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有机人名反应——Fries重排2、全球顶尖建筑大师,公布造房秘诀:最好的材料是不花钱的3、“强迫劳动”谎言背后的祸心与真相
有机人名反应——Fries重排
Fries重排(Fries Rearrangement)
反应机理链接:http://chem.kingdraw.cn/Shortlink?id=20201113141202
Fries重排是指酚酯在Lewis酸或Br?nsted酸催化下重排为邻位或对位酰基酚的反应。该反应由德国化学家 Karl Theophil Fries 首先报道。重排可以在硝基苯、硝基甲烷等溶剂中进行,也可以不用溶剂直接加热进行。
脂肪或芳香羧酸的酚酯都可以发生重排。因取代基影响反应,底物不能含有位阻大的基团。当酚组分的芳香环上有间位定位基存在时,重排一般不能发生。该反应是在酚的芳环上引入酰基的重要方法。
反应机理
Fries重排的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可能有时为分子内的反应,而从交叉实验结果来看可能有时又为分子间的反应。一个接受较广的机理是涉及碳正离子的机理。
反应常用的路易斯酸催化剂有三氯化铝、三氟化硼、氯化锌、氯化铁、四氯化钛、四氯化锡和三氟甲磺酸盐。也可以用氟化氢或甲磺酸等质子酸催化。酸以超过化学计量的量使用,尤其是路易斯酸,因为它们与原料和产物都形成配合物。
该机理中,首先是酚酯的羰基氧与路易斯酸性的铝原子进行配位。然后铝基重排到酚氧上,C-O 键断裂,产生酚基铝化物和酰基正离子。
酰基正离子接下来在苯环上酚基的邻位或对位对其发生亲电芳香取代,再经水解得到产物羟基芳酮。
邻、对位产物的比例取决于原料酚酯的结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种类等。一般来说,对位产物是动力学控制产物,邻位产物是热力学控制产物。反应在低温(100°C 以下)下进行时主要生成对位产物,而在较高温度时一般得到邻位产物。
光Fries重排
Fries重排也可以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进行,但需要有紫外光的存在。产物仍然是邻或对羟基芳酮。这种类型的弗赖斯重排称为“光Fries重排”。光Fries重排产率很低,很少用于合成。不过苯环上连有间位定位基时仍然可以进行光Fries重排。
光Fries重排反应为自由基机理,首先是酚酯分子被光激发,激发态的酚酯在溶剂笼中均裂为一对酚基和酰基自由基,然后酰基自由基再从邻位或对位与酚基自由基偶联,并经互变异构得到产物羟基芳酮。
全球顶尖建筑大师,公布造房秘诀:最好的材料是不花钱的
今年72岁的斯蒂文·霍尔,
是当今全球最具盛名的建筑师之一,
也是“现象学”建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霍尔本是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青年,
29岁从世界最好的建筑学院毕业后,
到纽约闯荡,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1993年46岁时,
他拿下芬兰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在国际上一战成名。
除了普利兹克奖,
他几乎把世界其他的建筑大奖拿了个遍,
阿尔瓦阿尔托奖(Alvar Aalto Medal)、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the AIA Gold Medal)
……
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
斯蒂文·霍尔在中国接到的第一个项目
万国城当代MOMA,北京
斯蒂文·霍尔在中国的第一个落成项目
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宿舍,美国剑桥
路易斯艺术中心,美国普林斯顿
格拉塞尔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美国休斯顿
从业的40多年里,霍尔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
他擅长用光来“造”房子。
同时,他也是在中国最受欢迎的西方建筑大师之一。
2007年他在北京设计的当代万国城MOMA,
与鸟巢体育馆、CCTV央视大楼一起,
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当年的十大建筑奇迹。
