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南中爨城杯」富源北城蝶变壮歌丨石艳萍2、新华网评: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3、学宫宏伟书院留声 崇文重教辉耀古城
「南中爨城杯」富源北城蝶变壮歌丨石艳萍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华灯初上的夜晚,我会行走在北城的立基大道上,漫步玉顺湖,游览体育公园;晨曦微露时分,我也会登上旧城山,极目远眺,将整个富源城尽收眼底,胸中豁然开朗,心情也随之振奋和舒畅。
云贵高原上,富源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滇东门户”,自古为中原入滇、出东南亚和云南北上“进京”的重要通道,为南方丝绸之路和云南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在这个八宝之乡,每一步都能荡起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能唤起遥远的乡愁。这里煤炭资源丰富,魔芋遍地,乌猪驰名,鸣凤山巍然屹立,胜境坊古老沧桑,各种文物古迹记录着社会与自然的嬗变。索氏水母解读着6亿年前寒武纪生物繁衍的密码,大河旧石器时代洞穴文化遗址见证着4万年前古人类进化的历程,庄蹻入滇开辟西南通道,尹珍授学开创夜郎教育新河,孙士寅鬻琴还乡百姓十里依依相送传一代清官佳话,硬仗将军王甲本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罗盘游击队捍卫着滇东北红色革命基础,文庙、太和坊、亦佐古县城旧址……无不深藏着一个个曾经鲜活的故事。尤其县城东南宣威岭上的胜境关,在云南与贵州两省之间,俗称界关,是古代由黔入滇的重要关隘。始建于明景泰四年,后经多次修葺,留存至今。界坊系三门十二楹柱的木构牌坊,高14.8米,面阔14.5米,于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坊匾上书“滇南胜境”。据说古代“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一道雄关、一方卫治,一条古驿道、一座旧城池,无不辉耀着这座西南小城千年的峥嵘。
人文因事而流芳,山水因人而秀丽。旷世奇才杨升庵、地理学家徐霞客、民族英雄林则徐及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贺龙、肖克等等,都曾在此挥毫泼墨,留下千古诗文,为胜境关,也为富源的人文景观增添了一份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军事要冲到商贾宝地,富源城市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勤劳朴实的富源人民摒弃阻、守、拒、断的关隘古意,不断营造开、放、迎、通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煤电产业,快速步入了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然而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受宏观经济影响,富源经济遭遇“寒冬”,呈断崖式下跌。如何建设好云南“东大门”、贵昆经济走廊上的门户城市、云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富源县委、县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积极应对,破除“资源困境”,谋化转型发展,突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全面打好脱贫攻坚、县城建设、转型升级、安全维稳“四大攻坚”战。2015年底实现了经济由“断崖式”下跌到“V型”反转的华丽变身,“产业转型”打造了经济升级版;在2018年底,“新型城镇化”建设出了一个宜居山水生态园林新城——富源北城。
抛洒一千多个日夜的汗水,这座新城从蓝图变为现实,在中国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中崛起,生机勃勃地闯入人们的视野。她汲取山川灵性,以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典范呈现;她承载着辉煌的历史,孕育出新时代的城市文明。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有最浓厚的烟火气;这更是一座有梦想的城,她屹立在高铁时代中原入滇的第一站,以前所未有的大气与开放拥抱八面来风,放飞富源人民绚丽多彩的梦想。
站在城市的制高点俯视这座新城:她恬静地躺在莽苍磅礴东岭山峦的臂弯里,块择河上游的东门河水多情地依偎着她,倾诉日夜无息的眷恋与缠绵。形态各异的商业楼,绿树掩映的居民区,舒展平坦又纵横交错的道路,婀娜多姿的园林景观,春天街道两旁盛开的浪漫樱花……无一不展现着人性化新城的风采。在一街、一景、一草、一木的映衬下,宛如撩开盖头的新娘,露出迷人的笑靥。置身其间,移步换景,如诗如画。精巧的设计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大自然的美淡化了一切生活的坎坷与无奈,让我明白,生活,原本可以从容如此。这些,正是我周末经常愿意花整整一天时间,从我居住的旧城山脚漫步三公里之遥,泡在其中的缘由。
