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门窗改颜色

频道:财经资讯 日期: 浏览:0

文章目录:

1、铜川市(同官县)吏治情况2、无竹使人俗——扬州个园(一)3、天一阁:守护江南之魂

铜川市(同官县)吏治情况

同官建邑虽古,而前志职官,题名表始自唐,宦绩至明始渐详焉。兹但合而谱之;若博稽史籍,可著于篇者当不止此。继前志而采访者,百余年间,尤欠详备,姑汇存之,以待稽考耳。

一、行政组织沿革考(自清以前据旧志)。

西汉:县令一人(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丞(秩四百石至三百石)、尉(秩与丞同)、乡三老、亭长、啬夫、游徼各一人。成帝时,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一人。

后汉:设五官掾、乡佐、里魁、什、伍各一人。裁经师。余如西汉制。

魏:县令一人,丞一人,尉一人。

晋:县令一人(小县置县长)、主簿一人(旧志云:按晋设县令、主簿外,有录事史、主记室史、门下书佐干、游徼、议生,循行功曹史、小史、廷掾、功曹史、书佐干,户曹掾史干、法曹门干、曹掾史,仓曹掾史、贼曹掾史、兵曹史、吏曹史、狱小史、狱门亭长、都亭长、贼捕掾、乡啬夫、治书史、牧官掾、六部尉、法曹佐、士曹佐、市令等官。殆周官府史胥徒之制欤!)。

北魏:县令三人,相一人。

隋:县令一人,丞、尉、正尉各一人(旧志云:按隋之官制,设于县者,有功曹、主簿、曹佐、市令等官;其官属各有佐史,合九十九人)。

唐:县令一人,丞一人,主簿一人,尉二人。同官为畿县,设有录事二人、史二人、司功佐三人,史五人、司仓佐四人,史七人、司户佐四人、史七人、司法佐四人,史八人、典狱十四人、问事四人、白直十人,帅二人,市令、佐、史、经学博士、助教各一人,学生四十人(旧志云:按唐之置令,有京县、畿县之分。京为盛,畿次之。其余诸县,设官亦与畿县等,但分上、中、中下、下四等,为官之多寡。贞元初,诏择十省郎治畿赤、故畿令多用省官。官之设,至隋唐而极繁矣。后之设吏书、役卒,殆其遗意也)。

五代:县令一人。

宋:县令一人,丞一人,主簿一人,尉一人,巡检司一人(旧志云:按宋初无丞簿,熙宁四年乃令户二万以上置丞,咸平四年令户五千以上置主簿。其令与尉,亦皆建隆三年所置也)。

元:达鲁花赤一人,伊一人,簿一人,尉一人,典史一人(旧志云:按元设县有中、下之分,地理志所载,惟陇州所属汧源县为中县。余悉为下县)。

明:知县一人,丞一人(宣德年裁),主簿二人(宣德年裁一,万历年全裁),典史一人;儒学教谕一人,训导二人(宣德年裁一,万历年全裁),金锁关巡检一人,漆水驿驿丞一人,阴阳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一人,道会司一人。

清:知县一人,典史一人;儒学教谕一人(康熙五年裁),训导一人(康熙五年复),巡检一人(顺治十三年裁),驿丞一人(顺治十七年裁)。(旧志云:按县令亲民之官,自古重已。丞尉于唐宋时多为进士初任,赞府少府之号,职固匪轻焉。此与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何异?辅车之势,曷可少哉?自明设教职,清因之,文治蒸蒸盛矣。泛弁之设,已详于兵防,故不复赘也)。

(附)吏胥:县典吏一人,典史攒典一人;县书吏七房:曰吏,曰户,曰礼,曰兵,曰刑,曰工,曰仓,凡十四人。胥役曰快手(后称快班),曰民壮,曰皂隶(后称皂班),曰仵作,曰门子,曰库子,曰轿伞夫,曰斗级,曰禁卒,曰更夫,曰马夫,曰铺兵;典史胥役:曰门子(后有禁卒),曰皂隶,曰马夫;儒学胥役:曰门斗,曰斋夫,曰膳夫,曰庙夫。其名数俱见赋役(旧志云:按吏胥,贱役也,然府史胥徒,载在周官,皂隶台舆,著闻左氏,彼固皆受禄于官者也,故得与职官附列。他如乡约、木铎、保长,虽亦在官之人,而禄不及,故不载;孟子谓庶人在官者,以有禄故也)。

民国:县长(初称知事。十六年始改今名)、秘书(二十七年设)、承审(初称审判,十六年始改今名。详《司法志》),县政府(初称县公署,亦十六年所改)设民政科(初称第一科,二十八年改此名,三十二年复为第一科,掌民、教、建)、财政科(初称第二科,二十八年改,三十二年复为第二科。详《财政志》)、教育科(初为劝学所,十六年改为教育局,二十二年裁局并科,称教育股,二十八年改科。三十二年并第一科。详《教育志》)、建设科(十六年为建设局,二十二年,裁局并科称建设股,二十八年改科,三十二年并第一科)、粮政科(三十年设,三十二年并田赋管理处。并详《财政志》)、兵役科(二十八年设,三十年移并民政科,旋移国民兵团,设兵役专任副官,三十二年改设第三科,并管军事征用。详《军警志》)、禁烟科(二十八年设,三十年移并民政科,三十二年归第一科。详《卫生志》),又设指导员三人(二十八年为保甲巡回督导员,三十年改今名)、督学二人(前属教育局,裁局并科后裁,三十年复设)、技士一人(三十年设),又有合作室(二十八年设。主任一人)、会计室(三十年设。主任一人)、警佐室(初为警察所,十六年为公安局,二十三年裁局改设公安助理员,二十八年改今名。详《军警志》)及卫生助理员(二十二年设,三十年移并民政科,设卫生科员一人,三十二年改设卫生所,互详《卫生志》)。

二、历代职官政绩谱

(1)唐

县令:杨敬福(华阴人)、杜殷(濮阳人)、窦晏(洛阳人)、董全素(虞乡人)。

丞:李思文(宗室)

尉:李荆(宗室人也。其行事不少概见,然志称其以文列上等,擢县正尉,盖亦文吏也)、卢景(涿州人)、裴复、仲子陵(为县尉时,论宗庙迁附礼有见)。

(2)宋

县令:宋宗谔(以县令累迁赞善大夫,入祀名宦)

(旧志云:前志黄堡镇将,有刘得安、张化成二人;监黄堡酒税并烟火,有吕闰一人。昔人谓黄堡为重镇,此可见矣。宋时官斯土者,惟宋宗谔以名宦著,其余湮没何可胜道?而三人者独不朽焉,殆所谓铁中铮铮者欤!不然,何以能传也?)

(3)金

主簿:梁襄【字公赞,绛州人。大定三年进士,任县主簿。后调耀州,三迁彬州淳化令,有善政,察廉,升庆阳府推官(金史本传)】。

(4)元

达鲁花赤(蒙古语官长之义。元于各行省,凡路、府、州、县,皆置达鲁花赤为长官,以蒙古人任之,县别置县伊为贰):周菊(至元年任),迷失不花(至元年任),杨茂。

县伊:王寿、王浩(后迁耀州)、赵者、孙彝。

主簿:曹彦搏、王仲元。

(5)明

知县:鲁俊(招远人)、杨项(祥符人。举人)、周俊(洛阳人)、席中(泌阳人,自给事中谪来,前志以惠称)、张贵珉(上虞人,有惠政。见全《陕通志》)、郭瑄(太原人。正统年任。有姜女祠记,按今佚。旧志云:前志误为郭璠,而通志载于总录,则所谓恺悌慈良,去思犹在,虽前志所遗,未可弃也)、张镛、樊荣【景泰元年,檄同官筑城凿池,荣力肩巨任(详《建筑志》)。时当多故,抚驭有方】、傅鼐(新河人。举进士,累官至御史,谪知同官事。城工数圯于水,鼐继荣续筑。前志称明政)、颜顺(景州人。成化十九年任。续筑县城,重修学庙。有廉声)、杨茂(夹江人。成化二十一年任。值岁饥,赈济有方,灾民赖之。见《陕省通志》)、王恭(长垣人。弘治年任。时东城崩,复筑之,始作石堤以障漆水,后马刘二令作护城堤,皆其所基藉也(互详《建置志》)、张博【安州人。题名《表作安邑》、正德十二年任。善应对,亦能集事,又善事上官,调知风翔。《乔三石志》】、郑晓(成都人。进士。正德十四年,自风翔调来。循谨,美仪容。累官至参议)、于宗尧(济源人。正德十六年任)、袁勋(章邱人。贡士。嘉靖元年任。有才略,令在必行,诸事立办,盗贼屏迹。以能调渭南,历升长史。去后,思之不置)、姚宪(交城人。贡士。嘉靖四年任)、李焕(代州人,贡士。嘉靖九年任)、郭嘉顺(岳池人。贡士。嘉靖十年任)、庞德崇(阳曲人。嘉靖十一年任。敦崇学校,以治行称。后以赈济事问罢,人甚惜之)、王时暹(汉川人。嘉靖十四年任)、白镇(平定州人。贡士。嘉靖十六年任。性慈惠,有集事才。为民擘画甚周,不惮劳瘁,百姓德之。后迁司马。有遗爱祠见《祠祀志》)、李衡(沾化人。贡士。嘉靖十九年任)、阮华(施州卫人。贡士。嘉靖二十年任)、王昱(稷山人。贡士。嘉靖二十一年任)、崔钦(安阳人。贡士。嘉靖二十四年任)、亢庆鸿【字应时,号渐庵。淳县人。贡士。嘉靖二十六年任。建儒学奎光楼(见《祠祀志》)。修济阳永宁二寨(济阳寨详《建置志》,永宁寨详《古迹志》),为县防守计甚密(增修县城,详《建置志》)。时西虏犯顺,抵宜君,闻道险有备,遁去。莅政最久,甚得民心。自平定(白镇)后,称能吏者,无过亢也】、李焕然(沅川人。贡士。嘉靖二十四年任。性慈廉。以风土不习,力求改教去)、董应诏(平定州人。质实坦易,不萦情利禄。逾年。力求致仕去)、杨万祺(字长青,曹州人。举人。嘉庆三十八年任。性浑厚质直,喜缄默。修邑志。有贤声(按杨曹州所修,殆为邑志之始。见《万历邑志寇序》)、樊廷表(南部人,贡士。嘉靖四十一年任)、郭昭朗(顺天人。贡士。嘉靖四十二年任)、彭好古(江西籍,河南夏邑人,省事爱民,清操绝俗,不以家累自随。后卒于官,囊无余金,邑人共治棺办殓,立祠祀之,并祀名宦。见《祠祀志》。临川李绂为之传,录下)。

