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塘水产饭店电话

频道:理财技巧 日期: 浏览:0

文章目录:

1、一个数万人的动迁小区,78天“零发案”2、俩新苏州娃斩获全国少儿戏曲界的权威大奖3、“火车守望者”——走进55年无事故的苏州小站

一个数万人的动迁小区,78天“零发案”

昨天,在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的动迁小区——青剑湖社区,居民李阿姨足不出户,就在开设在小区里的银行营业厅内,缴纳了自家的水费、电费,还预缴了燃气费。李阿姨高兴地说:“现在连银行都开到咱们动迁小区里了,以后再也不用跑那么远去交钱了,咱们的动迁小区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青剑湖社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北部,2004年始建,2010年完成回迁,动迁户来自老跨塘地区12个村,共有162幢动迁安置房,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动迁安置社区。不过,作为一个动迁安置社区,青剑湖社区曾创造了78天“零发案”记录,居民享受到的社区生活一点不差于任何城市小区。

动迁社区有了社区银行!

“智慧社区”开创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服务新模式

作为老跨塘地区的村民,李阿姨以种地为生,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自从住进了动迁小区后,对于缴纳水、电、气等费用的方式特别不适应。原来,此前青剑湖社区并没有各项业务缴费点,居民缴费通常要往返老镇区,十分不便。

“银行服务作为一项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其重要价值不容小觑,所以,咱们动迁社区一定也得有个银行才行。”青剑湖社区党委书记顾钊根告诉记者,经过各级部门多方协调努力,终于在2014年初,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第一家社区银行-苏州银行青剑湖小微支行正式揭牌。

顾钊根表示,社区银行是打造“智慧社区”一项基础性工程,集银行业务、养老、股金发放、水电气、电话、网络各类缴费系统于一体,是社区便民服务的又一新亮点,同时也开创了动迁小区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曾经创造78天“零发案”记录

“富民、平安、幸福、智慧”!四个社区建设打造现代新型城市社区

目前,青剑湖社区总户数为1997户,共有住房3990套,总人口2.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达到1.7万余人,是户籍人口的两倍多。唯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余成林说:“人口多而杂,这给我们的社区乃至于街道管理都带来了一些困难。”

因此,青剑湖社区自建成以来,始终以“为民服务”为宗旨,积极打造“富民社区、平安社区、幸福社区、智慧社区”四个社区建设。经过近十年坚持不懈的建设,青剑湖社区较好地解决了充分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等动迁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已然成为一个现代新型城市社区。

青剑湖社区坚持物业、就业、创业三管齐下,帮助居民实现“致富梦”,做到了“两个确保”,即确保居民有比较稳定的物业收入,社区每户动迁家庭至少有一套动迁房用于出租,户均年租金收入超过1.5万元;二是确保居民有比较稳定的股份收入,社区组建了4家经济合作组织,入股总户数达1638户,占社区总户数的82%,2012年合作组织总分红达621万元,户均分红3800元,基本实现“户户有股份、家家有分红”。“两个确保”使社区动迁居民获得稳定、持续的收入。

对于社区安全问题,青剑湖社区落实“入门安全、入住安全、生活安全”,治安探头100%覆盖小区,合租房装备摄录一体机,20人的社区保安队做到24小时不间断巡逻,创造了78天“零发案”记录。另外,为营造生态宜居、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青剑湖社区业下了大力气。目前,社区绿化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绿化率超过了35%,还配套了超过3万平方米的户外健身、休闲设施。

让动迁居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

“以文化人”,推进居民自身素质、社区文明程度与城市加快接轨

区域一体化、现代化、城市化是重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一进程中,农民动迁安置小区的建设、管理往往是一大难题。

“农民进社区,住进了楼房,不等于就成了市民。”余成林表示,村民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的文明习惯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真正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理念、习惯等的“动迁”,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化过程。

“我们就紧紧把握‘以文化人’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开展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居民自身素质、社区文明程度与城市加快接轨。”为此,社区积极争取民警、交警、法官、城管进驻社区,构建多方联动管理格局,引导居民树立正确意识,规范言行举止。