漫游之际,我的大脑底片里不断地依次闪现一帧帧岁月的镜像。曾几何时,富源北城区域还只是一片杂草丛生、沙砂遍野的荒原。决策者高屋建瓴,立足长远,发展为要,以气挟风雷的胆魄,滚石上坡的精神,在这里描绘了高远的城建蓝图,灵动的椽笔勾勒着朗山秀水。之后这里成了富源一个最大的工地,往来穿梭的大货车、挥舞着铲勺的挖掘机、高矗伟立的塔吊、纵横交错的脚手架、轰鸣的机器声告诉了人们这里的繁忙与热烈。成百上千名工人日夜在这里奋战,几十个项目陆续铺开,数不清的钢筋水泥不断注入地基和攀升的楼层,构建着城市的骨架。他们用开拓的足迹踏碎荒凉,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前方,使这里成为点石成金的沃土,收割梦想的天堂。
日升月落,昼夜更迭。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北城建设者们,再现精卫填海壮举,勇创愚公移山奇迹,敢谱夸父追日新篇。这块土地,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有变化,像被施了魔法般,创造了一个个“富源速度”,最后蝶变为一块福祚之地,让所有人见证了“富源奇迹”,为之惊奇和震撼。
这块红土与蓝天的画板上,宏图已化为美景,希望已成为现实:山坡开道,道阔路长;掘地成湖,涟滟波光,玉顺湖里倒映着一湖的微笑;高楼大厦,耸入云霄;绿地铺缎,清溪花香。居民区、商贸区、超市、学校、医院……科学布局,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三纵九横,几曲几直,市政道路似脉管,鲜活了六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沪昆高铁穿境飞驰,仿佛向世人展示富源发展的速度。
旧貌,旧址,旧的故事,在时光的一川逝水里,成为古旧的记忆。梦想的白云飘浮,美妙的乐曲奏响,北城长出的都是幸福和快乐。一片叶子,一朵花儿,在春的催动下,让北城溢满芳香与绿色希望。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在一双双勤劳的手下,积土成山,众志成城,构建了完美的华屋栋宇。一个个城市地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现代化的都市建筑与相邻的山岭林带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形成山、城、林、水相融相生的城市形态,使富源北城气度非凡,熠熠生辉。沿着北城背新建的的大道长街随意前行,总有意想不到的景色,让人惊喜。
沪昆高铁富源北站广场,外观设计上融合本地有名的“入滇第一关”——胜境关的气势、古城墙的线条等元素,结合古锁的造型,在保持时代感的同时又不乏浓郁的地方传统特色。站房总建筑面积为10249平方米,站房最高聚集人数为600人。整个广场的构图似一架正在演奏的钢琴,而由远及近自“北上广”朝发夕至而来的一次次子弹头列车就是那一行行跳动的音符——时时奏响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序曲。
体育公园占地294亩,东临兴民路,南连金龙路,西达文化路,北接玉顺街,与玉顺湖公园融为一体,是富源县城的城市客厅,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锻炼、娱乐、健身的场所。体育场内有150盏2000W金卤灯,达到TV转播足球国内、国际比赛等级。一打开灯,整个会场像白天一样,灯光均匀不刺眼。
恢弘宽阔的十三条大道长街,犹如一条条城市中轴与“血脉”,串联着老城区与新城区;又像一条条坚实的链条,将政府工作与百姓生活紧紧相连。
鸣凤公园、玉顺湖则以山林云水文化为寓意,以历史文化为表现力,一圆一方,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格局,展现出富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现代化都市气派。
公园和广场上,一队队惬意的人群迎着朝阳伴着晚霞,健步、做操、习剑、唱歌、跳舞,奏乐,不亦乐乎。我喜欢看练气功、打太极的,他们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或快或慢,或柔或刚,运气一身,手随脚移,眼随形动,或展或收、或劈或刺、或跳或踢,腾挪起跃,刚劲有力,从容自若。而带孩子来看海鸥、观瀑布的,话语中透着喜悦,眉宇间溢出幸福。 我每每身临其中,尽会被这里的气息所感染。
梦想成就现在,创新孕育未来。如今,给人以无限憧憬的富源北城,正以兼容并蓄的胸襟集聚着现代都市元素,以海纳百川的气势迎接八方宾客,令城市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赋予富源一种无与伦比的壮美。
现在,6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还将遵循《富源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处处围绕“人”的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涉及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规划建设了政务、商业、商务、文化核心功能区,生态、旅游、城建连为一体。“开窗山青水秀,出门鸟语花香”。优越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运输、宜居的山水园林新城,筑巢引凤,吸引群贤毕至,引资引智引技,投资兴业,联袂共赢,给富源带来无数新的发展契机,融入国家和省、市经济战略。