清,李绂:同官令太常寺少卿彭公传(据旧志题总督李绂,临川人,又官师志本传云:有临川李穆堂公传):彭公讳好古,字子述。先世自江西庐陵徙河南夏邑。父举人,讳中美,有儒行。母刘氏,生公时,云有异兆,弱冠,举嘉靖丁酉乡试。十试于礼部,不售,就县职。得直隶新城,理极卫,如无事。刻苦自励。居数月,遣家累归,曰:“费多,非妄取不能,吾不为也!”时有欲行元人水田之议者,檄下新□:白沟河水利可用。公为书白上官,言:“夺民桑枣禾黍成利,冀粳稻未必然之获,不可一。春分浴种需水,而白沟冰始湴;入秋未收稻,而九河下流倒漾,稻且无遗种,不可二。农器水陆异用,农事南北异习,养农师,易农具,多费困民,不可三。”事乃中止。至穆庙时,兴水利,三辅骚然,民益思公功。新城与兴州屯地牙错,民地占籍颇赢,奸民以欺隐持小民,请清丈,公力持不可,谓“丈量事烦扰,增课无几,而重困吾民,且藏富于民即藏富于国也”。大吏韪之。后江陵张公居正大括民田,朋家作仇,新城父老嘅叹,谓向非彭公,此令不待今日矣。新城有为缇帅者,善大学士徐公阶,属所知讽公曰:“由我通相公,可立跻台省。”公谢曰:“吾闻相公贤,若由窦以进,必以为不肖矣”。府推官侯则素贪冒,行县时,公不具例金,因短公于巡抚张公。张,襄阳人,公姻娅有分巡襄阳者,张方为举人,以事相迕,因迁怒公,又入推官谮,遂调公新安简县。新城民千余人赴吏部乞留,尚书杨公博曰:“令果贤耶?调则难为令,留则难为巡抚”。遂改令陕西同官。同官,古祋祤地,边饷所道,田瘠而役烦;士习苦窳。公曰劝农桑,课经义,教养并修。漆沮水啮城,筑其岸捍之。大市陈炉村为陶冶所,盗哨聚其间;公劝筑小堡,严更堠,盗因以息。石州之乱,三秦震动;县有金锁关,为西安咽喉地,公察其西南高山,筑济阳寨,与关为犄角,屹然天险。俄获一谍者,军门讯之,云:石州虏使侦道,欲由延安趋长安;今已知险难越,无忧也!同官以“漆沮既同”得名,山高水驶,田不可稻;耀州富平欲凿山通漆沮灌田,其邑人吏部尚书孙公丕扬主之。公抗言:“劳己民以利邻,非智,同官固不为;用人力以利己,非仁,耀州富平独安乎?”孙公无以夺,第曰:“令强项,强项!”已而直隶巡抚张公移节抚陕西,同列危之;公笑曰:“吾尽吾职已耳。”既至,果檄公察平凉、延安、巩昌、凤翔四府兵马钱粮,意以困公。公夏出冬归,历三千余里,登对款件,无毫发舛迕。张公大才之,悔向时不能知公。然公寻得疾,遂不起。检橐止俸银四两,士民尽伤,共伐木为棺;同僚赙助,始得归葬。而巡抚赙尤厚。公清劲,屹然特立,遇事径行;务利民,不苟悦上官,卒能使忮者悔心,非所谓诚能动物者耶?子八人:从吾、健吾、淑吾、征吾、行吾、端吾、七贤、八士。健吾进士,任泾阳令,循卓有父风。端吾尤知名,由进士仕至右通政。赠公太常寺少卿。

赵维(孟县人,举人。隆庆四年任。有遗爱祠)、吴光【威州人。贡士。万历元年任。宽易圆融,政绩显铄。城楼复屋,雉堞砖甃,皆所创建(详《建置志》)。后迁府同。有去思碑】、李一本(浮山人。贡士。万历六年任。性方正,不苟吨笑。善威仪。后迁别驾)、光杨溥(怀来卫人。贡士。万历八年任,按重修县志,删削嘉靖杨志,阅者嫌其语焉不详。见万历刘志寇慎自序)、潘汝臣(岢岚人。贡士。万历十三年任。爱民好士。时频年大饥,道馑相望,汝臣悉力赈救,全活甚众)、屠以钦(武陵人。贡士。万历十五年任。前志有云:满腔测隐之心,四载循良之政)、马铎(定兴人,举人。万历十九年任,雄才大略,多所建立。而申减荒粮,修筑河堤,尤功之最伟者。后改知偃师县,士民思之,有遗爱祠寇慎碑记,录下):

明,寇慎:邑侯马公遗爱祠碑记(寇,邑进士。)

人生不朽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而爵禄名位不与焉。士君子陟华跻巍,每以不能有一于此以垂休流鸿为憾。矧当凋敝之邑,繁剧之冲,任以劬勤之职,兼此三者而悉备于一身,如公者,盖甚难矣!方公之剖符而来同也,识者为公扼腕;而公独慨然曰:“盘根错节,正利器之场,矧同为左冯诩地,古循良接踵,岂易民而化哉?”未几,即出郊问民疾苦及一切窳砦与故时所施行状,其可者,稍稍仍之葺之;其不可者,于是起而改弦促柱而更张之,邑所最苦者莫过于荒粮,公为之调停改折,多方招佃,荒山变为桑麻,而鸿雁不歌矣,尤莫弊于催科,若皂卒入乡,鸡犬弗宁;公特以露布传谕远近,接踵上输,赋额辄盈,而蒲鞭高悬矣。且大户两税告完,即放归农,划其例馈,蠲其役使,裁省其冗费,真如卵翼而濡沫之也。城迫水患,几于鱼民,往时稍加阻塞,辄复没去,数百金钱尽委之于波臣;公独躬率衙役,高其堤,丰其坊,直驱狂澜而东之,迄今金汤无恙也,岁省膏脂且不赀矣(按详《建置志》)。他如除凶顽以安善类,修学校以崇教化,严武备以待暴客,修囹圄以防不虞,诸善政更僕未易数也。公尤善文辞,暇日过学宫,躬率博士弟子,与之诵说六籍之遗,而校雠其艺,每至饥疲不忍去,而人为之丕振。且门无私谒,政无贿成,乃冰其清,乃玉其洁,其揭诸堂聊以自明云:“眼前皆赤子,头上有青天。”美哉融融乎,行以彰轨矣!其大雅之不群乎!夫政以庇民,功也;文以饰治,言也;行以彰轨,德也。公今去十年余矣,同人士铭公于心,碑公于口,千百年当如一日也,而尚可朽哉?公讳铎,定兴人,举人。

朱之聘(涪州人。举人。万历二十四年任)、董廷范(直隶静海人。贡士。万历二十七年任。其政绩前志不载,而父老犹传其当年有遗爱祠焉(详《祠祀志》)、李光表(云南蒙自人。选贡。万历三十年任。为治简易,性气醇恬,人多思之。有遗爱祠(见《祠祀志》)、张士科(章邱人。贡士。万历三十六年任)、梁善士(泰安人。选贡。万历三十九年任。清弊革蠹,汰冗省费。后改知宁乡。曾于学宫建藏书楼,寇慎为之记,详《教育志》)、韩自任(南宫人。贡士。万历四十二年任)、刘宪(马邑人。贡士,万历四十二年任)、刘泽远【祥符人,万历间举人,四十五年任。催科不扰,建书院,(详《教育志》)、奎楼、河堤(详《建置志》),诸公署,并修县志(今佚。又序及寇慎自序,均载丛录)。文风不变,署制一新】、孙如兰(睢州人。举人)、康大猷(鸡泽人。恩贡)、黄道星(河间人。选贡)、陈大道(襄陵人,选贡)、丁弘誉(举人,崇祯三年任。升巩昌府同知)、顾鸿初(举人。崇祯年任)、萧叔昌(沔阳州人,选贡。崇祯八年任)、房思哲(山东人,崇祯年任。见修济阳寨碑记)、孔尚标【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选贡。崇祯十年任。真心朴貌,惠政宜民。值时多故,赈饥御寇,缮器筑堡,备竭绸缪之力。修县志(增补万历刘志,有寇慎序,见丛录。原书佚)。孟姜女集详《古迹志》,有序,旧志题“孟姜女传”,不知是否孔作也,维持风化,县治更新。后人思其遗爱,为立德政碑】。

(按旧志云:自宋以来,祀名宦者,宋赞美为首称,而其行事已不可概见,况余人乎!明之彭、马、李、仲、固俎豆千秋矣。袁章邱、亢崞县、刘祥符,通志俱特书名宦;而现祀名宦之四人,乃仅列之总录,何哉?)

县丞:萧良、范铨(蒲州人,有明以后,丞之以惠著者,铨其首称也)、王震、张寿(新乡人)、张玶(唐县人。有惠政,去之曰,百姓遮道攀留。有去思记)、吕彦士、温鉴、何坤。

主簿:张纲(灵石人)、李佑(束鹿人)、车棠(石州人)、史钦(遵化人)、常继(河内人)、陈言(梁山人)、杨绍光(高平人)、孟江(辽州人)、侯克忠(茂州人)、李维垣(大城人)、张轸(东平州人)、王宾(兴县人,令行禁止,强横敛迹,而人称其惠,殆所谓宽猛相济者欤?)、刘廷拱(五台人)、郭维荣(大同人)、刘文端、郑畏天(五台人)、王峰(蔚州人)、龚维鳌(桃源人)、李应亨(介休人)、马洲(文安人。万历十七年任)、欧阳凖(潼川人。万历二十年任)、范文娄(虞城人。万历二十二年任)、贾扬名(赵城人,万历二十五年任)、王进业(赞皇人)、阎文魁(直隶人。万历二十八年任)、应文璧(应天人,万历三十一年任)、李存一(泸州人,万历三十四年任)、李文炳(临晋人,万历三十五年任)、田子仪(含山人,万历三十六年任)、张应舜(临海人。万历四十二年任)。

典史:高护(乔三石志:往开平王入关中时,元同官守将自遁去,开平王遣典史高护抚定之。旧志云:护或即开平王署置同官者,或他县官,不可知矣。余以护实同官首功,故叙论焉)、李俨(西平人,成化年任)、姬福、冯伯万、高世崇、秦彪、郭绅(屯留人)、孙东臣(东阿人)、高国祯(应州人)、袁恭、张嘉猷(岢岚人)、王樸(保定人)、吴世强(赵州人)、张周(肥乡人)、李蒿(眉阳人。嘉靖年任)、贾宁(武城人。万历十四年任,前志称其弭盗有方,盖亦无忝厥职者欤?)。

陈廷茝(荣昌人。万历十六年任)、牛天福(永宁人。万历十八年任)、陈虞(四川人。万历二十年任)、加福(襄陵人。万历二十二年任)、徐光荣(函昌人。万历三十三年任)、陈应元(仁和人。万历三十四年任)、霍守信(上元人。万历三十七年任)、汪国用(祁门人,万历四十年任)、黄有基(福清人。万历四十三年任)、张其志(

州人,万历年任)、刘乔林(崇祯年任)、罗国彦(崇祯十一年任)、陈陛(崇祯年任)、胡守身(崇祯年任)、贾从民(崇祯年任)。

金锁关驿丞:卢某(旧志:按邑之金锁关、漆水驿,旧设巡检、驿丞各一人,清初始裁。昔之官斯土者固不乏人,而旧志概不录。今得传闻者有驿丞卢某,而名亦亡焉;余详其事于杂志,不没其真也。呜乎!以卢生大节而尚失其名,他何论矣?概哉!按旧志《杂记志》:崇祯年间,贼攻金锁关,驿丞卢某单骑往谕,被害。时当创革,竟失其名,然至今传者犹知卢驿丞也。后人有诗吊之曰:传闻司剧有卢生,殉难年来已失名。碧血不随神水逝,关城铁石表铮铮)。