2019年3月,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举办了斯蒂文·霍尔的展览“建筑创作”,
一条对他进行了专访。
不仅见识到他72岁依然敏捷的设计思维,
更听到作为一名建筑教育者、
当代建筑推动者的斯蒂文·霍尔,
对行业现状最直白的箴言。
撰文 成卿
2003年8月,受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邀请,斯蒂文·霍尔第一次来到南京。在南京佛手湖湖畔,他接到了自己在中国的第一个建筑项目——四方当代美术馆。
美术馆委托方对霍尔的设计不设限,让他自由发挥。整栋建筑近2800平方米,从地下到地上共三层。
一层有庭院,以黑色竹纹模板混凝土墙做导引,人顺着地势上坡走,视线却看不到路的尽头。
二层是半透明的展廊,蜿蜒地高悬在空中,整体呈顺时针旋转,最后结束在一个展厅空间,可以眺望远处的南京主城区。
围绕四方当代美术馆的二层展厅,霍尔使用了一种半透明的外墙。
在天光的映照下,透出像日本纸屏风一般柔和的光线。
一层和负一层的展厅虽然被厚实的墙壁所围合,屋顶连续开启的天窗带入室内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自然光。
整栋建筑是纯粹的黑白两色。竹纹外墙被染成黑色,而室内的展厅空间是纯净的白,“让展出的艺术品,变成这里的色彩。”
而其实,整栋建筑设计构思,来源于中国水墨画。
虽然是个美国人,但霍尔早就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十岁的时候,他便从教父那里收到一本李白的《白马集》,李白、杜甫这些中国诗人,一直都是他研究的对象。
而中国的水墨画,更让他着迷。他发现,中国古人在描绘庭院时,使用了一种“平行投影”的概念(散点透视)。
四方当代美术馆设计水彩稿
“水墨画的卷轴打开后,山水风景之间,坐落着一个个小庭院。
不同于西洋画中的一点透视或者多点透视,这些庭院建筑的画法,中国的古人们用了他们所说的’平行投影’法。房子的屋檐都互为平行线,顺着它们画出的延长线,永远没有交汇点。”
于是,霍尔尝试在这栋建筑里,创造一场“东、西方透视法的对话”:
从地面庭院上坡走向美术馆入口时,视线一直延伸、看不见尽头——隐喻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平行投影”;
而在二层展廊的尽头,视线投向远处的南京主城区,便成为了西方绘画透视法中的消失点。
2012年参加完美术馆的开幕式后,这是霍尔7年来第一次回到这里,他花了许多时间在场地上转悠,对一切细节充满了欣喜:
“院子的状态很好,青草都从地上的砖块缝里长出来了。当年造房子时,南京城里在拆除许多漂亮的老胡同,砖块都是特意从胡同里回收来的。”
“我特意去看了水池,问了美术馆馆长之后我才知道,水池里的鱼都没有特意饲养,便长得如此大条,整个就是有机的生态。”
1970年,斯蒂文·霍尔(右)与建筑师友人在罗马
1947年,斯蒂文·霍尔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一个西海岸的普通小镇,与大城市西雅图隔海相望。
从小镇走出来的霍尔,一切白手起家,职业生涯的开始不轻松。
斯蒂文·霍尔与英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是相识于英国建筑联盟学院时的挚友
1976年,从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研究生毕业后,霍尔搬到纽约,租下别人家的一个阁楼,每个月250美金。平时靠当老师来养活自己。
每天睡的床,是一块简易的胶合板;没有热水,就去离家不远的基督教青年会楼里“蹭澡洗”。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年。
光线是我最喜爱的材料
“人们总问我,你喜欢用什么材料啊?我说是光线,因为它是自由的,是我理解空间的方式。”
霍尔小时候家门前有片湖,他记得每天清晨阳光投向湖面时,总是波光粼粼的,从小就对光线着迷。
”光产生的阴影,光的方向,光的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折射与反射……当所有这些光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会重新定义一个空间。“
他也最擅长用光来“造”房子。
圣·依纳爵教堂,美国西雅图
圣·依纳爵教堂设计水彩稿,1999
1997年为西雅图大学设计的圣·依纳爵教堂,霍尔把七个“光瓶子”插入进了一个朴素的混凝土盒子。七个光瓶子代表上帝创造世界的七天。
七种不同的颜色从不同的孔洞中倾斜而下,室内空间则有了不同的气氛,配合不同的宗教仪式。
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芬兰赫尔辛基