针对动迁社区出租房比较多,居民在房屋租赁中因为不签合同经常产生矛盾,社区就经常举办一些法律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让居民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针对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和集中回收培训,并率先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建立垃圾分类亭。与此同时,还在全社区开展文明户、文明楼道等群众性特色创建活动,形成户户参与、家家动员、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围。

这些年来,青剑湖社区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苏州市村级经济发展百强村”“苏州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先进集体”“苏州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去年5月31日,全国“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在苏州举行,青剑湖社区被中央政法委选为基层考察点,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们的高度评价。实习记者於苏云

本报记者薛马义

俩新苏州娃斩获全国少儿戏曲界的权威大奖

程灿(左)与赵桐的《游园》扮相。(图片由韦彩珍提供)

近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2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赛事上,来自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昆曲社团的小选手程灿、赵桐以媲美专业水准的表演,赢得了在场评委的一致认可。她们凭借一曲《牡丹亭·游园》,摘下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个人金奖。

作为新苏州娃的程灿说,学习昆曲很辛苦,可是越学越喜欢,“我想把这门最古老的戏曲艺术传承下去!”

与专业学校选手比拼“孩子能拿奖不容易”

“普通学校的学生,练功的时间一定不能与专业学校相比。”跨塘实小昆曲专业指导老师周雪峰说:“一路走来,他们能拿下这个奖不容易。”周雪峰,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从2001年开始,他就与跨塘实小结缘,一直对该校昆曲社团的孩子们给予专业指导。他告诉记者,程灿与赵桐都是三年级时被选上的,“当时从音色、个头、扮相等来看,这两个孩子都是好苗子。”周雪峰说。

不过即使是好苗子,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那也成不了才。每周,周雪峰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前往学校给孩子做专业指导,压腿、开胯都有具体精确的标准,如何唱、怎样配合身段,这些都由他亲自教导。“说实话,对于没有基础的孩子来说,练基本功最苦,但是这些孩子都坚持下来,很给力。”周雪峰说。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是中国少儿戏曲界最高级别的赛事,被誉为戏曲艺术的“希望工程”。本届赛事通过省内推荐选拔,每省每年仅有4个名额入围中国少儿戏曲最高奖项的竞争。“在现场大奖角逐中,也要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知名评委的认可,才可能获奖。”周雪峰告诉记者,作为业余选手,能拿到这个成绩真不容易。

练基本功最难最苦“最开心老师说有进步”

程灿与赵桐三年前开始入门,跨塘实小艺体卫主任韦彩珍也陪了她们三年。在她的眼里,看见最多的是这两个孩子的艰辛与坚毅。

踢腿、下腰、云手、走“圆场”步……对两个毫无基础的孩子来说,这些基本功都要从头练起。“拉韧带是最苦的,孩子练的时候都掉过泪。”韦彩珍告诉记者。据介绍,周雪峰的训练要求非常高,

开胯需要成一条直线,膝盖必须完全落地,高要求的达标必须要有艰辛的付出。在刚开始拉韧带的那段日子,小程灿就掉过好几次眼泪,“真的很疼,但是我不想放弃,我喜欢昆曲,我相信付出一定能有回报。”程灿说。

走“圆场”,也是孩子们必须要越过的技术关。为了练好这个基本功,每天孩子们都要在训练室里连续走上二十多圈,“这个走步频率高、脚步稳,很考验脚下功夫。”韦彩珍说。据其介绍,上一次学校摘得小梅花金奖是6年前,那时学校没有专门的训练教室,每天都在操场上连续走上好几圈。“现在条件好了,但即使在空调房里练习,每趟坚持下来孩子们都会汗流浃背。”

跨塘实小的学生70%以上都是新苏州人,对于这群乖巧懂事的孩子来说,他们大多数没有校外“加餐”的机会,能把握住的就是在校的每次训练与在家的自觉练习。“每次老师说我有进步的时候,最开心了。”电话那头的小程灿笑着说。

冒雨集训忍痛表演“想把昆曲艺术传承下去”