教谕:张桂荣(本县人。洪武初年任。见《教育志》)、徐允达(上虞人。擢山西佥事,历按察使,旧陕西通志载名宦中,旧志云:今考雍正十三年复修通志,竟佚其名;而宝鸡教谕徐永达亦历山西按察使,殆其误与?)、孟瑜(临颖人,举人)、史监(偃师人。乔三石《耀州志》谓鉴通诗礼春秋三经。旧陕西通志载名宦中,雍正续修通志列于总录)、崔福(夏县人)、马祥(安邑人。举人)、李贤(定州人)、吴玺(阆中人,训迪有方,风教丕著。尤善说春秋。后迁助教,知州)、张柱(涪州人。登弘治壬戌进士。官至知府,风教甚著)、易完(资阳人)、李秀春(长寿人,举人。累官至御史佥事。祀名宦)、王荆璧(阌乡人)、杨谨(定襄人)、王经(辽东人)、李仪(四川人)、田稔(榆社人)、张如楫、冉府(清苑人)、王博古(永州人)、张宾(靖虏卫人)、阎淳古(交城人)、张继(甘泉人)、王镐(陇西人)、李仲元(河内人)、李逢时(汧阳人)、周庸礼(新安人)、苏兆民(太和人。举人,端谨善化,后登万历壬辰进士,官至知府)、黄桂芳(河津人)、张应科(杞县人)、左逢源(保定人)、赵桐(山东人)、任振民(安化人)、卢宾(朔州人)、宋朝会(秦州人)、谢绪(巩昌人。有气节,时事不合,力求致仕去)、夏大猷(茌平人)、邓洙(阳曲人)、王克宽(稷山人)、王慎思(镇番卫人)、张国俊(秦州人)、孙汝褒(绥德州人)、白成绣(安定人)、丁应观(安邑人。质朴力追古道,词华雅有文名,操持粹白,理学精研,所著有“学易堂集”行于世)。

训导:齐纲(泌阳人)、吕让(详符人,举人。后籍同官)、高蔚(高平人)、阎恭(孟县人。举人)、魏复宗(商水人)、马豫(霍州人)、王介(青神人)、李恭(崇庆州人)、彭希宗(和顺人)、孙鹏(崇善人。乔三石志:近时训导,盖数称二孙子云,二子皆甘贫苦行人也。鹏分俸养亲,常不免饥寒,而守义不衰,可以为师矣)、刘东升(巴县人)、陈寿(卫辉人)、孙沾(辽东人,升合水教谕。前志称其善教)、王如楫(寿阳人)、白灿(五台人。仲远,旧志云:考前志与今名宦祠,公之姓字可以千秋矣。惜其行事不少概见,且并里居俱亡焉。通志修于雍正十三年,尚不录。呜呼!学校人才之地,师儒教化之原,而湮没若此,宜士风之顿也)、鞠进书(耀县人。倜傥有气节,博学善属文,约束诸生,条规严肃,寻迁教谕)、高应举(临县人)、杨如松(合水人)、李廷相(南和人。性醇懿,甘贫,善教)、刘经(白河人)、赵汝佐(定襄人)、王汝愚(汧阳人)、蔺爱(凤翔人)、谢复初(巩昌人)、张敷教(庆阳人)、李茂育(凤翔人)、罗文灿(渭远人)、王纲(两当人)。(旧志云:按有明知县,其以惠政称者,则有鲁俊、周俊二人;教谕以风表著者,则有孟瑜、崔福、马祥、李贤四人;训导以教业称者,则有吕让、阎恭二人。皆载于旧志,并录之。明以前所书,悉依原本,一字之美,不敢遗也)。

(6)清

知县:熊封(旧志谓不知何许人也。顺治初年来任。明末闯贼之乱,民死亡者十七,村里为墟,而钱粮仍额。封力请于当事,得除万金,以入抛荒。百年后民犹德之)。有寇慎碑记,录下:

清寇慎:创建邑侯熊公德政祠序:

余读史至汉之元康、神爵间,每叹其循吏之盛;然掩卷思之,亦寥寥不过数人,即人亦不过数事。岂造化若或秘之耶?盖悬鱼瘗鹿,介乎节哉!若触事棘手,亦巾帼之检柙耳。霹雳掣电,迅乎才哉!若肯窾未尝,亦冥鸿之蒿矢耳。惟廉而不刿,敏而不竞,仅得一邑侯熊公焉,何也?同山陬一荒邑,田不一成,民不一聚,而介于泾原蒲富之间,悉索敝赋;矧值新造,洪荒再辟,四郊多垒,征发旁午,弹丸一同,如蚊蚊之负泰山,微公周旋于其间,将索同于枯鱼之肆矣。时麦草之输,荆棘之征,粮草之运厂,铜钢之报富,邻封疲于奔命,轮敝蹄穿,闭门撤业以避;公独力请,而同得免焉。兵丁之征,照粮虚额,以三千二石派;公力以半应。且邻封丁给三四十金,公独以十金应。间有悍夫比例?耸告上台,公亦屹然不动,止征给以犒赏而已。此犹其小者也。同介万山,半多不毛,兼以蝗旱频仍,死亡略尽,弥望蓁莽,百里无烟,赋额空设,敲扑徒苦;公单车履亩。感目伤心,章疏十上得请,减去万余之赋,此功岂寻常嘉赖一时而已哉?然此犹其显焉者也。同当边腹之冲,羽檄狎至,戎马生郊,大兵至此,虽节制森严,然薪水之供,岂无少扰?公调停其间,俾士卒欢心,爱屋及乌,鸡犬不惊。且以神水以上,嵚崎险阻,荆棘满路,马难驰驱;改路东行,向之轮蹄交冲者,今变而为息肩安枕之区矣。此则同民之受赐而不知者也。大抵公穆如春风,濯如新柳,不言而饮人以和,于此有以服公之养;襟度汪洋如千顷之波,澄不清而挠不浊,于是有以服公之量;敷施明健,如操万斛之舟于震山排涛之中,不惊不愕而操纵自如,于此有以服公之才之识。此岂智名勇功,于一嗛嗛廉之称也哉?诸父老戴德思报,谨按祀典云:劳施于民则祀之,御灾捍患则祀之;施之于公,甚有当焉。欲建祠祝于不衰,特借余数言以叙谱端。夫以公之鸿猷霜守,行当树骏流鸿,为开国元祀,异时青史大书特书,当卑元康神爵诸公于下风者,区区一同,特为之兆云尔。虽然,召棠寇柏,孔泉羊碑,至今侈谈,则此祠也,亦志同人没齿不忘于有斐君子尔。

萧嘉熙(直隶人,顺治年任)、龚鲲(安陆人。进士。顺治年任)、曹有武(字梅梁,江南太仓州人。由贡生来宰于邑。时方草创,军兴旁午,百务纷如蝟集;公飞刍挽粟,内安外攘,上下晏然。莅任期年,惠泽鸿施,沦浃显铄。未几因公被议,檄下,阖邑错愕,奔赴讼冤;各台亦改容慰勉之,然格于初议,竟不能回也。去之日,百姓号泣攀辕者以万计)。寇慎有碑记,附下:

清寇慎:邑侯曹公去思碑记:

邑侯曹公以娄东钜儒剖符而宰同也,绅士即之蔼然,民望之穆然,胥吏接之怡怡然。视政甫期也,德化翔洽,四民诚和,皆私相谓曰:安得长治吾土?庶抚我乎!是于公之未去也即虞其去,虞其去而挽之不去如此其皇皇也!无何而檄下罢公矣,通邑为之错愕,士哗于庠,曰胡夺我师也?氓哗于市,曰胡夺我父母也?农哗于野,旅哗于涂,曰胡夺我仁君也?即妇女儿童厮养走卒亦哗于室,曰胡绝我濡沫,去我卵翼也?解组之日,万众跳号,山川震动,风云为黯;深山穷谷,樵叟牧竖,皆释檐弃犊,奔走六百余里,讼冤于各台,鼎沸波涌;各台亦改容慰勉之,而势不及回矣。众始挥涕而归,且叹曰:竽笙异操,枘凿难投,古昔皆然,洵无足怪。第能夺者,吾侯腐鼠一官耳,其若吾侪小人耿耿之直道何?因醵金鸠工肖貌而尸祝之。噫!公何得此于民哉?同之民侗而愿,非能巧饰以媚上也。且公纯心质行,非事干誉之术、要结之方,笼络以愚众也,而公何得此于民哉?盖窃尝问之民心矣,皆曰:土瘠民贫,贡赋维艰,向尝增耗以佐费矣;公则令输者自封之,典钥者无参焉,而余羡省矣。且苞苴戒通,束矢绝锾,至日用所需,悉从内偿,不欲饔飧扰民也,故因以思公之廉矣。赋重农稀,荆莽弥目,向尝责熟以包荒矣;公则极力上陈,上熟起科,荒芜者不与焉,而赔累豁矣。且旁无借丛,郊无硕鼠,虽檄使狎至,捐廪以馆谷之,而里甲不闻焉。故因以思公之仁矣。时方草昧,经制无式,刍粟之飞輓,力役之征发,与夫无艺之诛求,琐如眉毛,公恳请宽缓,至再至三,宁以身为孤注,毋以民为鱼肉,因思公之胆力为何如?四郊多垒,戎马未息,其靺鞨之恐喝,悍卒之咆哮,不曰军兴之不具,则曰地方之纵盗,陵轹县宰,鞭笞胥吏,欲壑无厌;公孑然一身,抵持其间,饩牵而外,一无所应,渠亦气索而止,因思公之强毅为何如?一审编也,户口之登耗无遁,差徭之轻重靡爽;一质成也,曲直无逃于鉴,胜负靡争于衡;役无偏苦之嗟,狱无终讼之凶;其公而且明可思也。一当机也,批导于肯綮之会,调剂其缓急之宜;一驭吏也,宁取其椎鲁少口,毋悦其诈诞斗捷,故案无胶滞之牍,庭无舞文之奸,其才而有识可思也。其襟度之渊深,不可以意气激,不可以声色窥也;气宇之凝定,纷然投之而不乱,卒然临之而不惊也。若此气量,闻风且想慕,而矧亲炙之者乎?此犹其可纪者耳。而公之于民,直以精神相往来,如春风之袭,荣物而无迹;时雨之润,膏苗而难名。太史公传循吏,谓居无赫赫之名,而去则见思,其公之谓乎!其公之谓乎!呜呼!公行矣,江南多胜地,徜徉于云山烟水之间,莼可羹也,鲈可脍也,琴可弹也;荣辱无挂于身,是非无咎于心;岁时伏腊,神游于畏垒,桐乡姓字,千载犹馨,而所得亦多矣。向令公毁道趋时,朘民肥己,吾侪于公当何如哉?于是构祠于通衢,肖貌而蒸尝之,歌咏而诵祝之。其祝公福者曰:太华峨峨兮,河流涟涟。君子纯嘏兮,岳峙川绵。其祝公寿者曰:初月丰规兮,旭日东明。夭寿平格兮,日升月恒。其祝公多男者曰:凤耀九苞兮,麟德五高。公孙振振兮,麟趾凤毛。歌阕,余音铿然,山林若为之助韵者,不佞忻然书之以献。公讳有武,字梅梁,太仓州人。

张于鼎(山东人。贡士,顺治年任)、何德美(河南人。顺治初,由华州州同署篆。六年,流贼刘洪才大肆攻掠,城陷,德美被执。洪才絷之龙蟠山之下,刃颈而胁之,德美骂不绝口,死之。后人有诗哀之曰:无端狂寇踞山城,妄欲忠贞识主盟。杲舌不随冤剑断,龙山草木血纵横。诗虽不工,亦可藉以不朽也)、王国辅(辽东人。顺治年任。时蜀变告警,大兵进讨,征发旁午,郡县各应军需,转输相属于道,邑不通车运,牛驴驮载不继,派选丁壮担负。国辅号泣为百姓请命,得从末减,民困以苏)、冯元英(慈水人。举人。康熙初年任。政持大体,不事苛细,至剖决事理,动中肯綮。才优而量裕,故为治多余闲,大有鸣琴饲鹤之风焉)。其人格具详寇慎寿文中,附下:

清寇慎:邑侯冯公寿序:

邑侯冯公之宰吾同也,方浃岁矣,德政犁然,载颂与人者齿颊为芬。兹九月朔旦,为公揽揆之辰,二三吾侪,谋所以举觞而称祝者,属辞于不佞。第不佞髦矣,而且不文,其何以揄扬万一?虽然,嘉乐明德,即不文何病焉?窃惟世之介眉寿者,其藻缋比兴,固不一哉!然惟孔子之言曰,“仁者寿”,则为实而可据,且尤推本于静焉。静而若耽玄守寂之为也,于经世宰物之道何居?其必试之猝然而不惊,投之纷然而不乱者,始足以证无役之神、宁谧之体,兹得之吾侯冯公焉,公治行为三辅冠,吾民所父母戴而神明仰者也,试举公之所以静者而诵言之可乎?日者法令密矣,征发烦矣;簿书之勾稽,甲可而乙否;条议之杂沓,朝遵而夕更;与夫,谓之虚文,不急之琐务,令人鞅掌攒眉,莫可解结者,兹一当公之擘画,曾闻有一龃龉否?会闻有一留滞否?惟审其时势,酌其缓急,顺物情而利导之;不更张以阶历,亦不因循以养奸;若庖丁之解牛,肯綮熟尝而芒刃不挫;若临淮之治兵,号令一发而旌旗改色。且气定神闲,湛如太虚,任风云万变,电霆迅发,而清宁自如。噫!可谓真静矣!先儒云:“从动中打熬得过,而静体自现”。其公之谓乎!矧琴鹤孤清,声色无以荡志;服食简洁,廉淡足以养心。传曰:“无欲故静”。又曰:“静而有常故寿”。故称公为君子万年者,以其所修持者固也。不宁惟是,五方之性,在东为仁,而公发祥于东土,已居长生之乡;五行之气,于秋属金,而公灵钟于三秋,独得坚贞之体。夫修之人者至,而且得之天者全,以此卜寿,如麒麟应日,方诸应月,理之必然,亦数所不易者,宁事吞桃啖枣,熊经鸟伸为哉?传所谓八千岁为春秋,意在此乎!诸君子粲然解颐曰:持是可以当南山之祝矣。

熊舆(固始人,举人,康熙年任。政务宽大,而才识精明,民敬爱焉)、王云凤(汾水人,举人,康熙年任。迁霍州知州)、雷之采【字亮先。大兴籍,江西安义人。由官生任鸿胪寺序班,康熙十八年,出宰于同。甫莅任,诸务毕举。尊经阁、义学、捕衙、吏舍、皆其所新建。而截筑新城(详《建置志》),后之言得失者皆归之,然省力节费,顺民之欲,因利乘便,亦势之不得不然也。尝购蚕种教民,邑始知蚕事。尤善听断。剖决如流,民间有“雷不歇店”之谣。易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之采之谓也。后以刁民诬罢,公论惜之】、黄锦心(湖州人。举人。康熙年任。按继修城垣,题四门,见《建置志》)、朱廷铉(江阴人。进士。自淳化令来署,时大饥,逃亡者道路如织;廷铉多方设赈,民用安集。有去思碑。后累官至御史)、武令谟(盂县人。进士。康熙三十年任。旧志载有“和壁间原韵”七律:原隰畇畇羡既方,登高此日水天长。邀朋有愿招鸿集,作吏无能引鹤翔。麦秀惟期经宿雨,稻黄犹虑早飞霜,政闲缓步穿荒径,把酒临风夜未央。又朱其钶“和前韵”:涉世难寻却老方,登临始觉路偏长。紫花密衬山蹊艳,黄叶频招艺苑翔。狂饮漫看金岭月,欢游遑计板桥霜。函关佳气洵无限,跃马归来夜未央)、刘元标(涿州人。康熙年任,调澄城县)、邓永锡(荆门州人。举人。康熙年任)、吴翰珍(邵武人。岁贡。康熙四十年任)、孔尚惇(号防右。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也。举人。康熙四十八年任。雅度宜人,清操绝俗。莅任七载,休息无为,周恤民瘼。去之日,民思之,有德政碑)、汪树榯(徽州人。进士。康熙五十六年任。升主事)、董沾(赣榆人。岁贡。康熙五十八年任。性机警善断,吏不能奸。饥民为盗,劫掠乡村,沾单骑麾役迅擒之。爱士恤民;岁饥,发粟,日久,状悉焚之,不责还。有“莅任偶成”五律二首:袜线才初试,弹丸地颇宜。俗醇知政简,赋薄想民熙。暇日休酣饮,公余莫赋诗。兵兴方未已,何以慰疮痍?父母名难称,斯民直道存,代疱虽五日,寄命足千村。利钝谁能料?升沉讵足论?郎官列宿应,敢效虱居裈!)、王勋(正白旗人。监生,康熙六十年任)、赵恒祚(字方山。沾化人。进士。雍正三年任。崇文学,课督儒生;持重老成,士民畏而爱之。莅政三年,调任咸阳。按在任有马杓潭投文驱妖故事。详《水文志》)、曹永著(丰润人。捐贡雍正五年任。初为威县教谕,留心吏治,以议仓储为当事保荐,擢邑令。寻迁邠州)、边汝言(任邱人。举人。雍正六年任)、杨绎(泌县人。进士。雍正十三年任。调周至)、张尔戬【武威人。由生员保举,雍正十三年任。为人刚毅精敏,有决事才。重建明伦堂(见《教育志》):续修石堤,不避劳怨。旧规仓粮红朽,辄发民易之;尔戬曰:“盖藏不谨,典守之责,岂以累民?”寻以霉烂落职。尔戬曰:“吾瘠一身以肥百姓,何憾乎?”宦囊如洗,鬻产以偿;民有欲代赔者,尔戬卒不受】、周振芳【宛平人。乾隆二年任。省事爱民。狱无冤,时称循良。莅任六年,有口皆碑,去之日,人咸思之。(按旧志缺载,续通志稿亦无)】、刘春暄(绥阳人。举人。乾隆八年任)、王润(建水人。举人。乾隆九年任)、吕正音(长寿人。举人。乾隆十一年任。持身以俭,待物能宽;决讼不事鞭扑。尝重建崇圣祠。后调任蒲城)、席绍苹(吴县人。生员保举,乾隆十二年,自咸阳丞来署。慈祥恺易。时值大旱,建龙骨车,率民溉田,日昃不暇。革西乡浮税,勒石仪门外,按此碑今佚,参《财政志》)、庄树嘉(阳湖人。举人。乾隆十四年任)、吴祖正(都匀人。乾隆十四年任)、毛翙(濮州人。监生。乾隆十五年任)、张擎(镶黄旗汉军监生。乾隆十五年任)、曹世鉴【字镜湖。宁海州人。由举人官齐河教谕;乾隆十七年,迁邑令。性俭约,与民休息。而城垣(见《建置志》)、文庙及龙王庙(均见《祠祀志》),多所修举,不以厉民。莅任十载,民甚德之。以任满,升同知去】、胡基【大兴人。乾隆二十七年任。轻刑簿敛;建立甚多。(按旧志及续通志稿均未载)】、袁文观【崇仁人。进士。乾隆二十八年任。劝政爱民,狱无冤滞。重修县志,颇详明,今本志据之(其序例及总目均详丛录)。建颍阳书院及学署,由是士风丕振(均详《教育志》)】、叶藩(仁和人。进士,乾隆三十任)。

【按以上清乾隆三十年以前县令,皆据旧志,所补者仅数人耳。旧志按语云:邑令唐以前渺已。后之长吏非乏人,而姓名落落仅存什一,余皆风流澌灭,文献无征,岂不慨欤?昔吴公治行为天下第一,而史失其名,余何论矣?署篆旧例不书,其先已不可详。清初以来,有署一二年,政绩可纪者矣,概举而削之,于义殊未安也,而例又不得与任事者并书。余仿唐书忠孝传之例,列于总录:其顺治年间署者,则有:何德美(河间人)、刘世俊(失其籍)。康熙年间署者:王尔谦(虞山人)、张鼎新、张芳、吴宾、王道恕(失其籍)、朱廷铉(江阴人)、程正本(泸州人)。雍正年间署者:则有谢立(永嘉人)。乾隆年间署者:则有张中行(虞乡人)、王世爵(镶黄旗人)、孙宗翰(阳湖人)、郭仙(仙游人)、席绍苹(吴县人)、吴祖正(都匀人)、张勤绪(遂宁人)、柴缉生(仁和人)、田邦基(失其籍)。其有德政可纪者,亦得与宦迹总列云】。