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内部
芬兰赫尔辛基市的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是霍尔完成的第一个博物馆项目。
他通过弧形屋顶和天窗的设计,把北欧的低角度自然光引入美术馆25个展厅的每一个空间里。
玛吉中心, 英国伦敦
玛吉中心设计水彩稿,2012
在为癌症患者及家人提供疗养的伦敦玛吉中心,霍尔用了哑光的白玻璃做外层,镶嵌其中的彩色玻璃碎片,来源于中世纪音乐的“纽姆记谱法” 。
随着时间与季节变换,多彩的光线会洒满屋内的楼板与墙面。
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当代艺术学院,美国里士满
新建筑马克尔中心,坐落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的宽阔街道交叉口,透明与哑光半透明的玻璃幕墙、天窗,使自然光线能进入到建筑中。
户外的倒影池又给室内增添了一抹柔和的光线。
猎人角社区图书馆, 美国纽约
在纽约的皇后区,与曼哈顿岛相对的一侧,霍尔用9年时间打造出一个服务于当地社区的图书馆。朝向曼哈顿岛的泡沫铝外立面上,开出了巨大的不规则窗,给了使用者一个朝向城市的美丽视野。
现在,霍尔常常会带着三岁的女儿去看建筑,“当她看着建筑里光影的变化而欢呼雀跃时,这是个好空间。”
斯蒂文·霍尔在中国的多个建成项目
在中国最受欢迎的西方建筑师
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设浪潮后,霍尔已经成为在中国拥有最多建筑作品的西方建筑大师之一。
四个已经落成的建筑:北京的当代万国城MOMA,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深圳的万科总部和成都的来福士广场,还有许多在杭州、上海、台北等地正在设计或建造中的项目。
这次回到南京,也仅是他九天七城旅途中的一站。
万国城当代MOMA,北京
2007年落成的当代万国城MOMA,由8座30多层的塔楼”手牵手”组成。他把电影院放在中心,还设计一个公共的水上花园。
霍尔毫不掩饰对这个项目的骄傲,“设计之初,方案让委托方震惊了,他们告诉我,这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算,但他们要提高预算来建设这个项目,叫我不要删除设计中的任何部分。”
他在中国做建筑有一个特点:擅长把中国的历史融入到创作中。
当代MOMA项目中,他把天坛、颐和园这些古建筑中的紫色、橙色、绿色、黄色和红色,做成了一个色彩托盘,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研究易经,以此确定每种颜色在大楼里的使用。
来福士广场,成都
2012年在成都做城市广场,他灵感来源于杜甫的诗句“三峡楼台淹日月”。在高耸的大楼里创造出三个通透的中庭,隐喻三峡中“西陵峡”、“瞿塘峡”和“巫峡”的自然风光。
成都项目的委托方说,霍尔的设计费比一个中国建筑师要贵上八倍。
霍尔回应很有底气:”这就是做一个好项目所需要的。”
手持水彩手稿的斯蒂文·霍尔在自己的工作台前
设计方法:水彩手稿
霍尔从业40多年来的建筑模型,正在四方当代美术馆展出,同时展览的还有他从2007-2016年的50多件水彩手稿。
在大多数建筑师努力绘制绝对精准的设计稿时,霍尔最重要的构思方法,却是画水彩。在我们采访之前,他刚用两小时绘制了五张水彩手稿。
《斯蒂文·霍尔:建筑创作》展览现场
霍尔的父亲是个艺术家,喜欢做手工,虽然最终成了一位伞兵,但对霍尔兄弟俩的影响很大。
哥哥后来成了一名画家和雕塑家,在纽约教艺术。霍尔也从小就开始画画,画作被母亲都保留下来,至今存放在老家的房子里。说到绘画,霍尔会露出孩子般的骄傲,他笑言自己曾想着从建筑学院退学,去做一名画家。
《斯蒂文·霍尔:建筑创作》展览海报
从1979年开始,霍尔随身带着一张约18x13cm的画板,每次构思建筑,他都会用水彩勾勒草稿:“用画笔蘸上水彩,画出光影的变化。笔刷的动作帮我理解光是从哪里进入建筑。”
从造型、形体分析,到细节,全部都用水彩稿表达。然后拍下照片,发给工作室的人,他们再把水彩稿转成电脑绘图。
猎人角社区图书馆设计水彩稿,2010
马拉维图书馆设计水彩稿, 2016
温特视觉艺术中心设计水彩稿,2016
霍尔至今完成的水彩设计稿多达三万张,其中多张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
在霍尔的建筑作品里,有大量流畅又不稳定的曲线,建筑评论家萨佛德·昆特评价霍尔,“他拒绝用一种理性和系统化的方式,去看待建筑的空间。”
水彩本身难以被控制而流动的姿态,这种’自然产生的不稳定’,大概正是霍尔四十年来坚持所追求的。
