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晚风,我们去看晚霞中的溧水石臼湖吧~

频道:NFT 日期: 浏览:0

古丹阳湖原为江南著名的大泽,大致成湖于二三百万年前,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约在春秋前期,古丹阳湖逐步解体,分化出固城湖和石臼湖。石臼湖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物产资源,其中以“三珍”为代表,就是银鱼、螃蟹、野鸭。

石臼湖被人们赞誉为“日出一斗金,夜出一斗银”。

很多人喜欢到这里看晚霞,看晚霞中的石臼湖,看落霞与孤鹜齐飞。

石臼湖是古代丹阳大泽的遗孤。唐朝的时候,石臼湖和固城湖是连在一起的,沧海桑田,古大泽萎缩成了现状。但是,它积聚着皖南山区清澈的溪水,滋养着高淳、溧水、当涂千万的生灵。

溧水的群英圩一带,有一个水上渔民部落。这些渔民祖上大多是安徽六安和江苏扬州人,不知何时来到了当时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石臼湖,在这里打鱼为生,小型的柴油机渔船代替了往日的帆船,大型的船则是他们的住宅,是他们生儿育女休养生息的家。仔细看,这里的渔船分为两个部落,应该类似于两个村,和平相处,也许还相互通婚。

如今,老渔民们渐渐老了,石臼湖这个聚宝盆的渔业资源也已经相当匮乏,渔民靠打渔为生这条路已经很狭窄。老渔民的儿子孙子们已经有了文化,他们开始走上岸,进了工厂企业。只有一些有了年岁的老渔民,他们还很依恋渔家生活,守望着石臼湖的每一个早晨和黄昏。几碟小菜,一杯白酒,他们没有复杂的内心,相对远离城市的喧嚣,那种慢生活倒也不失惬意。

月亮开始在蓝天明亮起来,天上白纱一样的云彩轻轻漂浮。黄昏,忙碌了一天的渔民们陆续回家,湖上有些微风,是否能吹散酷暑的热气和一天的疲惫?

每一次出湖,都是满怀着希望,但愿收获也是沉甸甸的喜悦。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石臼湖畔的本地居民们自然也不会闲着,他们在湖边养鸭养鹅,围网养鱼。现在的围网几乎一字围到了湖的中心,自然渔业资源几乎没有了生生不息的空间。黄昏里,老汉撑着小船,去湖里把他的鹅赶回家。没有渔歌,臼湖渔歌只是存在于古中山八景的记忆里。老汉也成了我们相机里面的一个画面。

一棵柳树,一条圩埂,一片晚霞,一个伫立在水畔的人。水天一色,望不尽天涯路。每一个这样的黄昏,总有着淡淡的情愫潜滋暗长。黄昏是一种苍凉的美,欣赏美的时候,总有着若有若无的忧伤和疼痛。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那好,你一定是一个简单快乐的人。

在中杨张许村附近,有一条长长的栈桥,据说是那个年代民兵打靶修建的,站桥头还有一个瞭望塔。现在在栈桥看臼湖日落,倒是一件绝美的事情。瞭望塔下,是一个简陋的港湾,泊着几条钢板船和小木船。中杨村附近也有村民打渔,和群英桥的渔民部落相比,这些村民很有优越感,他们岸上有房子、土地,打渔,仅仅是他们农闲时候的副业和外快。和养殖的鱼相比,石臼湖中的鱼瘦瘦的,但是鱼鳞比银子还亮,有光泽,一看就知道很鲜美。渔民们捕捞的鱼因此不愁销路,早有贩子恭候在此,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天的汗水换来一叠票子,心情也是十分喜悦的。

栈桥的尽头,远山朦胧,湖水微微荡漾,暮色苍茫,飞鸟早已销声匿迹,只有那片火烧云,还在热烈地燃烧。回望岸边村庄,静谧安详,远远传来狗叫的声音,还有孩子们的嬉闹声。天空,呈现冷蓝色,云彩之上,月亮半圆。想月圆之夜,这一番景色或许更美。有机会坐在船上,赏赏月,那样该有另外一番情趣吧。

多年来,我对石臼湖那种依恋和热爱的心情一直没变。今年,在各方的关心下,群英桥下的船上老居民终于走上岸了,回到了他们各自的家乡,群英桥下已经不再热闹。但是中杨村栈桥上晚风中的风景依旧美丽着岁月。

石臼湖已经不允许围网养殖和恶意捕捞,岸边水草渐渐繁茂,野鸭水鸟渐渐增多,若干年后,我们期盼的“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情景一定会回归到这片大泽吧~

石臼湖,是南京市溧水、高淳和马鞍山市当涂、博望四区县间的界湖,又名北湖,面积207.65平方公里,是由古丹阳湖分化而成的。人们将石臼湖的风采用四个极富诗意的字“石臼渔歌”来形容,它不仅是高淳古八景、溧水新十景之一,也是新金陵四十景之一。

温 馨 提 示

【自驾】导航搜索“张许”即可到达

【拍摄推荐】建议找有断桥水塔的地方

来源:溧水旅游

编辑:陈冲

隔音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