杨衍嗣(沅江人。进士。乾隆三十一年署任)、杨永泽(兰山人。举人。乾隆三十二年署任)、王锡朋(威远人。举人。乾隆三十六年任)、王挥吉(嘉定人。举人。乾隆三十七年任)、任重(武乡人。举人。乾隆四十二年任)、朱士蛟(嘉庆初至十一年。调补华阴)、徐葆甫(秀水人。道光八年任)、孔传勋【句容人。举人。道光二十四年任。修河堤;实仓储,整顿六里社仓(参《合作志》),邑民立石志德】、王儒绶(交城人。举人。道光二十五年任)、黄达璋(道光二十九年任。时漆水暴涨,北城崩塌;率民筑堤护城,朝夕巡视,以积劳卒于任)、陈秩五(字淳斋,信阳州人。道光末至咸丰五年任。善书工诗,金山顶存大字题刻,又有打虎救父行墙碑,在县府二门内左侧。兹录其“元旦”七律:贺岁归衙换锦袍,四街清净断喧嚣。深山炭贱人衣簿,古驿差烦马骨高。六里风谆无窃鼠,千家春转尽包羔。使君亦有同民乐,独捻吟须饮浊醪)、鄂锦(正红旗人。生员。咸丰六年任)、杨增思(武威人。进士。咸丰八年任。振兴文教,整理书院膏火,文风丕振)、张德立(同治初年任。时回变初萌,邑韩家原多回籍,虞其勾结为患,击数人于狱中,朝夕供食饮,以恩相感;嗣回众蜂拥临城索讨,即缒出,群回叩首呼青天,欢跃而去,阖境无忧。南门外立有德政碑)、周文会(商城人。同治三年任。时兵差络绎,拉民担挑;多方保全,兵不入城,市肆不扰,民赖以安)、严德芬【字心香。上海人。同治五年任。时回变未靖,督修城垣,率民守护。卒获安全。去之日,士绅祖饯,并禀请入祀名宦。有“己巳嘉平念日交卸铜川篆务喜作”七律:盼到瓜期力已殚,临歧犹自念凋残。一州管领会何补?二载辛勤始觉安。愧说茧丝留治谱,好携琴鹤伴归鞍。向阳小草倾葵切,共沐尧天雨露漙。又“留别后任王子余”七律:八载交情相契深,铜川重会喜知音。留青待植寇公竹,雅化犹思宓子琴。愧我才疏逐雀鼠,赖君政善感佥壬?堂前博种千行柳,志爱行人好惜阴。又后任王兆庆“饯别”七律四首:两载恩周浃髓深,泮林潜已化鹗音。思公颂作鸿遵渚,廉吏归携鹤与琴。爱士亲为抡甲乙(公捐廉增添书院膏火,又勤课士子),度功遑复计辛壬?甘棠到处君先树,一路行人憩美阴。鹏程万里境犹宽,漫计归思捉钓竿。心镜千年传漆水,口碑一语达长安。知君燕翼延责绶(公少君以正郎供职曹部),愧我鸠居枉素餐。诗永菁莪征雅化,覃敷文教足瞻观。勋高名宦崇新祠,亮节昭昭比四知。教有春风能育物,化如霖雨总因时。恤刑颂早称慈母,捐赈情同哺弱儿(公捐赈济饥,活人不少)。蕞尔山城遗惠在,清勤两字是吾师。祖饯南郊别恨多,柳条攀折碧痕拕。重逢漆水三生幸,怕奏阳关一曲歌。秀丽诗才花粲锦,光明心地月临波。金汤巩固劳辛甚,但愿从今诵止戈。按其时和诗饯别者几百首,不具录,但录郃邑举人书院掌教王笈(字石村)“饯别”五古:循良兼英武,卓哉严明府!甘雨初下车,恸念民疾苦。城阙久废颓,廛市无商贾;环视原上村,可怜尽焦土!来此蹂躏区,街头人三五,新政他未遑,赈饥勤字抚。倡捐书俸金,救死岂小补?渐次甃城垣,心劳事旁午。一意振斯文,下士三握吐。黎元困已苏,指日乐安堵。无何患气深,北风吹鼙鼓;溃勇数万人,攻杀猛如虎;万姓齐沸腾,赖此民社主;运筹甚从容,雄略堪御侮;相持两日余,狂孽就刀斧。惊定即成欢,士庶惧忭舞。载道传口碑,杜母与召父。行矣将别迁,闾里失恃怙;攀辕泣沾巾,杯酒献肺腑。邑人祝长生,此心照千古】、王兆庆(字子余。禹州人,同治六年任。劝民种桑,开渠溉田,邑民始知水利。详《水文志》)、王浩(同治七年任)、赵廷琪(禹城人。拔贡。同治十二年任。光绪六年以勒休卸任。时大旱数年,粥赈并呈蠲赋二百余石)、刘璋毓(宁乡人。军功。光绪六年任)、梁济谦(闽县人。举人。光绪七年任。建六里义仓,各积麦谷二千石,又整顿常平丰豫两仓,庚子岁荒,多赖全活)、王光烈(皋兰人。监生。光绪十年任。设六里局,清粮赋)、刘福荫(江夏人。光绪十四年任,省刑罚,裁冗费;振兴文教,政暇以吏为师。在任十一年,去之日,士民涕泣,送之境外。有“阅行北乡”五律:“出城三十里,远近几人家。驿路蔓菁子,野田荞麦花。关开金锁固,山转石屏遮。雨后秋容静,归来放晚衙”)、徐锡献【阳朔人。光绪二十年任。(采访册作十四年任)。曾申请上台由善后局拨银一千两,发商生息,以资寒士膏火。又于城东创立瓷窑,试办陶业,因署期满去任,事遂中辍,人咸惜之,互见《工商志》】、周鉴文(宁乡人。监生。光绪二十三年署任)、王绍曾(陇西人。监生。光绪二十四年任)、黄肇宏(大冶人。进士。光绪廿五年任。重修文庙;捐俸课士。补筑河堤;复开城东瓷窑,颇有成绩,因年荒,中辍,互见《工商志》)、常润(凤台人。光绪二十五年任)、顾騄(兴化人。举人,光绪二十六年任。时值大饥,设粥厂;清太后西巡,亲赴省请赈款五万余两,又请潘民表来县,私赈三万余两,民赖生全)、刘瑞麟(郑州人。进士,光绪二十七年任。饥馑之后,劳来安集,民以苏息)、马犹龙(光绪二十八年任)、张允襄(丰润人。光绪二十八年任)、陈丕业(安定人。生员,以军功保举,光绪三十一年任。有惠政,折狱神明,人多爱之)、卢秉钧(陇西庄浪人,进士。光绪三十二年任。老成持重为政务持大体)、刘鹤年(黄岗人。光绪三十三年任,宣统二年复任。时值变法,学堂章程,更改纷纭,乃手拟条规,俾资遵守,士论称之)、左一芬(光绪三十四年任)、罗柏龄(清化人。宣统元年任)、周庆云(西川人。举人。宣统三年任。刚果明敏,长决事才)。

典史:张应科(顺治年任。下同)、李蔚、苗硕、赵秉(山阴人。康熙元年任)、项之瑞(康熙年任。下同)、吕清、章元震(绍兴人。康熙年任。治有能名。先任赵秉卒于官,贫无以治丧事,且家属无一在同者,灵柩厝庙中数年;元震始终悉力营办,捐俸据金,赵乃得归葬)、余人杰(山阴人。康熙年任)、罗乾(清阳人。康熙四十四年任)、高其可(康熙年任。下同)、方文岳、段拱屋(登封人。康熙五十二年任)、潘涵(保定人,雍正三年任。升高台主簿)、周振芳(宛平人。乾隆二年任)、王国泰(山阴人。乾隆五年任)、田多稼(山阴人。乾隆十三年任)、陈文谟(太平人。乾隆十八年任)、张申庚(浮山人。乾隆二十年任。升吏目)、胡基(太兴人。乾隆二十七年任)、刘谦(高安人。侯补主簿,乾隆二十八年任)、张琦(余姚人。补吏目,乾隆二十九年署)。按自此以上,均据旧志。以下采访册无。

教谕:王国祯(顺治年任)、刘谦(保安人。顺治年任)、宋宰(顺治年任)、纳以洪(字海若,临洮人。康熙元年任。明季兵焚,学宫荒废者二十余年,乃毅然倡修,学门、戟门、棂星门、泮池次第修举,文庙一新,士风丕振。有寇慎碑记,详《祠祀志》),以后教谕缺裁。

训导:田遇龙(通渭人。康熙六年任,博学能文,奖进士类,不愧师道)、贾前席(康熙年任。下同)、常致中、王佳(保安人,升富平教谕)、张□、李□、艾三奇(清涧人)、杨蔚(贡生。康熙五十一年任)、刘以贵(康熙五十九年任)、张修(宁夏人。雍正二年任)、陈经纬(石泉人。雍正五年任)、魏文炳(安塞人。雍正六年任。品行高卓,训士多所成就,诸生咸爱敬之)、冯世泰(商州人。雍正年任)、石铎(灵州人。雍正年任)、葛登第(皋兰人。乾隆九年任)、成康世(蒲城人。乾隆十年任)、张克俭(岐山人。乾隆十五年任)、席丰(陇州人。乾隆二十一年任)、李辅世(商南人。乾隆二十五年任)、罗彦芳(光绪年任。兴水利详《水文志》)、屈还超、吴堉(乾州人)人光绪二十七年任)、张绍骞(华州人)。

武职千总、把总,详《军警志》。

(7)民国

县知事:黄荩臣(辛亥鼎革命时,以典史维持秩序)、李尚志(富平人。民国元年任)、胡应文(耀县人。元年任。时值改革之后,土匪滋扰,乃创办民团,剿抚兼施,匪始敛迹)、何重熙(光山人,清进士,曾任度支部主事。二年任。政简刑清,庭可罗雀)、呼延桢(咸宁人。三年任)、陆玮曾(吴县人。四年任)、黄戉(信阳人。五年任)、郭鹏(五年任)、黄福藻(大冶人。肇宏子,六年任)、鲁林焱(举人。七年任。质直俭仆,勤政爱民,吏役畏服,莫敢欺罔)、梁文德(本县人。七年任,八年重任)、陈愈愚(陕南人。七年任)、孙维栋(山东人。八年任。时驻军滋扰,民不聊生;多方维持,俾不得逞。卒因数与驻军相忤,遂投劾去,人多惜之)、张维直(陕南人。九年任)、李西圆(十年任)、薛正清【龙门人。十年任。性坦率,胸无城府。为政简易,不事苛细。又裁革清季由粮赋带征城守营兵米(县府大堂有碑,见《财政志》),百姓便之。其同官县铭云:“有民嫠孤,有里虚邑。孰尸至此?孰愍而辑?浩浩漆流,济阳嶷岌;其色黯惨,其波渫湆。人繇地灵,事以诚立。既从之功,莫谓难袭。劈山获矿,团埴为什;苟利其用,贫窭奚恤?姜女贞烈,志乘有述;苟正其德,尝轨岂轶?斯民三代,斯地匪瘠。敢告司牧,勒之贞石。”又工书法,好求古迹】、谢兰(扶风人。十一年任。姓方鲠,不苟言笑。治民以恻隐为心,折狱以持平为务)、胡应宏(耀县人。十六年任)、王文伯(蒲城人。十三年任)、马天闲(耀县人,十三年任)、苏仲逸(澄城人。十四年任。政尚宽大,甚得民心。又精歧黄,贫民有病,辄为诊治,人咸思之)、王干侯(咸阳人,十五年任)、张治东(泾阳人。十六年任)。

县长(十七年后改称):邓德模(天水人。十七年任)、白如琳(山东乐陵人。十八年任。性机警,多奇智。时大饥,又值大军过境,多方应付;设粥厂,募赈捐,不避劳苦,躬自督率,饥民赖以全活)、潘恩桐(安徽人。十九年任)、张道芷(河南人。十九年任。宽和)、郭秀璋(山西赵城人。二十年任)、侯景贤(华县人。二十一年任。重印乾隆邑志二百余部,有序,见丛录)、杜炳言(蒲城人。二十二年任)、杨孝英(岐山人。二十二年任)、刘学海(安徽合肥人。二十三年任。添设国民学校;清查保甲,筑碉堡。时邑成绩为全区冠。在任三年。寻升任第一区行政专员)、田在养(字涵三,渭南人。国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政治经济本科毕业。二十六年由礼泉调署。值抗战开始,征发浩繁,务期不误国病民。政府厉行禁烟,派忠实人员分赴各乡镇劝导搜查。在任五年,为民国以来任事最久者。三十二年八月,复由中部调署)、吕绍熊(字梦飞,洛南人。西安中山大学毕业。三十年二月任。艰苦自励,创办中学,修筑街道。期年调三区专署科长。卸任后年余,兴国煤矿经理杨松年,称其廉洁自持,精勤自矢,努力苦干,事必躬亲,闻其困乏,特致接济,吕复书云:“前接子鸿先生信,汇来台端赐给之款三千六百元,正拟致谢间,复由子周兄捎来一万元,云作为本年股息之预支,且谓台端为人崇尚义气,对绍熊作风素所钦佩等语。回忆前在贵县县长任内时,对于台端仅属闻名,并未晤谈,乃于卸职后,如此关怀,实令愧感交集。现今社会,竟有尚义如台端者,隆情厚谊,不惟个人铭感,且可使今后为官者知好官并非无好下场,而知所勉励矣”。时同官县立中学募书捐,遂提一部分购赠焉)、姚文蔚(字焕青,山西河津人。三十一年二月任,次年八月去任)。

秘书(民国廿二年设):

陈云程、阎士飞、胡锡明(韩城人。两任)、周静奄、王嘉谟(商县人)、杨人麟(南郑人)、姬命新(本县人)。

民政科长(廿二年设):屈正卿、张邦杰、刘玉宾、姬命新(第一科科长,卅二年改设,兼教育建设)、王嘉谟、翟增烈。

财政局长(十七年设):梁蓬莱、王少文、杨维新(均本县人)、张绅、雷炎堃(本县人)。财政助理员(二十二年载局设):雷炎堃(财政科长,廿六年设)、陈翰华(富平人)、雷渤(南郑人。第二科科长,卅二年改名称)、杨树中(本县人,参照《财政志》)。

劝学所长(九年设立):梁文德、任侠、寇之苏、翟守愚、冯志旭、冯成彦。教育局长(十七年改设):韦思贤、杨春荣、姬命新。教育助理员(二十二年裁局设):白树荣。教育科长(二十六年设):冯均瑞、翟增烈(均本县人,三十二年归并第一科,参照《教育志》)。

劝业所长(十一年设):梁文德、佘治章。建设局长(十七年设):翟守愚、和文瑄、杨维新(均本县人)、顾莲荫(大荔人)、常钧、张郁秾(四川人)、任继薛(本县人)。建设助理员(二十二年裁局设):杨维新。建设科长(二十二年设):王广谕、姚焕章(旬邑人)。三十二年归并第一科。