Ex of In住宅,美国莱茵贝克
喜欢盖小房子,因为它更纯粹
美术馆、图书馆、学校、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建筑之外,霍尔的小住宅设计一样引人注目,他其实也更喜欢做小房子。
前段时间,一栋只有91㎡的房子,出现在各大建筑杂志封面上,便是霍尔设计的。
由spirit of space提供
2016年时,霍尔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Dimitra Tsachrelia合作,在自己经常去度假的纽约市近郊,设计了这栋小住宅。
整个造型由一个球体出发,延伸出多个几何形体空间并完美拼接。经过精确计算开出的窗洞,引入充沛的自然光,户外的景色也一览无余。
Ex of In住宅设计水彩手稿,2015
整个房子里没有一间独立的卧室,但可以容纳五个人居住。由于主要建筑材料是用天然油木,再加上一个地热井坑,室内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十分宜人。
去年夏天,霍尔还把这个“Ex of In house(探索中的小屋)”挂在了airbnb上,租客源源不断。
Y住宅,美国卡茨基尔
飓风住宅,美国堪萨斯城
“我喜欢做小房子。小项目也可以做得很有趣,更纯粹,想法也可以更充分地实现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把自己的团队,维持在40人左右的小规模,北京10人,纽约曼哈顿的工作室35人,从未考虑扩张。
1989年,斯蒂文·霍尔与矶崎新、雷姆·库哈斯、
迈克尔·格雷姆斯等建筑师在日本福冈的论坛。
追求规模和钱,是现在建筑界的问题所在
在斯蒂文·霍尔的观念里,要拥有一个300人、500人的事务所,这对建筑行业来说,是一种荒谬的追求、荒谬的价值体系。
“建筑设计是一项激烈的、需高度集中的工作,如果你担负着支付400人薪水的压力,就没法专注做设计了,你关注的是钱。”这也是他觉得现在建筑行业文化中最大的问题。
从1981年开始,霍尔就在做老师,现在已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的终身教授。
“现在学建筑的学生们,毕业后会想去一家大公司工作,尽快挣钱还昂贵的学费,这很糟糕。”当老师38年,霍尔会鼓励学生去小事务所开始职业生涯,“大的设计公司,总向你灌输他们的理念和价值观。这就像你青少年时跟抽烟的人混在一起学抽烟,你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于年轻建筑系学生,他还有个建议:去旅行,去实地看建筑。他抱怨现在是个Instagram建筑的时代,做设计常常只是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
“一座伟大的建筑,空间、光线和材料,是需要实地体验的。真正令人惊喜的空间,是照片拍不出的。”
在72岁、仍然坚持每天早起画水彩稿的斯蒂文·霍尔眼中,建筑应该且就是一种艺术,需要全身心投入。
鸣谢: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Steven Holl Architects
图片摄影:Andy Ryan, Iwan Baan, Paul Warchol, Richard Barnes, Shu He, 夏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斯蒂文·霍尔:建筑创作》正在展出
时间:2019.3.10 - 2019.5.26
地点: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强迫劳动”谎言背后的祸心与真相
【鸣 镝】
作者:贾春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美国持续恶意炒作涉疆问题,尤其是所谓的“强迫劳动”问题。在此过程中,美国府会要员、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所谓“涉疆学者”、媒体等相互勾连,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炒作浪潮,美国政府也据此推出了一轮又一轮的涉疆制裁。美国持续炒作涉疆“强迫劳动”谎言,充分暴露了美国的“精明算计”。
正如维吾尔族谚语所言,“人民祈求安定,敌人渴望动乱”。为达到乱疆反华的目的,美国反华势力与“东突”势力沆瀣一气,对新疆发起恶毒攻击,污蔑中国政府实行“种族灭绝”。在此基础上,美国反华势力更是基于美国历史上大规模使用强迫劳动“发家致富”的历史罪行和思维逻辑,又编造出“强迫劳动”谎言,先是污蔑新疆的个别棉纺织和服装企业涉嫌使用“强迫劳动”,后将攻击对象转向中国政府的“对口援疆”和“扶贫攻坚”政策,进而将矛头指向新疆的棉花、番茄、太阳能等重点产业。