为了这次金奖角逐,两个孩子在上学期期末后,就开始了由周雪峰及其助手组织的集中训练。从6月底开始日复一日,每天到校训练整个下午,回家再做好周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是雷打不动的节奏。韦彩珍印象深刻的是今年6月底的一个下午,外面狂风暴雨不止,她刚进入训练教室,两个淋得湿漉漉的孩子冲了进来。“淋得就像落汤鸡一样,可脸上的笑容还是很灿烂,一点抱怨都没有,当时我很感动。”据韦彩珍介绍,由于孩子们的父母都要上班,所以集训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自己乘坐公交车来学校。“为了学得更好,她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漂亮惊艳的昆曲扮相背后,隐藏着孩子们的诸多疼痛。韦彩珍告诉记者,仅仅是昆曲脸谱化装,孩子们就得端坐着两个小时左右,为了让眉眼更精神、贴片更牢固、扮相更好看,孩子们需要忍受绷带的牵扯,用于固定的胶带还会扯断头发。不仅如此,那些美丽精巧的头饰,往往有数斤重,“戴在头上久了,有些孩子还会有缺氧症状。”韦彩珍说。那时她会安慰和鼓励孩子,每种光鲜的背后都有不容易的时候,“明星不是那么好当的”。

据了解,跨塘实小从2001年开始,着力打造“吴文化”办学特色,传统艺术教育硕果累累——第15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两枚金奖、2012年全国魅力校园比赛金奖、2013年代表国家文化部赴土耳其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学好昆曲,不仅是源于喜爱,他们小小的心里还有个大大的愿望。“我希望自己能学好昆曲,把这门最古老的戏曲艺术传承下去。”小程灿说。(崔阳阳)

“火车守望者”——走进55年无事故的苏州小站

新华社南京1月17日电 题:“火车守望者”——走进55年无事故的苏州小站

新华社记者张展鹏

苏州外跨塘是京沪铁路上一个小站,只有16名职工,过往车辆不停留,所以少有人知。业内却名声很大:国家级奖项拿了4次,包括中国质量协会和全国总工会颁发的“2016年度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

外跨塘站建于1906年,主要负责列车通过时的信号控制,以及观察车辆运行安全状况。到了春运等出行高峰期,还要缓解邻近苏州站的接车压力。

这是刘翔经历的第9个春运。16日上白班,除了接听电话和发出信号指令,他几个小时都保持同样坐姿,目不转睛盯着屏幕。唯一一次起身是去洗手间,记者才看到他的座椅上有三个洞。

“值班员日复一日,坐坏了好多把椅子。正是这种投入,才能拿全国第一。”站长丁喜华说,小站无事故的记录已达55年逾两万天。

与刘翔“端坐如钟”相比,助理值班员钱俊“片刻不宁”。每次有车过站,他提前走到站台,身形笔直、目光炯炯,紧盯飞驰的车身。平时每天有102对列车通过外跨塘,春运期间增加到112对。

列车过站时都是全速,记者尝试盯着看,几秒钟已眼花头晕。

“我们一开始也晕,后来练出来了,能用眼睛给车子‘安检’。”钱俊说,他们看出的安全隐患各式各样,包括货物列车车门没关、旅客列车车窗破裂、接触网上有异物、刹车过程有异样等。

在有37年工龄的朱爱国看来,这个行当是名副其实的“火车守望者”,一辈子看过的火车不计其数,看火车的时间远远超过看家人的时间。

“如果没有责任感,也干不了这活。”朱爱国说,助理值班员每天数百次往返,走十几公里路很寻常;遇到雨雪天气,按规定不能打伞,只能穿雨衣,时间又急,很多时候就直接冲到风雨中;而最难克服的,还是枯燥与孤单,生活尽是看屏幕和看火车,年复一年。

“严字当头 一丝不苟”。在简单布置的值班室里,这幅字挂在显眼位置。丁喜华说,这是大家共同的信念。说指令、打旗语、看车况,虽然每天就做几件事,但只有把简单的事重复做、做到极致,才能确保列车通行安全。

到了下午4时,刘翔与下一班同事交接。他泡了一碗方便面,吃完去睡觉,到晚上12时再起来继续值班。这种作息他已习以为常。他今年将继续在值班中度过除夕。

“下班后,精神还是紧张,好多次幻听到电话铃声。”刘翔说,孤单和疲惫自然是有的,但每次想到眼前驶过的每一趟火车载满回家团聚的人,就觉得所做的一切很值得。

隔热隔音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