兵役科长(二十六年设):马贻云(富平人)。第三科科长(三十二年改设):郭清廉(本县人。参照《军警志》)。

粮政科长(三十一年改设):任忠杰(本县人)。三十二年裁归田赋管理处(参照《财政志》)。

禁烟科长(二十六年设):陈俊杰(河南人)。三十年归并第一科(参照《卫生志》)。

卫生助理员(二十三年设):梁恒昌(本县人)。

公安局长(十七年设):杨维新、武寿兰、叶屏藩(长安人)。公安助理员(二十二年裁局设):段维文。警佐(二十六年改设):孙光业、陈益之、冯伯铭。

无竹使人俗——扬州个园(一)

个园位于 扬州 东关街入口处。是 扬州 古典园林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座园林,也是 扬州 最富盛名的园林之一。清嘉庆二十三年(西元1818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创建个园。园主黄至筠在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清高之趣。

黄至筠建个园花了二十年时间,耗银六百万两,相当于 江苏 省一年的赋税。个园原址为明朝寿芝园,清时称小玲珑山馆。为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二人别墅。

个园的建筑成于清代中叶,其风格是中式宅院,五排建筑以福禄寿财禧吉祥之意名之(目前修复三排)。由南而北,最南为门楼,乃家佣所居,其后每纵有数进,每进三间(亦有个别是明三暗五)。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上方有四面屋檐,向天井倾斜,取意为“四水归堂”。民居文化意义上引申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每进之间有门相通,既分隔而居,又隔而不断,典型体现了 中国 式家族生活的宗法思想。

刘凤诰所撰《个园记》记载:"园内池馆清幽,水木明瑟,并种竹万竿,又因黄至筠字个园,竹叶形状又像一个“个”字,其实就是“竹”字的一半,故名“个”园”。

个与竹

在 中国 文化中,竹因其四季常绿,不因换季改色,不因严寒而凋谢,成为人品高洁的象征,显示了园主人虽身在闹市,却守高洁的心灵志向。

个园的前身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街南书屋”(又称“小玲珑山馆”)本系马曰琯、马曰璐家的第宅园林。马曰琯(1688—1755)字秋玉,号嶰谷;马曰璐(1697—1766)字佩兮,号半槎。兄弟两祖籍 安徽 祁门 ,自祖父起经验盐业迁居 扬州 ,经过三代经营,成为 扬州 巨富。马家居 扬州 东关街中段,后在居所之北街的对面筑别墅,建园林。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儒雅好文、擅长诗词,又乐施好善,广结文友,被誉为“ 扬州 二马”。

二马虽经营盐业,但雅好书画,与 扬州 八怪来往深厚。二人嗜书如命,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清史列传?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 江南 北”。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家中有丛书楼,觅句廊、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至今旧制尚存,故名仍袭。全祖望曾写《丛书楼记》称:“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教, 昆山 徐氏、秀水朱氏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过之”。可见其藏书之丰。马氏兄弟还将典籍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一时玲珑山馆成了风雅之地,文人云集之所。

更可贵者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所用。诗人卢雅雨,学者惠栋、藏书家赵昱都曾借抄马氏秘籍,而全祖望、厉鄂都曾长期寓此写成了学术著作。如惠栋所赞:“玲珑山馆群疆俦,邱索搜较苦未休。” 孔尚任《环翠轩诗选序》曾慨乎有感云 :“每见时人不好读人之诗 ,而好论人之诗 ,且好窃人之论以论人之诗。久之 ,即有好读人之诗者 ,因此诗已有时论所不取 ,竟亦信耳而不信目 ,岂不深可慨哉 !”。

著名诗人、书法家汪士慎、金农等皆曾长期寄居马府,与 扬州 八怪尤其是郑板桥交往尤密,常在“街南书屋”谈诗论文联袂挥毫。郑板桥曾有联《题小玲珑山錧》:“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扬州 八怪之金农也有诗《与众友集小玲珑山錧》,其中云:“万翠竹深非俗籁,一圭山远见孤楼。”因此这所第宅园林十分典雅,据《 扬州 览胜录》,此时园内有从书楼、觅句廊、红药阶、浇药井、透风透月两明轩、看山楼等十二景。其中才藏书楼藏书之富、质量之高皆富甲东南,因此,马氏兄弟给这所第宅园林取名“街南书屋”。后因得太湖巨石(据说为 甘泉县 令龚鉴所赠),又称“小玲珑山馆”。

个园高士图(右前榻上为马氏兄弟)(网上图片)

马氏兄弟相继去世后,小玲珑山馆于乾隆五十年(1785)曾售予富商汪雪疆;嘉庆十二年(1807)后又归蒋氏。蒋氏按自己的喜好对“街南书屋”进行大规模修葺改建,不但富丽堂皇,而且将原有的匾额尽数摘除,使儒雅气顿失。据《浪迹丛书》卷二记载:此时的街南书屋“朱栏碧落,烂漫极矣!而转失其本色,且将马氏旧额悉易新名”。

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二年间(1810—1817)此园为黄至筠购得。黄至筠(1770-1838),又称黄应泰,字韵芬,又字个园。原籍 浙江 ,因经营两淮盐业,而著籍 扬州 府 甘泉县 ,为清嘉庆、道光年间为八大盐商之一。原籍 浙江 。因其父在 河北 赵州做官,他出生于赵州,也即今天 河北 赵县 。黄至筠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家产为人掠去。数年之后,他骑着一条毛驴独自进京,凭借父亲的朋友给他捎去的一封信,见到了在京的两淮盐政。

两淮盐政是管辖 扬州 盐业的最高长官,他见黄至筠谈吐不俗,颇有心机,觉得是个人才,就委任他到 扬州 去做两淮商总。这时候正值嘉庆初年,朝廷因军费开支增大,水灾急需处理,财政日益困难。为济燃眉之急,朝廷公开卖官,号召富人捐钱,然后赏给荣誉官衔。黄至筠率为人先,前后捐资数十万两 白银 ,清廷因此赐他“盐运使”的荣誉官衔。同时,清廷还邀请他进京祝寿,赏他到圆明园听戏,赐给他仆人。他的 长子 、次子,都因捐资而被赐给“郎中”的官衔。道光年间,盐政改制,商总的作用大不如前,但 扬州 盐商仍将重大事务委托黄至筠处理。而黄至筠也不负众望,将 扬州 盐界的局面维持了一段时间。

个园主人黄至筠(网上图片)

黄至筠除了具有商业才能外,还是个画家。《 扬州 画苑录》说他“素工绘事,有石刻山水花卉折扇面十数个,深得王(翚)、恽(寿平)旨趣”。现在个园抱山楼下的嵌壁石刻上,还有他画的一幅扇面,中间画的是树、石、水,远处露出一只小船来,船上还有一个人。画左题道:“拟宋人小品,个园黄至筠”,下押一章:“个园画印”。此外, 扬州 博物馆也藏有他的一方石刻扇面,内容是花鸟。画右题道:“法徐崇嗣意,个园志筠写”,下押一章:“志筠”。亦正因为如此,他在购得“南街书屋”后改称“个园”大加修葺,但承袭了马氏小玲珑山馆的若干风景,也延续了小玲珑山馆的文化传统。所谓“南街十二景”中的从书楼、觅句廊、红药阶、浇药井等景致逐一恢复,只是将“透风透月两明轩”改称““透风漏月轩”、“看山楼”改称“抱山楼”。

道光十八年(1838)黄至筠卒。其街南祖居归其 长子 黄锡庆,街北的个园分给另外三子黄锡麟(黄奭)、黄锡麒、黄锡禧。 咸丰 十年(1860),个园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年间(1862—1874)卖给 镇江 丹徒盐商李 文安 。后李家负官债,军阀徐 宝山 逼李家用个园抵债。徐 宝山 1913年被革命党炸死,此事遂罢。李家入主个园达60年左右,时间最久,其间将个园逐步完善,乃个园最完整的时期,大多假山乃以李家船队的压舱石所建。1926年李家让出个园,后又几易其主,直至五十年代后收归国有,成为公园。一九六六年八月红卫兵“扫四旧”中又遭毁灭性破坏“街南书屋”首进的砖雕门楼和轿厅均被毁。后又再加修葺。

全园分为中部花园、南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依照 中国 人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庞大而森严的住宅区。

分峰造石当为 扬州 叠石的一大特色。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 黄石 、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一九八八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00五年,个园被誉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全国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二0 一六年个园成为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之一。

个园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四季假山"的构思与建筑,在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整个园子以宜雨轩为中心,游人沿着顺势的方向,可尽览四季秀景。从用石极奇的角度上讲,个园采用了不同质料的石料,体现不同的季节,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十二生肖石象征春天,故春山用笋石、夏山用太湖石象征盛夏的 江南 景色,秋山用 黄石 烘托秋天群山的挺拔,冬山用宣石,颜色洁白的宣石突出冬日里积雪未化的寒冷感觉,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 中国 园林的孤例,表达的是“冬景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

传说此园出自石涛的手笔,石涛一生多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划稿”,使之在个园设计中取材自然,却又敢破常格,因而以四季假山汇于一园的独特叠石艺术闻名遐迩。

个园平面图

个园南门

整个建筑群分为东、中西三路,每路又分为前、中、后三进,这“三进三路”是 中国 道家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体现。同时整个建筑群的布局,恰好呈现出风水的九宫格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的好处是以建筑围合建筑,中间便形成发一个“藏风聚气”的小气场。同时建筑群内的“井”字形轴线,方便了交通,增加了之间的联系。

个园有三座大门,北门、南门和东门。其中北门位于盐阜东路10号,只进不出,一般网络票和散客票都在这里的游客足以兑换购买(游客中心有景区介绍及导览图)。东门只出不进;南门位于东关街上,唯有南门可进可出。

三座大门中北门交通最方便,有多条线路的公交车经过。

个园的南部是园主人生活起居的地方,正门(南门)开在东关街上,正对着豪华大八字水磨砖雕照壁。

南大门里面一个木雕竹子的落地罩,远处有一组假山恰好在罩中,形成一幅画

落地罩背面

照壁,亦称作影壁、影墙、照墙、古称“萧墙”,是古代寺庙、宫殿、官府衙门和深宅大院前的一种建筑,即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

南门(正门南门对面照壁)对面照壁

照壁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考证,目前考古发现我国西周时期已出现照壁。它的出现与 中国 传统文化中密切相关,国人谦逊而含蓄,而照壁一般位于正对大门的内或外,起着挡风、遮蔽视线并兼有装饰和对景的功能。位于大门外的照壁还具有扩展建筑空间延伸至门外街巷,以获得相对完整的门前空间且屏蔽大门对面杂乱景象的功能。除此之外它还有显示户主身份的作用。

照壁即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作为 中国 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照壁的起源有鬼神说和风水说两种说法,

个园的主人黄至筠作为两淮商总,不仅是一位商人,他还是一位画家。照壁采用了八字形雁翅,这种照壁体量高阔、幅面宽大、气势宏伟体现了园主人的庄重与雅致。

整个照壁由壁顶、壁身、壁座三组成。照壁面阔7.5米、主壁宽4.4、副壁宽2.25米。主壁与副壁夹角约120°;照壁总高5.75米,其中壁座高0.625米、檐部总高0.876米、壁身总高4。.25米。壁顶为悬山式,壁身水磨青砖砌顶。壁座为汉 白玉 须弥座,主壁与副壁的框芯内的水磨青砖都 斜45°砌成,在框芯四角镶有角花。正中篏 “福”字,四边框回字纹,正面的四角上饰蝙蝠图案的砖墙。照壁的两侧同样以水磨方砖贴面,四角的砖雕稍有不同,是寿桃图案。照壁以小瓦人字檐为顶,檐头饰寿桃的回字纹又称“富贵不断头”。