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每个城市都有展现自我的一双“眼睛”。富源北城从决策、规划到建设,无不体现了一种大手笔大气魄的城市发展思路。人们透过富源北城这扇窗,能够回眸历史,重拾记忆;能够触摸城市,品味文化;能够陶醉蓝图,驰骋梦想。透过富源北城这扇窗,我更感受到的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无数个城镇正如富源北城一样,脱去以前贫穷落后的外衣,换上崭新的华服,以昂扬的姿态一步一步走向美好的未来。
透过金色的阳光,富源北城宛若涅槃重生、羽翼渐丰的凤凰,沐着时代的春风,吸纳时代的力量,以开放、文明、大气的姿态,朝着城市发展的完美时空,展翅腾飞,引来百鸟朝凤,领衔百鸟和鸣。
很幸运,我能生活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在高铁飞驰在高楼大厦间的今天,看着富源的山山水水,一天天变美;我能清晰地感受每一段幸福生活的痕迹,每一天家乡的发展、城市的变化,每一个为之欢欣鼓舞的情绪波动,时光仿佛被拉长。这座新城的一园一景,一花一草,也就有了神圣的意味。它们象征着这个城市的生命力,象征着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看着它们,已经不单单是欣赏景色,更有敬仰图腾一般的心境。仿佛年年岁岁,总有无限的风光,可以把漫长的岁月打败;总有追赶超越的坚实步伐,将贫困落后甩在身后。我更相信,生于斯,长于斯,无穷尽的后辈子孙,沐浴着党的光辉,将会把这里的文明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本文来自【曲靖日报-掌上曲靖】,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新华网评: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在河北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党员重温入党誓词(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马若虎
有一种感动穿越时空,有一种记忆历久弥新。
嘉兴南湖上的一次秘密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此后28年间,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民族复兴的红色旗帜,立下挽救国家民族的铮铮誓言,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腔腔热血、铮铮铁骨、首首绝唱,谱写出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壮丽诗史,凝结成五星辉耀的红色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共产党人接过前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在社会主义建设岗位上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作出新的牺牲,把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浸染得分外鲜艳。这种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浩然正气,使中华民族凝聚成奋发图强的前进方阵,汇聚起排山倒海的强大力量。
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尽管时代有异,挑战不同,但如山的理想、如磐的信念、坚定的志向,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值得我们永远坚守。
唤起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我们领悟着理想信念的真谛,感受着生命永恒的魅力。在江西宁都县博物馆,曾庆圭和曾晨英父女俩,与文物和史料为伴,演绎着接力研究宁都革命历史的故事,他们对红色记忆的守护,既是对革命先烈的告慰,也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在荧幕上、在舞台中,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一件件感人的红色故事,既是一扇窗户,让人了解那段历史,也是一粒种子,让人在内心激发认同;在革命老区、红色圣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瞻仰游览,接受着革命精神的洗礼,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8岁华诞。回首来路,我们更知红色记忆的珍贵;展望未来,我们更懂初心和使命的意义。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党范围内开展。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将初心和使命根植心中,我们就能不断汲取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沿着先辈们开创的民族复兴大道奋勇前进。
学宫宏伟书院留声 崇文重教辉耀古城
羊城晚报《揭阳文脉》11月24日版面图
揭阳,一座千年古城,自古崇文重教,文脉绵延不绝。学宫、书院、藏书阁等文化建筑,不仅是古老历史的见证,更是揭阳文教事业的摇篮。它们承载着一代代揭阳学子的梦想,也孕育了无数英才。从学宫到书院,从科举时代到近代新学,揭阳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古城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同漫步学宫,聆听书院留声,感受揭阳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宫遗韵
