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首周开户418人

频道:财经资讯 日期: 浏览:0

股指期货首周开户418人

股指期货首周开户418人 更新时间:2010-3-8 0:07:33   缓开户急揽客期货公司发力高端资源

李辉

“我们现在一个开户的都没有呢。”上海某期货公司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段时间以来,来咨询股指期货开户的人很少,“何时开始交易尚未确定,客户积极性不高。”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两周,但是期货公司门前仍门可罗雀。预期中的股指期货开户火爆局面始终未能出现。记者获悉,目前每家期货公司每天差不多有一两个人开户,而要求“高标准,严起步”的中金所对此进度表示“满意”。

据中金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1日,全国已有418名投资者成功开户。

尽管机构如何参与股指期货细则仍未出台,但他们已经成为期货公司拉拢的主要对象,部分基金公司也在积极备战。

券商囤积潜在客户

“现在开户人数确实不是很多,我们大概有十几个人吧。”上海本地某券商系期货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状况其实在大家预料之中,“没有开市就没有财富效应,投资者动力不足,就和创业板一样。”

一度被作为期货公司主要客户来源的券商们,此时则忙于接受监管部门关于IB资格的检查,尚无法开户,客观上也导致股指期货开户人数减少。目前,已经开户的主要是原来的商品期货玩家。

“我们配备的专门人员和场地,系统测试等准备工作早就做好了,就等着通过检查,允许开户。”中信证券上海某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但是现在看来,来咨询的人很少,更没有什么开户的强烈意愿。”

“到开市的时候能有个5000户就不错了,这样市场也不至于太冷清。”某期货公司老总表示,按照每家每天一两户的进度,几千人参与交易还是有可能的。而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则表示,股指期货本来就是“小众市场”。

但是来自证券公司的消息则显示,他们已经储备了相当的潜在客户,只是因为IB资格的重新审查使得他们暂时无法开户。“我们的母公司做了调查,符合股指期货开户条件,资产百万的客户大概有4万户。”一家全国性券商旗下期货公司老总告诉记者,但他对能有多少人开户并不抱太高期望。

“玩股票和玩期货的是两群人,股指期货对于股民而言不仅陌生,而且复杂。”前述券商营业部负责人认为,机构才是真正的股指期货客户,这也是监管层的意愿。

这正是大部分期货公司的心思。在近期的客户培训中,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机构身上,如基金、保险、信托、券商自营等,同时也加强联系掌握高端客户资源的券商和银行。

“最近我们在上海北京深圳连着开了三场论坛,邀请的都是机构客户,他们积极性也很高。”光大期货总经理曹国宝告诉记者,论坛内容主要涉及期货和股市的关系、投资策略、对机构的作用等。

另一家上海本土期货公司的高级顾问也在马不停蹄的和高端投资者接触,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也试图招揽到自己公司开户。“证券公司也在帮我们积极动员高端客户过来。”

机构关注操作细节

尽管股指期货开户已经进行,但是关于机构客户如何开户仍是未知数。据悉,中金所正在抓紧制定相关措施,最快有望3月中旬出台。

记者从基金公司了解到,多数公司虽然对股指期货并不排斥,但是均保持了相当谨慎的姿态,准备观望之后再决定如何参与。而来自期货公司的信息却显示,尽管口头上低调,基金公司已经在积极备战。

“针对机构的论坛,本来预计50人参加,结果来了100多人,很多机构都派了二三个人过来。”曹国宝告诉记者,机构的热情出乎他们的预料。有些基金公司在开完论坛后第二天找上门去,深入探讨如何参与股指期货问题。“他们主要关心机构如何设置、制度怎么设计以及系统如何对接等比较具体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曾有基金公司的所有后台部门负责人一起到期货公司交流学习,研究如何搞好股指期货。交流中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如何搭建投资平台、如何做好风险控制、资金如何划拨、需要设计怎样的软件系统等等。而期货交易软件公司正结合期货公司和基金等机构的需要,抓紧设计软件,抢占这一新兴市场。

记者还获悉,目前基本明确,基金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将通过期货公司来实现,而非通过特别结算银行。“股指期货有保证金和强制平仓等规定,一旦爆仓,银行必须用自己的资金垫付,如果金额比较大,将对银行造成风险,所以银监会并不同意。”一位期货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前有消息称,尽管股指期货尚未上市,但佣金战的迹象已经初露端倪。业内较为一致认可的费率是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点五,而有人已经开出万分之零点六的价格。

“那是减去了中金所佣金之后的价格吧。”东证期货总经理党剑并不认可已经出现价格战的判断,他说,公司目前尚未出台佣金标准,且业内多数公司也都还没确定。“连交易都还没开始,怎么确定呢,这些都是需要到时和客户商议的。”

曹国宝也表示佣金将根据交易情况和客户具体情况而定,“业内有个初步说法是交易所的1到2倍,不能把头开坏了,这对股指期货发展不利,公司自己也没好处。”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光学轴类测量仪

检具的测量仪器

影像仪测量仪

影像仪测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