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湖中轴上,广佛国际商贸城中心区将崛起全国最具影响力铝产业展贸平台?这并非痴人说梦。
1月4日,伟业、华昌、坚美等南海铝型材行业龙头聚首大沥镇开了个“小会”,就产动力全球铝业展贸中心(以下简称“产动力”)项目签订合作协议,敲定将成立项目公司,打造综合性展贸基地。
“我们将进一步打破‘同行如敌国’的陈旧论调,实现产业链上的强强联合,进一步巩固南海铝型材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龙头地位。”众铝联首任董事长、坚美铝材董事长曹湛斌说。此时,距离成立中国最大铝产业B2B平台——“众铝联”仅仅过去10个月。
会议桌上的铝企龙头有谁?
几乎全部本土行业骨干企业都来了
“行内流行着这么一句话,铝行业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广东,广东看南海,南海看大沥。”曹湛斌说。南海大沥从民用铝型材产业起家,最辉煌时,总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广东全省的八成。
曹湛斌只是这场“小会”众多铝企龙头出席者中的一位。出席、见证者名单说明了南海铝企龙头的凝聚决心。
他们是佛山伟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啟华,华昌铝业副总经理武卫社、广源铝业董事长林棣贤、金协成铝业董事长吴泽成、佛山市华鸿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智帆,以及南海铝型材行业协会秘书长苏天杰。
产动力是一个现代展贸项目。按照协议,上述各方均同意成立项目公司,即产动力全球铝业展贸中心,由其承租(租期暂定10年)大沥镇广佛国际贸易城中心区坚美展贸大厦、百鸿大厦、伟业大厦、华昌大厦、铝协大厦五个商业项目的负一层可出租物业,并由项目公司统一招商、运营和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铝协大厦是由45家企业共同出资参股兴建的。仔细梳理这45家企业的名单可见,其中有大量人们熟悉的企业身影:坚美、伟昌、伟业、凤铝、广源、中联、新亚……这些企业中不少已将生产基地乃至企业总部外迁出南海,但却依然活跃于南海的产业版图。
换言之,产动力项目几乎集聚了坚美、伟昌、伟业等全部的本土铝型材行业骨干以及南海铝型材协会会员单位,华鸿等著名有色金属企业也参与其中。
产动力是什么?
集展贸、供应链金融及物流服务等一体的综合性展贸基地
“产动力是做什么的?做全球新一代的展贸中心。”该项目运营商代表、鹰派投资CEO麦客说,它由中国铝型材及有色金属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和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建设、运营,将被打造成集全铝产品展贸、供应链金融及物流服务、产业教育及科技创新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展贸基地。
“过去没有做展贸,是因为铝型材是中间产品,功能比较单一,且面对的客户也不是终端产品,没有办法做成一个专业市场,但现在不一样了。”大沥镇经促局常务副局长邝剑恒说。
近年来,随着当地企业不断开展跨界创新探索,大沥的铝产品线正逐渐延长,走向终端产品。邝剑恒认为,凤池门窗五金装饰材料市场如今已实现“一年四展”,这正从侧面说明,该镇已具备了发展展贸的条件。
“以大沥为中心,南海有数千家铝企,但产业整合度较低,缺乏高维度的产业生态。”麦客说,产动力第一期已建成面积50000平方米,接下来,它将在核心企业带动下,用免租的形式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入,打造新的业态,推动大沥镇有色金属贸易额从千亿级迈向万亿级。
“对于入驻商户而言,它不以招租为唯一商业手段或最大商业诉求,商户只需要提交一定的押金参与到整个生态中,中心就像互联网平台一样,只是从成长的商户中收取一点服务费。”麦客说,希望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集聚更多的创新创业者进驻。
四个“金饭碗”与四个“跨界”
项目背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产人融合期望
在车水马龙的广佛新干线旁、广佛国际商贸城中心区内,广东有色金属总部基地的总部大楼正全面招租。这里曾是废旧金属产业集聚地,经过拆迁清理整合,这一片区占地1800多亩的黄金土地被腾挪出来,成为远近知名的“旧改”明星。
“大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浓厚的产业氛围。据我所知,其中的龙汇大厦出租率已到达90%,依托的正是这里扎实的有色金属贸易产业基础。”大沥镇委书记刘浩文说,大沥过去有四个“金饭碗”,即“中国铝材第一镇”、“中国有色金属名镇”、“中国内衣名镇”、 “中国商贸名镇”,在新的发展时期,这四个“金饭碗”的可持续发展正遭受挑战。
为持续激发生命力,响应南海打造“全球产品跨界创新中心”部署,大沥正推动四个“跨界”,即推动铝材向全铝产品跨界、有色金属向装配式建筑跨界、内衣产业向时尚产业跨界、传统商贸向现代展贸跨界。
值得一提的是,公有资产参股是产动力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7家签约单位中,包括了大沥镇属企业,即大沥腾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大沥镇相关负责人称,大沥已建立起了“众铝联”等区域品牌,希望通过公有资产参股的方式,进一步扶持区域品牌发展,力促铝产业的跨界创新,做大做强现代商贸。
如何将现代楼宇经济与地方产业、展贸结合起来?显然,产动力项目的背后,隐含大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新一轮城产人融合探索的深切期望。
曹湛斌对该项目表现乐观。他说,大沥存在一个现象,铝材专业市场一铺难求。“行内流行着这么一句话,铝行业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广东,广东看南海,南海看大沥。如何将“短板”转变为“潜力板”,把既有的商业体利用起来?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产能力项目启动,这是个切入点,是我们走出的第一步。”
【撰文】何帆燕 赵进 刘成
通讯员供图
【作者】 何帆燕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