揭阳学宫:古城文脉的源出之地
揭阳学宫位于揭阳古城核心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迄今已近900年历史,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建筑群之一。它既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古代培养莘莘学子的揭阳最高学府。所谓学宫,“学”指的是古代儒学署和明伦堂,“宫”指的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庙宇,又称孔庙、文庙。是一种半学半政的教育组织机构,也是封建社会揭阳的唯一官学,肩负着培育科举人才的重任。
恢弘的揭阳学宫 揭阳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作为揭阳人心目中崇高的文化殿堂,揭阳学宫不仅是揭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标,也是古城千年文脉的源出之地,自宋至清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为揭阳赢得了“文化之乡”“揭阳多士天下都,声名藉藉南海隅”的美誉,也让崇文重教的薪火在揭阳大地绵延不息。自宋代揭阳开辟学宫为县学以来,揭阳科举人才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揭阳中进士14人,元代2人,明代32人,清代文进士10人,武进士14人。明清两代揭阳中举人近300人。晚清,全国掀起革除旧学,创建新学的浪潮,学宫县学被废止。但历代修建起来的学宫院舍、学产对于发展新学仍起着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曾先后在原学宫校舍设县立简易师范、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元龙镇中心国民学校、毓秀高等学校、文华学校等。
“书香揭阳”大讲堂活动在揭阳学宫明伦堂举办 揭阳市图书馆供图
在揭阳学宫宏伟的建筑群当中,有一处专门用来藏书的场所名叫尊经阁,类似现在的图书馆,尊经阁内收藏四书五经及历代其他经籍文献,专供游庠士子阅读,这也称得上是揭阳古县城最早的图书馆,可以说是“书香揭阳”重要的历史发源地,尊经阁于明弘治年间由知府叶元玉创建,位于揭阳学宫崇圣祠北面,经过重建后焕发了往昔的风采。
书院流芳
榕江书院:千年文脉的传承之地
书院、县学和社学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县学即以揭阳学宫为唯一县学机构,在清代,书院、县学和社学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职能,共同促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揭阳市文史专家、揭阳市文化局原局长陈作宏先生介绍,在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中的乾隆时期,社会稳定,文风盛起,全国书院发展进入一个兴盛阶段,揭阳的书院建设也不甘人后。
据相关历史资料,早在明崇祯二年(1629年),县城已有书院的出现,这座书院叫“文起书院”,比起后来的榕江书院早了114年。清代康熙年间,揭阳知县胡鹤翥又在城隍街的雷神庙后盖了一座“龙起书院”。但这两座书院并未充分展现其应有的文教功能,真正意义上的书院,还得从榕江书院谈起。
榕江书院,就是今天揭阳第一中学的前身,位于过去揭阳城西部的朝天坊。据乾隆《揭阳县志?卷二》记载,榕江书院在乾隆八年(1743年),由知县张薰创建。刚开始,占地“六亩九分,屋一十八间为学舍”。后来此读书的人数日益增加,空间变得狭窄,书院已容纳不下更多的学生,所以又“添建门楼三间,后座五间”。这就是榕江书院初建时的情况。
陈作宏介绍,到了揭阳知县刘业勤时代,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到四十一年(1776年)间,榕江书院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书院面积不断扩大,环境改观,师资雄厚,一跃成为粤东知名学府。此外,还凿池数亩,引榕水入院,构筑有“奎楼揽胜”“蓬岛听泉”“曙院书声”“芳庭挹翠”“嘉树庭云”“榭亭竹韵”“方池鳞跃”“曲沼荷香”八景,共耗银1.3万两,成为历代潮汕各书院一绝。为了书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计,刘业勤还筹措经费,以此作为书院老师的工资和师生伙食费。由于榕江书院院舍壮观,常年经费充足,因而学子纷至沓来。学子之多,为潮汕各书院所少见。刘业勤为榕江书院乃至整个揭阳文教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也被世人所盛赞。郑大进在《榕江书院记》中说他“为治能识所先”。“先”,就是以学校为先,以人才为重,盛赞刘业勤助田育士,重教诲,兴儒学的功绩。
作为知名学府的揭阳榕江书院,也有图书之藏,书院创建初时藏书量不多,扩建后开始逐步购置书卷,藏书量日增。到光绪之初,丁日昌从其书楼拿出一部《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初版本,捐赠榕江书院,使得书院的藏书量大增。
