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东方瑞士”之路
祁连县地处祁连山南麓,境内低岭宽谷,清流纵横,牛羊成群,绿茵如毡,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之一,素有“东方瑞士”之称。同时,祁连县矿产资源丰富,是青海省资源大县之一。为了给祁连县乃至海北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提供新的动力,综合开发祁连县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急需开辟一条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通往“东方瑞士”之路,这条路就是国道213线祁连县城至大通河桥段公路。
国道G213线青海境内祁连至大通河桥段原为青海省道S204二指哈拉山至马匹寺的主要路段,2013年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中,该段升级为普通国道G213线(策克—磨憨)组成部分,是联接祁连县和州府所在地海晏县的唯一便捷国道公路,承担祁连县、海北州以及周边地区的长途客货运输,并为甘青两省的经济往来提供服务,该段由三级路改造升级为二级路。
设计是建设的先导。为把这条通往“东方瑞士”的绿色长廊设计好,参与设计的各个部门秉承着绿色公路的发展理念,贯彻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因地制宜”基本原则和发展低碳生态型道路建设的理念,通过采用精准的GPS RTK测量仪器、先进EH4大地电磁测深法,结合该项目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环境,努力实现交通与社会(Equity)、交通与经济(Economy)、交通与环境(Environment)、交通与资源(Energy)4E型绿色交通系统的和谐发展。
依据自然环境提供相应设计
国道213线祁连县城至大通河桥段公路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青海东北部,主要地貌为祁连山地及山间谷地,流水作用强烈,阶地较为发育。路线途径的主要河流为大通河,河岸两侧是祁连山优质草原地。高原大陆性气候,让其呈现出了四季不分明,寒长暑短、无霜期短、气候寒冷、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日夜温差大、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
原有的三级路是一条平纵面指标较低的公路,路面强度低,多处已出现沉陷、坑槽、麻面等病害。边坡除设置了路堑矮墙和主动防护网及填方挡土墙外,再无其它防护措施。老路既有状况已经不能满足现有交通需要,沿线以圬工为主的防护,俨然失去了大自然原有的风貌,造成了交通与环境的不和谐,降低了行车的舒适感和沿途风景的美感。
设计创作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为了将国道213线祁连县城至大通河桥段公路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公路,实现4E型绿色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参加设计的相关单位结合道路实际情况,在遵循标准、规范、规定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设计思路:
以“耐久、安全、实用、美观”为宗旨,突出地域自然环境特色:通过对道路的平纵指标进行优化,提高路用性能。同时在有限的条件下使路线平纵线型尽可能地优美,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减少驾驶疲劳。
弘扬当地文化,展现地方风情: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在景观设计中用艺术的手法予以表现。在贯彻总体设计目标的基础上,以其不同的地理环境及道路结构形式,反映不同的设计风格。
实现路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的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采用该区域草皮移植对道路两侧进行景观设计,使其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设计遵从低碳生态道建设,适地适树理念:建设中尽可能利用现有老路资源,适地适树与周围自然协调,控制造价。
创建技术型的生态旅游之路
“绿色长廊”的建设,离不开自然生态保护和建设。参加设计的相关单位根据社会环境和需求,最大限度地保护牧场,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理念,将该项目打造成技术型的生态旅游之路。
路线设计充分利用公路通过地带附近的景观空间,改建段落充分利用现有老路资源,尽量采用单侧加宽,减少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合理确定与风景区的距离,避免分隔生态景观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
在路基边坡生态防护上,挖方放缓边坡,减少圬工防护,改为喷播植草绿化防护形式。乔、灌、草复层式种植,不仅创造出清新自然的行车环境,而且节约了工程造价。填方边坡,高填方视野开阔,以借景为主,充分利用沿线优美的自然风光。通用“引”的设计手法,将青山绿水融入道路景观之中。一般填方路段,根据路段边坡植物类型和周围环境综合设计。根据地形地貌适当放缓坡率,营造跌宕起伏的地形。同时,在不同的边坡路段根据周围环境和设计的景观主题,通过配置不同的植物或景石小品,突出地景的多样性。公路红线范围内进行灵活、合理的植物运用,植被更多地融入周边的环境。弯道内侧加入适量花草种子,形成缀花草坪。
路侧景观绿化方面,从整个路域景观绿化美化工程的指导思想出发,充分考虑绿化美化的功能,合理选择植物配置。既体现路域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又充分发挥沿线现有自然地貌和天然植被的生长情况。争取作到不破坏现有植被,使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高度和谐与统一。
桥梁设计方面,不仅要求其自身具有美学特性,能很好的镶嵌在周边的景观中,而且要求考虑对地形、植被的影响。大桥桥头两端两侧种植引导性乔灌木,人为地形成“瓶颈”效应,缩短道路焦距,使驾驶员减速,既达到了美化环境的效果,又保证行车安全。
对于桥梁护栏,在满足其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形状和颜色进行设计,增强桥梁美感。桥铭牌通过简洁的形体塑造、明亮的色彩,并融入当地的人文历史及社会新形象等元素,以抽象的手法塑造出系列的桥铭牌小品。
隧道设计方面,景观设计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主要体现隧道与公路景观的和谐,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即天、地、人的和谐一致。
洞口附近的挖方边坡,采用挖方拱形骨架与三维网植草相结合的防护形式;为治理风吹雪病害,加宽两侧碎落台。碎落台可种植高低相间的植被,突出层次感,增加隧道进出口的景观效果。
洞门端墙形式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环境和设计思路统一考虑,可以设计成圆弧形,与周围山势相呼应;也可设计成具有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异形墙。弧线形的端墙一般选用塑石、毛面石、小青砖等自然质朴的材料,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整形和异形墙将选用墙面漆、花岗岩、仿木、砂岩和人造文化石等材料,体现设计思想。
仰坡结合工程防护,采用生态技术恢复绿化,种植灌木和攀缘植物等,减弱圬工防护所产生的视觉污染。
对水环境敏感点,为保护沿线水系不受污染,在路侧设置油水分离池。在跨越大通河支沟的桥梁位置,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设竖管将桥面径流引入桥下集中排水处理池内。排水方面,一般填方路段迎水侧采用梯形土质边沟,沟内植草采用喷草籽。既实现了路基排水功能,又体现了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原则。
护栏、隔离栅、公交港湾、路边广告牌等色彩,在注重与区域大环境协调的前提下,加强色彩对视觉的引导。防撞护栏选用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色调,如灰、绿、蓝等。隔离栅生态防护和工程防护相结合。桥梁防撞护栏在重要桥梁路段处,可采用通透式防撞护栏,既利于观景,又能强调景观,实现了交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