东门(只出不进)

天一阁:守护江南之魂

陈燮君,男,籍贯浙江宁波,1952年7月生于上海,曾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

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的天一阁是中国藏书文化的圣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亚洲最早的私人藏书楼,为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三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大门(天一阁写生作品均为陈燮君创作并提供)

它是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饮的藏书楼,建于1561年至1566年之间,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它取《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名为“天一阁”,寓意以水制火,藏书永存。清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命杭州织造寅著来天一阁丈量书楼、书橱的营制尺寸,并据此建造了文渊、文源、文溯、文津等北方四阁和文汇、文宗、文澜等南方三阁,以置放《四库全书》,天一阁遂名闻天下。天一阁实为“南国书城”,古阁藏英,月湖书窗,公如砥柱,“藏书之富,甲于天下”,百川归海,千秋功业,滋润了江南文化,守护了江南之魂。

现天一阁为重檐硬山式,观音兜山墙,楼上大通间,楼下有6间,现藏各类古籍16万册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3万册8万卷。阁前为天一池、“九狮一象”假山,阁后有后期迁建的尊经阁和“明州碑林”。东园始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一处颇具浙东地域特色的园林建筑,由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规划设计。东园位于藏书楼东南面。南园位于天一阁藏书楼南面,始建于1996年。近几年,天一阁又扩建了东园,建造了书画馆,迁建了清代藏书楼“抱经楼”和“水北阁”,以及数幢古建筑。1982年,天一阁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宁波市政府批准建立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天一阁北书库

“吟倚鳌峰夸白雪,笑看星驾度银河”“苑风应节舒梅柳,径雾含香散绮罗”,这是当年范钦在《上元诸彦集天一阁即事》中的诗句。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宁波已谋划天一阁提升发展的目标和思路,积极为开启天一阁“下一个五百年”的辉煌谋篇布局,启动天一阁扩建项目。笔者参与其中,激情吟咏:“耕读之乡有帷幄,阁闻天下传笔墨。藏书文化续新篇,识读江南见魂魄。”

天一阁兰亭

从“文化要素”识读天一阁的“小江南”

我在上海读小学前,多住宁波月湖边的外婆家,从小熟悉月湖的江南四季,喜爱天一阁的江南人文。

一是关注天一阁藏书楼的“江南模式”。“天一生水”之说,出自汉代经学家郑玄《周易·系辞注》由“天一生水”而引发阁名,有不同说法。乾隆三年(1738年),宁波学者全祖望登阁编目,撰《天一阁碑目记》云:“阁之初建也,凿一池于其下,环植竹木,然尚未署名也。及搜碑版,忽得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所书,而有记于其阴,大喜,以为适与是阁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六月,乾隆帝修《四库全书》。令杭州织造寅著亲往天一阁“详细询察”藏书之法,寅著复奏云:“阁前凿池,其东北隅又为曲池。传闻凿池之始,土中隐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即以名阁。”范钦建天一阁时,精心设计了藏书楼的“江南模式”,以砖石为垣,松杉作梁,典籍为王,贮藏为要,盖成一排六开间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楼上六间合而为一,楼下六间一一隔开,书楼前后开窗,书橱两面开门,阁前蓄有池水,阁前阁后假山叠翠,“九狮一象”,植竹养鱼,典雅深邃。后乾隆帝谕旨说天一阁“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推广了天一阁的“江南模式”,于是依照天一阁建造了“内廷四阁”和“江南三阁”,即北京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热河行宫“文津阁”和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所谓“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说的就是“南北吹起江南风”。

二是探索天一阁园林的“江南要素”。天一阁既是藏书楼,又是园林。天一阁园林目前由宝书楼前后的庭园、东园、南园及镶嵌在园墙青砖内的“明州碑林”等组成。天一阁园林的诞生和完善,蕴含着江南藏书文化和江南园林文化的深刻内涵。江南藏书文化让藏书、书库、书房、读书人“自然组合”,让书楼、书院、书园时空交叉,让园林的自然美与人文美紧密结合,使书阁环境充满野趣,使天然古木创造清幽宁静的读书环境和休闲游赏之处,使大香樟及大量芳香植物产生“芸秀辟蠹鱼,木香伴书香”之效。明代计成的《园冶》是中国最早也是最负盛名的园林营造专著。计成为苏州吴江人,自署松陵人。《园冶》全书三卷,多骈体文式,有兴造论、园说、栏杆之道,专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包括书房山)、选石、借景……以《园冶》之理论和实践经验审视天一阁的“江南要素”,实在是妙不可言。“凡掇小山,书房中最宜者。更以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天一阁多种香樟、柏木、瓜子黄杨、罗汉松等,适当点缀玉兰、木槿、南天竹、茶花等,让人触摸四季。园内香樟挺拔苍劲,瓜子黄杨树枝如盘龙,假山、亭子与花木相得益彰,东园“垒假山,建凝晖堂、筑万鹅亭,凿明池,植樟林,置碑廊,辟幽径,栽翠竹,布局得体,建筑精致,山水池石花木布置妥帖”,“南园建筑依然续承着以水为主的整体布局,水岸聚而不分,池畔造石玲珑,池旁的立体建筑为清末著名学者徐时栋藏书楼水北阁。铺设的鹅卵石路径古色秀气,小桥、流水、亭子、曲溪、芳草、山石浑然一体,江南园林雅趣飘逸而出。”在“江南元素”中,“开径望三益,高谈玩四时”“室因山气人初静,坐有春风竹自修”。

范氏故居

三是直面天一阁舒展的“江南生活方式”。范钦除了长期搜集藏书,还刊刻藏书。范钦以聚书、刻书为乐,融入了日常生活和“生活方式”。范钦及其长子范大冲刻书很多,在当时所刻书上,留有姓名的写工和刻工有30多人,可见刻书之盛。所刻书中有范钦利用藏书自著的《奏议》4卷、《古今谚》1卷、《天一阁集》32卷。综合性丛书《范氏奇书》包括范钦亲自校订的《乾坤凿度》《周易古占法》《孔子集语》《两同书》等20种珍藏,是我国较早的私人藏书家刊刻的综合性丛书。天一阁的范氏家族已把藏书、读书、刻书、护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以“火烛烟酒切忌登楼”“书不可分”“金已尽书尚存”“书卷留天地”“守世绵延”等规则、诫言、家训和践行严格维护藏书文化的生活秩序乃至“生活方式”。天一阁的江南文化气象反映了江南生活方式。在天一阁,藏书文化中切实包括了阁主的生活方式,然而天一阁在450多个春秋中,还在造园、修园、补园、护园,在复式地、自觉地延续着“江南生活方式”。天一阁主人沉浸于藏书文化,也移情于园林生活,热衷于“游道广泛”,倾情于优雅聚会,醉心于觞咏其间,健谈于以书会友。天一阁把“自然”引入生活空间,营造人文时空;以藏书格局、园林格局反映生活格局;以藏书文化和园林文化助推江南文化及其生活情趣;使天一阁弥漫幽远书香和人文风尚。关于天一阁舒展“江南生活方式”,我们只要引读范钦的《书本事诗后》和天一阁落成之际范钦特致张时彻、屠大山的邀请函即可。范钦与张时彻、屠大山当时主甬上一时文柄,人称“东海三司马”,从他们在天一阁的许多活动中也可探究当时天一阁的江南生活情趣及指向的“江南生活方式”。范钦的《书本事诗后》是这样写的:此为唐孟启作,世罕传布。伏日偃仰天一阁中,池林过雨,凉风荐爽,四望无人,蝉鸣高树,遂披襟散帙,漫书此篇。已而云影低昂,新月吐照,欣焉会于予心。据胡床,披鹤氅,停尘尾,抚无弦琴,歌白云之章,清商之曲,啜杯茗而寝,殊忘其为盛暑。城楼已下二鼓矣。晨起,即题其后。其文字映照出天一阁中的避暑休憩的生活,在生活中兼有藏书、研读、迻录、考订和校雠。范钦的邀请函为:节届清和,神当游衍,爰傍西湖之渚,乃开北海之尊,画栋朱帘,虽远愧于滕阁;瑶台仙峤,或可希于鉴湖。敢修芜楮,敬展私忱,将期奉竹林之清娱,亦以追兰亭之高会。湖中鱼鸟,依藻荇以交迎;篱下烟花,伫楯阑而望幸。过承金诺,遂启朱轩,舒春来抑郁之怀,吐吞日月;却世上间关之迹,傲睨乾坤。白马霏诸,沧州改色。卧雪本为奇才,却暑遂成雅兴。犹喜平子,蠲去四愁;况奉仲舒,夙称三策。酒杯缱绻,忽惊片月之西流;蕈艇盘桓,遂睹云光之东逝。望尘成恋,凤藻辔章,列一天之星斗;锦心绣口,吐万斛之珠玑。服以为荣,藏之无斁。遂稽命使,咎刻载移,爰界墨卿,神情共迈。字里行间,人文气息甚浓,生活图卷中无疑闪烁着“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为识读天一阁的“小江南”,我从未间断对天一阁的写生;甚至出入天一阁,在月湖芙蓉洲上寻觅养育天一阁的江南文化的气场和气象、文脉和血脉。《天一阁大门》画得庄重肃然,来这里越久,感慨越多。“宝书楼”是写生的重中之重,我曾虔诚登上宝书楼,一幅《宝书楼》,一腔江南情,对明人王原相所书“宝书楼”匾额久久端详,写意入画,留驻江南文化遗风;《远眺天一阁宝书楼》《宝书楼背影》和《天一阁兰亭》尽显书楼的方折遒朴、苍秀古雅,努力兼备豪放而蕴藉、沉着而闲雅、刚毅而款婉、浑穆而明秀。《范氏故居》和《东明草堂》力显襟怀散朗、纯厚峻迈。《尊经阁》和《明州碑林》让峭健中有淳古之气,飘逸里出清雅之韵。《天一阁东园》《东园长廊》《天一之水》《林泉雅会馆》和《东园之水》试图在激扬苍莽中透出江南之韵,在奇肆放逸中显现平和之气。《天一阁状元厅》和《状元厅群房》留驻了昔日的记忆。《南园廊》关注了南园的江南风貌。《天一阁卢氏抱经厅》《徐氏水北阁》《秦氏支祠戏台》《秦氏支祠后景》反映了江南文化的包容、互融。《天一阁万工轿》描绘了天一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天一阁北书库》打量了天一阁的书库背影,画得有点神秘,却充满了对江南藏书文化和江南文化气象的自信。多年以来,我在天一阁及其周边,反复寻觅、品味江南的文化元素、人文符号、恬淡视觉、婉约诗情,无数次迷恋于老屋古朴、粉墙厚重、石阶层叠、飞鸟欢鸣、河道蜿蜒、烟雨轻笼、晨曦初露、街暮色沉……环绕着天一阁,漫步于月湖芙蓉洲,会隐隐传来陈云其的“江南之歌”:月湖的古建筑鼎盛于宋时,至明清蔚然成群。远眺最惹眼的便是高耸的马头墙。顾名思义,除了象形之外,含有奔腾兴旺和健康吉祥的意思。而乌瓦白墙则寄寓了儒家清白于世的人生态度。对于大宅人家的树木种植和花园设置,乌瓦白墙则是色彩上对比和谐的陪衬。至于精美处,则在砖雕和廊画之间。而花格子窗透露的淡淡灯光,离我们已远矣!也有简陋的民居参差其间,依然黑白分明。当日影西斜,你能听到,砖头也会说话。

天一阁万工轿

从“阁藏典籍”“文化时空”和“奉献《四库》”演绎天一阁的“大江南”

