收益超过10%。
普益财富银行理财产品分析师黄琦在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由于挂钩股票的结构性产品运作情况较好,基本都实现了较高的预期收益率,确实对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有不少贡献。”
就中资行方面而言,一些较为复杂的理财产品——如结构性产品的业务是从2004年左右才刚刚起步,虽然许多银行配有专门的理财产品设计研发团队,但由于经验相对较浅,如果仅凭借产品收益率的话,从数据上确实无法与外资行抗衡。
而从收益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发行能力等多个角度考察,7月至10月,理财能力综合排名前十的银行为光大、民生、招行、工行、中信、深发展、中行、交行、兴业和华夏银行。和上半年相比,本期光大银行综合理财排名上升1位至首位。深发展、兴业和华夏银行本期综合排名较上半年提升显著,上涨位次均不低于5名。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至10月,尽管信贷类产品发行锐减、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发行激增拖累了市场整体表现,但之前几近消失的挂钩股市、挂钩商品市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卷土重来,或成为近一时期银行理财市场的热点。
实际收益难满足“预期”
某银行“高增长区域指数基金Ⅲ保本投资产品仅用3个月,于10月25日提前触发,为投资者成功实现了年化7.83%的高收益;另一款挂钩亚洲增长区域指数基金的产品也于10月27日提前触发,为VIP客户成功锁定7.56%的收益”。
这是一则来自外资行的投资收益公告,虽然作为结构性产品,这样的实际收益率并不能算高,但在目前零、负收益成灾的银行理财产品整体市场情况中,已经称得上是高收益产品。
某上市股份制银行的零售业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外资行所推出的高收益产品比较激进,在预期收益“美观”的同时,风险不容小视,“外资行产品的内嵌期权、结构相对于中资银行产品来说更复杂一些,设计看涨、看跌或者设置波动区间,再加入更多的奇异期权,把构成收益的机制更加复杂化,这样做就派生出很多风险。”
这种风险不仅在金融危机时得到了彻底释放,即便在2010年这样一个相对的经济恢复期,包括汇率、大宗商品在内的国际市场的不确定仍然导致了大批挂钩黄金、汇率等标的的结构性产品出现零、负收益。
“到期收益和预期收益相差甚远的例子很多,有的客户亏钱是因为市场下跌,有的虽然市场大涨,自己却因为产品结构设计而未获得相应比例的收益,比如今年很多的黄金理财产品。客户非但不知道收益如何实现,连产品里有哪些期权也不清楚。而且外资行产品的定价也更复杂。”上述人士表示。相对而言,现在中资银行在做产品时都趋于简单化,即便是自主研发的结构性产品,在设计时也尽量避免日后对于条款的纠纷。
“对于投资者来说,结构性产品设计复杂,很难清晰地理解产品的结构, 更不容易分析出产品的潜在风险。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投资热情不乐观。”银率网分析师表示。
有些产品虽然达到了产品说明书中所标示的预期收益率,但是由于标示方法均为“年化收益率”,所以实际折算下来的年化收益率较低,和投资者心理预期之间形成的落差,也成为银行“误导之嫌”中一条难以争辩的硬伤。
“年化收益率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比如理财产品的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简单来说就是该产品的收益率以年计算为多少。它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银行出于使宣传单吸引人或是类似的目的,往往会选择使用看上去较高的年化收益率来做表示。”上述理财产品分析师表示。
比如,某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3%,你购买10万元该产品,那么该产品一年后到期的实际收益为3000元,但如果该产品是一个月的,那么就要用3000/12个月=250元,即为投资者购买该产品的实际收益。
目前大部分产品虽然主打的都是“稳健、灵活”牌,有的假日理财产品标示的年化收益率也往往能达到2%、甚至3%以上,但实际折算后可以发现,此等年化收益率水平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往往经过一个投资周期后,1万元平均只能获得3元~4元的收益。
相关文章:
小家电:想说爱你不容易民间理财生力军年收益“保证超10%”中盘阳光私募盈利较好平均收益14%股基难逃厄运债基凸显“赚钱效应”私募冠军争夺战:常士杉夺冠罗伟广无缘60强“外贸资讯宝”打造外贸企业集合式资讯平台网售玫琳凯近五成系假货6种电脑配件不合格被下架基金业绩分化严重如何选择理财产品基金收益分化加剧抗跌诀窍在于策略和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