对新疆的舆论抹黑只是美国为实施涉疆制裁捏造的幌子。在编造涉疆“强迫劳动”谎言的同时,美国通过其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对新疆部分企业的产品下达“暂扣令”,由美国商务部将中国相关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此后,美国多部门发布所谓“新疆供应链商业咨询公告”,警告美国企业对自身供应链中可能涉及新疆及中国其他地区“强迫劳动产品”的风险进行自我审查。最后,美国政府通过签署所谓的“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将新疆所有的产品无端假定为“强迫劳动产品”并进行单边制裁,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破坏国际经贸规则。美国还鼓动加拿大、英国、欧盟等盟友共同制裁中国。近来,美国继续升级和扩大涉疆制裁,包括将更多中企列入所谓“实体清单”,发布更新版“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实施战略,将铝、聚氯乙烯和海鲜认定为新的执法重点行业,将涉疆制裁升级为“二级制裁”等,妄图胁迫所有外企撤离新疆,并裹挟他国一起“切割”与新疆的联系。此外,美国还将制裁目标指向位于新疆之外的中国相关重点企业及产业,妄图进一步遏制打压中国发展。
事实上,新疆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美国的涉疆制裁与所谓“强迫劳动”更没有任何关系,“强迫劳动”只是美国以人权为名打击中国产业链发展的一个幌子而已。以美国抹黑最甚的新疆棉花产业为例,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统计,新疆2023年投入近7000台采棉机开展机械化采收作业,棉花机械化采收率超过85%。新疆的棉花种植户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便可预约机器采摘服务,既省时省力又省钱,已不需要大规模的人工采棉。美国炒作新疆的棉花产业存在大规模“强迫劳动”完全是无稽之谈,新疆的其他产业也根本不存在“强迫劳动”。在此背景下,美国执意抛售“强迫劳动”谎言并不断升级和扩大涉疆制裁,胁迫在疆外企撤离新疆,逼迫企业解雇新疆籍少数民族员工,显然是另有所图。究其实质,美国的首要目的是祸乱新疆,让新疆陷入外贸萎缩、经济停滞、人口大量失业的困境,进而社会动荡。其最终目的是以疆制华,败坏中国的国际声誉、打击中国的重点产业、遏制中国发展,甚至妄图分化瓦解中国,让中国分崩离析。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之所以选择以“强迫劳动”为幌子抹黑中国,其实源于美国自身的逻辑链条和历史经验,是美国对自身历史罪行的一种心理投射。历史上,美国曾长时间、大规模地实施奴隶制,通过贩卖、奴役和强迫黑人劳动赚取巨额利润。据估算,美国奴隶主从黑人奴隶身上压榨了14万亿美元的劳动价值,400万黑人奴隶成就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其中,体现强迫劳动最突出的便是美国的棉花产业。
到了21世纪的今天,美国虽然在名义上废除了奴隶制,但仍存在广泛的强迫劳动现象。据美国国务院估计,每年从境外被贩卖到美国从事强迫劳动的人口多达10万人,其中约50%为未成年儿童。美国的监狱系统更是强迫劳动的重灾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罗伯特·肯尼迪人权组织等今年8月联合发布的《黑洞内部:路易斯安那州被拘留和失踪移民的系统性人权侵犯》报告指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9家移民拘留中心的6000多名移民不仅居住环境恶劣、食不果腹、缺医少药,还被迫从事强迫劳动,成为这些拘留中心牟取暴利的工具。
由此可知,美国之所以持续炒作新疆“强迫劳动”谎言,并非真正关心新疆各族人民的福祉,而是将其作为对中国进行舆论抹黑、外交围堵、政经制裁等各种不正当打压的工具。对美国而言,如果真的关心强迫劳动问题,首先需要做的不是给他国泼脏水,而是解决美国自身广泛存在的强迫劳动问题。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20日 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