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银行股“破净”会否意味着投资者将其抛弃
谭浩俊:银行股“破净”会否意味着投资者将其抛弃 发布关于触发稳定股价措施的提示性公告称,公司A股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于当日触发了稳定股价措施,将在6月5日前制定稳定股价方案。据媒体统计,截至5月23日收盘,A股上市板块中,破净股达到14只,占比53.8%。次新银行股中,除了上海银行,
很难想象,作为白马蓝筹股的银行股,竟然会频繁掀起破净潮。申万银行指数显示,从2000年到2016年1月,银行板块市净率跌破净值的时间段就有5次,整个银行板块共有242个交易日破净。而此次破净好像很突然,又似乎很正常。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银行股破净呢?
我们注意到,此次破净的银行以中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虽然这些银行从表面看营收和盈利都还不错,也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如上海银行,财报显示营收和盈利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机构也预测其今、明两年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4.3%、12.9%。但是,很明显地,投资者似乎不买上海银行的业绩账,而是选择躲避,继而导致上海银行的股价没能与业绩联动,出现破净。
为什么投资者对中小银行躲避,而不像过去那样追随业绩,疯狂投资呢?原因就在于,中小银行在日益严厉的监管政策下,已经暴露出吸储能力减弱、投放能力下降的问题。他们无法像大型国有银行一样依靠密集的网点吸收存款,自然就没有了放贷的基础,效益也就难以保证。
要知道,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信贷狂增以后,很多中小银行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存贷倒挂,存款增长速度放慢,贷款又无法放慢,导致贷款发放没有存款做保证。那么,盈利能力就会下降。投资者选择躲避中小银行,就是因为中小银行未来的发展充满太多不确定性,无法像大型国有银行一样稳定运行、稳定预期。所以,预期已成为广大投资者对银行股是否感兴趣最主要的投资参考。
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开始,银行股就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虽然有个人房贷做支撑,压力没有立即显现,但随着个人房贷受到楼市调控政策的严厉约束,银行的潜在风险和压力也在开始逐步暴露。
更重要的是,资管新规对表外业务的约束与规范才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银行通过表外获取存款资金的空间将被大大压缩。没有表外业务,不仅中小银行难以承受,大型国有银行也面临很大的压力。
相关数据显示,在100万亿元的资管业务中,有20多万亿元是银行的表外理财产品。如此规模的表外业务受到限制和约束,银行都会面临不小的压力。所不同的是,大型国有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强一点,还没有发展到暴露问题的地步。但是,这决不代表没有影响。一年半的过渡期并不算长,投资者眼看着这些表外业务大多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规范到位,怎么能不心生担忧、继而选择躲避呢?
而在去杠杆的要求下,银行不仅自身面临着巨大压力,需要不断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不再像过去一样出现虚胖现象,还要通过信贷结构调整,帮助企业去杠杆。这其中,开发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大型国有企业是去杠杆的主力军。而这些主力军也是去杠杆的难点所在。所以,投资者看到银行在去杠杆面前的巨大压力,也在进行着新的选择,导致银行股被疏远。
资管新规的靴子已经落地,去杠杆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明确,银行的效益预测更加清晰了。那么,银行股还有没有投资价值呢?破净潮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投资者将最终抛弃银行股呢?显然,银行股面临不小的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此前出现的银行股破净现象,一般情况下,只要破净到位,很快地就会步入上涨空间,以填补此前的失落。因此,对投资者来说,躲避风险并没有上升到心理恐慌。因为,在多数投资者眼里,银行股仍然是白马蓝筹股,只要给予时间,是不会有太大风险的。
但是,此次出现的破净潮,明显存在较大差别。要知道,资管新规的出台,从长远来看,对银行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就眼前来说,却是一次无情的伤害。银行的好日子,会因为资管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大受到影响。无论是经营还是效益,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也意味着,即便眼前的效益还好,未来的预期也不会太佳。真正要想让投资者看清银行股的投资价值,必须等到一年半的过渡期结束以后,如果哪家银行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就有可能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眼下的银行股,会被投资者冷落一段时间,继续承受估值压力,不仅破净银行会进一步增多,破净的时间也会拉长。即便恢复净值,也有可能继续破净。未来的银行股,很有可能会出现破净-恢复-再破净-再恢复的循环现象,直到一年半过渡期结束。而这期间,还要看去杠杆的力度如何,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