民国时期起,随着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榕江书院先后被改为揭阳县第一中学和揭阳市第一中学。2006年,揭阳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建成,原一中校址被辟为附属初中。2016年,校址改为揭阳市一中众智外国语学校。榕江书院以及它所在的这片教育热土280年来历经沧桑,始终发挥它教书育人的使命。
书院留声
文明书院:奎光阁下传书声
惠来古邑,昔称“葵阳”,明嘉靖三年(1524年)置县。在县城有一处独具潮汕风格的历史建筑物,它便是惠来新八景之一“奎光阁韵”的所在地“奎光阁”与“文明书院”,这里是惠来置县后文化教育兴起之地。
改造后的文明书院现已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 惠来县图书馆供图
“奎光阁”与“文明书院”位于现惠来县城南门大街中心地段东侧葵阳公园内,园内建筑古朴典雅、清新流畅。奎光阁,即惠来文昌阁,俗称文昌阁塔。文昌阁塔四周地势平坦,是一座独具特色建筑物。阁台二层呈正方形,台上建阁三层,高23米。属古代砖石结构,贝灰夯筑,状为三层八角形,密檐式塔檐,每层皆有石柱支架,外有栏护杆,可供人凭栏远望,历代名人墨客多来于此。一层门向北,门额有“奎光阁”三个大字。三层北门额刻有清乾隆年间潮州知府周硕勋题写“巢凤凌云”楷书。古时登阁远眺,北望双峰争妍的山脉绵延,如天然屏障。南望大海,海光山色,水天相连,尽收眼底。俯首眼前,一望平畴,绿茵如毯,远处城墙谯楼,一派古城风光,更显奎光高阁的雄伟壮观。
自唐朝韩愈刺潮之后,潮邑家礼乐,户诗书,文风蔚然。惠来县原有葵阳书院因狭小又靠近闹市,不便于讲读。为振兴教化,县令贺朝冕集资,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修建城南郊文昌祠,且辟为书院。次年建成,建有大堂1座3间,两旁学舍18间,门楼3间。前为讲堂,后为奎光阁。潮州知府周硕勋为书院题名“文明书院”,并撰写《文明书院碑记》。文明书院建成后,惠来县文风因之而盛,四百年来,培养出众多秀才、举人、进士等。据《重建文明书院》碑记载:“葵阳城南有文明书院,创自明万历,为士子肆业之所,由来久矣。”
在近现代,文明书院仍作为讲学授道之地,1939年曾为县立第三小学校址。1987年全面修葺,并增辟东南面土地三十亩,建为葵阳公园。经数百年风雨,依然驻守县城一隅,成为惠来县充满历史底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23年,经过升级改造,集图书阅览、借阅、文化交流等文化服务于一体的全新葵阳书院(惠来24小时书吧)正式启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便利的阅读环境和文化交流平台,让更多人感受文化知识的魅力。古老书院所体现的求知探索精神,至今仍在延续着。
书藏古今
百兰山馆:丁日昌与他的持静斋藏书楼
揭阳自宋复置县,已有“士知向学”之风。到近代人文辈出,藏书者大有人在。谈到近代私人藏书,不得不提丁日昌以及他的持静斋藏书楼,也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百兰山馆。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雨生,号持静,虽原籍梅州丰顺县,但他除任职在外,微时及晚年均居揭阳,对揭阳的政治、文化有一定的影响。曾担任揭阳市丁日昌纪念馆、民俗博物馆馆长,长期从事潮汕文史研究,也是原揭阳县十大藏书家的孙淑彦先生向我们介绍,丁日昌雅好藏书,晚年在榕城修建了持静斋藏书楼,从他所辑的《持静斋书目》一书来看,共有10万余卷之多。清代版本学家莫友芝曾应邀为丁日昌整理图书,并写成《持静斋藏书记要》,当中说道“(丁日昌)敷政闲余,即典册不去手,计十年搜集,除复重可十万卷,其中宋元善刻及旧抄,大部小编,单秘无行本者,且居十之三四,于乎富哉。”孙先生介绍说,“丁日昌所藏的宋刻本《尚书表注》《毛诗要义》《禹贡图》《昌黎集》等罕见。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午正,至丁雨生家吃饭。饭后看渠所藏图书,其富甲江浙之官绅,最精者有宋刻四彩堂《韩文》《东都事略》等书。’这说明丁日昌藏书中宋元抄本刻本很多,尤其珍贵。这是其藏书的主要特色。”
修葺一新的百兰山馆 榕城区博物馆供图
百兰山馆位于榕城马山滘东侧今红旗小学内,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馆内有一处椭圆形莲池,周围种植有数十样不同品种的兰花,百兰山馆因此得名。内有一凹字型二层木楼藏书处,楼台前设有走廊,走廊与内房用格记扇窗门,门窗上下有活动木板可以调节窗口之大小,可采光和通风,有利于读书和藏书。该建筑工艺坚固实用,构造考究独特。楼下向西为马山滘,主人可用小船通往另一休憩地方即丁氏花园(又称絜园)。百兰山馆藏书最盛时有10万多卷,是一座曾经保存和传递古典文化的楼台。丁日昌晚年时,大半时间在此读书、会客。百兰山馆的每一根木板,都曾负载过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产物,也让“书香揭阳”的种子在古城大地萌芽生根。
何绍基为百兰山馆题匾 榕城区博物馆供图
陈作宏曾在《丁日昌兴社学重视“蒙养”教育事略》的研究文章中写道:“晚清洋务派名臣丁日昌,在江苏巡抚任上,非常重视城乡少年儿童的初等‘蒙养’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全省兴办废弃多年的社学。”丁日昌除了是位爱书之人,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晚年他也将倡学兴教、兴贤育才的理念带到揭阳大地,积极影响着揭阳文教事业的振兴和发扬。
文 | 许志鹏(部分内容为援引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