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培华收藏的老照片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杭州公交乘车高峰期时的状况。
现代化的阮家桥公交停保基地。
文三路公交一公司旧址里有历史感的红色标语。
文三路公交一公司旧址里立于1994年的工程碑。
“说公交、道公交,公交一片新面貌,到杭州、‘搞’旅游,交通工具找公交。7路车是王牌车,历史长来资格老,湖滨是它的中转站,灵隐就是下客站,从中景点一站又一站:钱塘门外少年宫,出去著名的北山街,断桥残雪在眼前,新新饭店停一停,宝石山上看一看!劝君不要多留恋,好的景点在后面……”
庞培华今年67岁,自打退休以后,每逢周一,他都在西湖边的少年宫做志愿者。若有游客问这西湖怎么逛逛好,他总是说,“你算是问对人了!”高兴的时候,他就会给游客唱唱这段词儿。
“我小时候,我妈是7路公交车售票员,当时她就是这样报站给外地的游客听的!”
庞培华一家子跟杭州公交结了几代的缘。除母亲以外,解放前,他爷爷拉过黄包车,做过杭州最早的公共汽车司机;父亲是杭州公交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代驾驶员;上山下乡后,庞师傅和哥哥接了父母的班,哥哥做公交车司机,他分到修配厂,做了修理员。
退休后,他也没闲着。在家里,他搭了一个木工作坊,制作了大大小小的木制车模,为的是纪念杭州公交的变化:比如留在历史中的黄包车、美国道奇和杭州第一辆自主生产的电车,还有现今路上“同款”——公交车7路和28路。
“再往西,已无路”到“居民说,嫌太吵”
停车场的搬迁史见证城市的快发展
半道红小区,是他住了半辈子的地方,也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1977年,他离开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业连,就是到半道红的公交修配厂报到的。1979年,公交修配厂迁址炮台新桥,这里才被建成公交职工的住宅区。
在庞师傅的记忆里,像半道红停车场这样“不见”的还有“以前钱王祠后面的一大片空地”——南山路停车场,由于公交车不断增加,停车场不够停,“当时南山路的公交车还曾一度‘露宿街头’,”南山路停车场一直使用到1999年,因西湖南线建设改造,后变成了绿化用地。
“南山路那里的是二公司,现在搬去了总管塘,我们一公司搬到了文三路500号,那里是当时华东最大的停车场!”庞师傅言语中不无骄傲。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今年4月,杭州公交一公司又搬去了阮家桥。
听到这个消息,庞师傅有点愣住了,之后感叹地说,“杭州城变化真是快啊!”
匆匆坐上公交车,他想在文三路500号停车场拆掉之前,回去道个别。
走进大院,一边是三层结构的立体停车场,一边是检修车间。
昔日车来车往,和检修车间叮叮咣咣的声响早已不见,只有停车场的尽头,一块石碑记录着这段繁忙景象的起点:“杭州市公交汽车一公司迁建工程,建筑面积34168平方米,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竣工。”
遥想上个世纪90年代刚刚搬来的时候,这里已经是城市的最西边,“再往西,没有路,都是乡下了。”
那时候,停车场里面常常忙得热火朝天,停车场的外头,是静谧的乡间。田间石子路上,农民们戴着草帽,穿着白色粗布的盘扣开衫,有人挑着担,有人推着羊角车,鱼塘和稻田星罗棋布,柿子树并不像如今的梧桐整齐地站在道路两旁,而是自然随意地生长。
老庞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前望到的这城里的边,竟然早已不是尽头。
他问了问旁边写字楼上班的人,为啥公司要搬?对方猜测道,“周围居民越来越多,公交车半夜检修、凌晨出车,还是太吵了。”
“那时小路是一个人走刚刚好,现在道路都是8车道了。”庞师傅释怀,“以前是乡下,现在是城里,公司搬迁也势在必行吧——毕竟,城市越来越大了!”
庞师傅又赶着去新址阮家桥公交停保基地打了个照面。
退休7年,新老交替,很多人已经不认识这位老师傅了。庞培华拿着标有“工号77100001”的员工卡进去转了转,眼前是一片繁荣景象: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停保基地,四层的停车场一眼望不到边;修理车间配备有通风系统代替了老式电风扇;7路车也在2012年的时候,由混合动力车换成了比亚迪纯电动车。
“变化还不止这些!”他的一个后辈介绍到,现在工人技术水平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像维护纯电动车,7个人可以修100辆,而且人车配比还在下降!
从“探头看”到“抬头看”
候车亭“方便一点点”百姓获得满满幸福感
关于杭州公交,一般老百姓感觉这几十年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售票员没了、电脑自动报站了,冬夏有空调了,上客不需要高抬腿了。
不过,对于庞师傅来说,那变化就更多了——上班那时光,庞师傅一开始是在炮台新桥造车身的,像7路车的车厢构造他再熟悉不过:上世纪70年代,公交车的车窗是手摇的,地板是松木板拼起来的,拼接处,钉上木条,刷上红漆,为的是预防乘客摔倒。上世纪80年代初,车窗改成了移窗,地板以竹胶地板代替木地板,平整了许多。现如今,据在阮家桥上班的同事介绍,在7路纯电动车上,地板板材使用的是铝材和泡沫制成的合成板,不但防腐,还能减轻车身重量。
上世纪70年代,赶着去厂里上班的年轻人伸着脖子踮着脚,看人车同行的路上,等着下一班车的到来。“铛铛铛——”手里拿着小旗的售票员探出车窗,敲着车身,对着急上车的乘客喊“车进站!请注意避开!” 这是庞师傅对当年工人在候车亭等车时的印象。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公交站牌都是“木头制成的,由书法好的人写上去”,庞师傅说,他上班的时候,站牌换成了铝制的,“在城里,站牌下面由铁架子支撑,到了郊区,有时站牌就直接钉在树上了!”到了80年代,有市民反映站点“太晒了”,于是,一批铁管支架玻璃钢瓦结构的候车亭出现在杭州街头。
1992年开始,候车亭“变得更美观、更实用!”庞师傅说,白铁皮的雨棚,镜框式的背板,候车亭“还有了木凳!”1997年,候车亭有了灯箱,“凳子也换成了不锈钢的”。
现在,等一辆公交车到站,只需要抬抬头,站牌上方的电子屏幕上会提示你,下一班车还有几站到达,如果时间还早,不妨低头玩手机,“朋友圈”可以里里外外翻一遍。
寥寥数语,背后是一座城市不懈的进步:1991年 9月16日,杭州市区7条线路的公交车上首次使用电脑报站器;1993年12月20日,首条无人售票线在16路正式推行;1994年,长江空调大客车投入507路运营,成为杭州第一条风景旅游空调线;1998年,K56路成为首条公交无人售票空调线路;2002年,低地板无障碍公交车投入K900路运营……
公交的变化,还在继续。如这座城市一样,越来越散发着独特韵味、展现着别样精彩。
链接:数据看公交发展
1979年,杭州公交线路有34条。
1989年,杭州公交线路达到61条。
1998年,杭州公交线路总数达到114条。
2002年末,杭州公交线路达到238条。
2009年末,杭州公交(含萧山余杭)线路总数达到532条。
截至目前,杭州公交(含萧山余杭)线路总数达到755条。
(杭州日报 文/记者 孟娇 摄/记者 许卓恒 视频/见习记者 刘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