天一阁的藏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建阁之始,范钦的定位是大视野、大格局、大气象。从“阁藏典籍”“文化时空”和“奉献《四库》”着眼,可以演绎天一阁的“大江南”。

一、从“阁藏典籍”领略天一阁的“大江南”格局。典籍是指古代法令、制度的重要文献,泛指古代图书。“阁藏典籍”是支撑天一阁的重要文化支柱,也是解开天一阁许多历史文化秘密的重要文化入口和文化通途。天一阁有了丰富的“阁藏典籍”,它的收藏保管功能才更有实际意义。天一阁在范钦时期藏书最盛时达7万卷,虽历经劫难,保存下来的典籍仍有17000卷,其中明代地方志、科举录等大量明代典籍还是孤本。陈宁雄的《天一阁对中国藏书文化的贡献》一文论及:“范钦一生酷爱书籍,喜好读书、聚书、藏书、抄书、刻书。做地方官时,他每到一地都留心收集,广泛购抄,搜罗海内奇书,重视收集当时各地的地方文献;在京城任职时,他搜集了相当一部分内部官书文件,为一般藏书家所难以收得;同时他喜好搜集说经诸书及前人没有传世的诗文集。经20年的努力,其藏书就有7万余卷,而当时明代的国家藏书机构文渊阁,藏书也就四万三千余册。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及碑帖占相当大的比例。天一阁现存明代地方志271种,有65%是海内孤本。登科录、会试录和乡试录有370种,大部分是仅见之本。这些均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法律、人物、科技的珍贵资料。”天一阁有相当一部分官府的正书、实录、内部文件,都是一般藏书家不太关注又难以获得的文献。如明刻本《军令》《营规》《船政》《大阅录》《学政录》《漕运议单》《军政条例续集》《吏部四司条例》《考功验封条例》《户部集议揭帖》《兵部武选司条例》《工部为建殿堂修都城劝民捐款章程》,还有极为稀见的《官品令》《刑统》,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领悟到,天一阁的“阁藏典籍”从一开始就有“大江南”的文化地理格局和“大江南”的学科领域格局。从本质上说,天一阁所认同和践行的“藏书文化”虽有收藏重点,但“书藏古今,文通天一”“胸怀江南,突破江南”的文化指向又是十分明确、始终不渝的。

远眺天一阁宝书楼

二、从“文化时空”感慨天一阁的“大江南”气象。从天一阁最初藏书的流入途径来看,就体现了“大江南”的文化时空。我们还感叹天一阁藏书在“成长、完善、磨难、集散、合流、研究”的历史大过程中的“大江南”气象。陶济、万蔚萍的《范氏天一阁私家藏书文化的重大演进新探》给出了新论:黄宗羲登天一阁并且编撰《天一阁书目》、撰述《天一阁藏书记》,经常为研究者大书特书。赞之者认为是天一阁“非不可登”的开放标志;疑之者以为是“下不为例”的破例特例。这一案例大有必要探究。明末清初,黄宗羲及其学生万斯同、全祖望等人,开创和发展了浙东学派特别是浙东史学流派。他们改变了从经学出发务虚清谈的不良学风,更新了从文献出发务实求真的治史良风。他们重在学术文化思想的梳理和经世致用文化的倡导,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发展趋势,勇于探索明清“天崩地解”“革故鼎新”的社会改革道路。他们是中国最初一代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推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启蒙思想先驱者。范光燮一反旧例,引领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多次登阁,对黄宗羲等人学术创新表示敬仰和敬重,对黄宗羲等人在天一阁进行学术活动予以配合和协同,对开创和发展浙东史学流派给予支持。事实上,范氏天一阁从此同浙东史学流派和浙东乃至全省学术界、藏书界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在黄宗羲登阁以后,万斯同和全祖望登阁之前,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学问家李邺嗣及朱彝尊、徐乾学等人已经相继登阁,并且开展了学术文化的交流活动。全国特别是江浙著名藏书家、学问家访问和登临天一阁的络绎不绝。当时有诗形容:“烟波四面阁玲珑,第一登临是太冲;玉几金峨无恙在,买舟欲访甬句东。”月湖天一阁出现了家族外人登阁新“三多”:一是为天一阁藏书编目越来越多;二是利用天一阁藏书编撰学术著作越来越多;三是借鉴天一阁管理经验、营造经验和藏书文化越来越多。天一阁渐渐增强了“大江南”气象:藏书文化日益传播;管理经验受到“大江南”的借鉴,甚至突破了江南局限;随着借抄、刊印日盛,天一阁的“大江南”气象更盛;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藏书之流源源不断地汇入天一阁,天一阁的“大江南”气象更为壮观:1957年7月张季言先生将“樵斋”全部藏书1.7万卷和《樵斋藏书目录》捐赠给天一阁。1962年4月,冯孟颛先生的家属将冯氏“伏跗室”藏书10万卷捐出,亦由天一阁入藏。1979年9月,朱酂卿先生的家属将“别宥斋”10万余卷古籍和1700余件字画文物捐赠给天一阁,藏书中多善本,有宋刻本《五代史记》、黄宗羲辑《明文海》稿本等共千余种。同年10月,孙家溎的家属将“蜗寄庐”1400余卷藏书捐赠给天一阁,其中善本计447部。杨容林的家属将“清防阁”藏书1.2万余卷捐赠给天一阁。“清防阁”的清代中后期刻本为多,有善本数十种。先后捐赠藏书的还有张孟契、袁梅棠、张琴、张申之、刘梦芗、张世训、李蕴、翁菊英等,这种“化小家为大家”的义举融入了“大江南”气象,使天一阁展示的“大江南”文化时空更为广袤和璀璨。

天一阁东明草堂

三、从“奉献《四库》”感悟天一阁的“大江南”气度。天一阁的“大江南”气度集中反映在“奉献《四库》”的“文化事件”上。乾隆年间,因编修《四库全书》,乾隆诏谕天下各大藏书家踊跃献书。皇帝的圣旨传到范家,虽有不同想法,但经家族研究最后决定呈献641种,为当时全国私家藏书楼中的四个献书大户之一。其中96种书编入《四库全书》(该书共收古籍3460多种) ,另有370余种编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为诸家进呈之冠。天一阁的献书,充实、丰富了《四库全书》内涵,提升了《四库全书》品位,为校勘提供了可靠的版本。从“奉献《四库》”,让世人感悟到天一阁的“大江南”甚至“大中国”的文化气度。

天一阁卢氏抱经厅

从“文化密码”解读天一阁的“永远的江南”

2019年4月底,宁波市委市政府明确全面启动天一阁扩建项目。我作为专家组专家,除了参加前期系列专家咨询会外,2019年3月出席了天一阁博物馆扩建项目专家咨询会,4月出席了项目推进会议,8月出席了天一阁扩建项目概念性方案专家评审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要以中国典籍博物馆的文化形象和藏书文化、浙东历史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名义,进一步揭示天一阁是中国藏书文化的圣地,是具有世界影响力和重要地位的文化标杆,是宁波最值得珍视的、活着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也是宁波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江南文化从来不是一个既有的、现成的概念,在历史长河的每个片段中,它始终是面向未来的,是人们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中,通过实践不断创造出来的。江南文化始终面向未来,创造美好生活。天一阁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天一阁既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又是国家古籍修复中心。天一阁的价值无法估量,还远未被充分认识和展示。天一阁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又坚定地走向未来。我们要从“文化密码”解读天一阁的“永远的江南”。

天一阁徐氏水北阁

一、“顶层设计”容江南。天一阁是月湖的天一阁,宁波的天一阁,江南的天一阁。天一阁中有月湖的风花雪月、诗赋人伦,有宁波的老城春秋、文化评传,有江南的文脉绵延、水系品格。天一阁的藏书文化中理应涵盖水乡基底、唐城格局、宋元港市、明清肌理,也应观照一湖十洲、水边烟雨、河埠残雪、天际破晓,直接反映书城玉露、阁楼映月、妙识人伦、声名入春。“港通天下,书藏古今”点明了宁波天一阁及其所在的月湖地区对宁波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阁闻天下,书藏古今”关注了天一阁“藏书之富,甲于天下”的文化含量。天一阁扩建项目要着眼于450多年流传有绪的“百年文脉”,“上承前人、泽被后世”的“百年一遇”,融汇藏书性、经典性、操作性、体验性、情景性、历时性的“百年大计”。要有历史使命和高度责任心,诉说天一阁的悠久历史,谋划天一阁提升发展的目标和思路,为开启天一阁“下一个五百年”的辉煌谋篇布局。要把藏书楼的变迁与藏书文化的养育结合起来,把传统的藏书与喜闻乐见的展示、体验、利用、修复结合起来,把天一阁的扩建与月湖乃至宁波城市文化的振兴结合起来,把文化项目与城市经济社会、民众生活结合起来,把扩建项目与风貌区的保护和非遗的保护结合起来,把藏书文化的传承弘扬与高科技的支撑结合起来。三个“百”字说“天一”,“顶层设计”容江南。

天一阁秦氏支祠后景

二、主题演绎识“天一”。主题演绎是解开天一阁“文化密码”的关键。天一阁扩建项目的“主题”,或者说重要的“文化密码”是“阁闻天下,书藏古今”。要紧紧围绕“天一典籍”,演绎“天一典籍”的“破土问世”“成长智慧”“历经风雨”“管理维护”“典藏研究”“文化交流”“历史跌宕”“江南容智”“突破江南”“检阅天一”“泽被后世”“走向未来”……主题演绎的重点在“典籍”,“密码”在“天一”。典籍是内容,“以内容为王”,典籍是载体,载体守“灵魂”;典籍是文脉,文脉见传承;典籍是至宝,天下尊“至宝”。主题演绎的密码在“天一”,在450多年前,范钦建了天一阁。对后世有影响的、对“天一”作出演绎的是杭州织造寅著,从此“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广闻天下,并把天一阁与中国古老神秘的《易经》结合起来。后来乾隆在《御制诗》五集《趣亭》之“书楼四库法天一”句下注曰:“浙江鄞县范氏藏书之所名天一阁,阁凡六楹,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厌胜之术,意在藏书。其式可法,是以创建渊、津、源、溯四阁,悉仿其制为之。”全祖望在《天一阁碑目记》中也有演绎。这些史实都说明建天一阁在先,对“天一”演绎在后,演绎“天一”在传史的过程中已成为天一阁藏书文化的有机组成。在近年来中外藏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天一”的演绎还见仁见智。如何科学识读“天一”,确切地说,怎样通过科学识读“天一”来更好地演绎天一阁扩建项目的主题,已成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在主题演绎之后要有项目的落地。在落地项目中,要体现“书在阁中藏,史在书中走,人在园中游”。

天一阁秦氏支祠戏台

三、功能定位走“远方”。天一阁扩建项目有足够的理由做得颇有诗意和“走向远方”。准确的功能定位是“走向远方”的重要基础。要把天一阁建成一座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文献收藏、典藏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社会教育、旅游休闲等诸多功能,融社会历史与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特色博物馆。扩建方案及其项目应涵盖“过去的天一阁”“现在的天一阁”和“未来的天一阁”。天一阁的文献收藏中心、典藏研究中心、文物保护实验中心、陈列展示中心、社会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出版中心和藏书文化交流中心等建设,将聚焦藏书文化,涵盖浙学、江南文化、“海丝”文化,体现宁波文化的悠久厚重与丰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目标,实现典籍的活态传承与传播,促进文脉的有效延续和拥有“远方”。

天一阁在书写历史时贯通了“书藏古今”,体现了文化担当!天一阁在拓展未来时定然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天一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守护江南之魂”!

天一阁宝书楼

系统门窗品牌

系统节能门窗品牌

高端门窗品牌

高档隔音降噪门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