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把接收基地建成疏散人员之家2、回味当年誓言,从警路上无悔亦无愧(下)3、旧货市场悄悄卖起了新家具
把接收基地建成疏散人员之家
仿古购物街上游人如织,生态园里有花有果,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清明时节,天津市静海区双塘镇西双塘村一派生机盎然。但游客们很难想到,眼前的这个公园式的村庄,也是天津市的一个人防疏散接收基地。
西双塘村目前虽然只有1200多村民,却是天津市“明星小康村”,全国“文明村”和“民俗文化村”。“将该村确定为人防疏散接收基地,并不仅仅因为它实力强、名气大。” 静海区人防办阮春义主任告诉笔者,西双塘村距静海主城区6公里,距天津市中心45公里,国道、省道穿村而过,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便于接收市区人口。
建设疏散接收基地,也并不是挂副牌子、刷条标语那么简单。村委会二楼有一间60平方米的会议室,这里也是战时疏散接收指挥所。笔者看到,指挥所内人防指挥体系表、基地布局图、人防工作站职责及成员组成等各类图表张贴有序,手摇式报警器、防护服、应急包、宣传资料等一应俱全。
2014年11月,静海区人防办首先在这里建立了阵地,组建了西双塘村人防工作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任正副站长,另明确3名村干部兼任工作站工作人员。以村干部和民兵为骨干,成立了人防志愿者队伍,作为防空防灾的先期处置力量,平时组织村民开展应急疏散、自救互救演练。
“需要基层落实的,放手让群众去做;需要专业保障的,人防部门及时到位。”本着这种工作理念,区人防办为基地购置了30多种呼救、逃生、灭火、防化、医疗救护等简易救援工具,并为应急救援志愿大队、消防、医疗救护、防化、防疫、抢险抢修、治安等7支专业队伍配备了人防应急救援包和应急救援箱,主要负责各种灾害的先期处置,组织接收人员开展应急疏散和各种灾害自救互救。同时,每年组织防空防灾技能培训,累计培训600余人次,目前,村干部和人防志愿者人人熟知灾情报警程序,个个会使用救援器材。
据统计,全村现有的427户战时可容纳4000人吃住,远远超过上级赋予的1500人的接收任务。但静海区人防办阮春义主任告诉笔者,战时疏散人员拖家带口,要把男女老少都安顿下来着实不易,必须深挖潜力,尽力提供各方面保障。
西双塘村旅游业发达,有上百套供游客租住的四合院。经协调,人防办把这些四合院全部纳入接收安置区,战时疏散人员可以按照预案、按照先后、按照区域,分批次入住这些“标配”的房间,不仅接收标准大大提高,接收人数也会大大增加。
但问题随之而来,这么多人怎么保障?村党支部书记、人防工作站站长陈立新告诉笔者,该村现有两个战备物资库,一个占地7200平米,主要储存粮食,另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备有大量食品、食用油、瓶装水等物资,平时作为超市,战时作为人防战备物资库。
陈立新还告诉笔者,西双塘村现有线缆厂、钢管厂、铝合金门窗厂等7家企业,战时可满足部分疏散人员的生产和就业;还可接收400名中小学生在此就读。
建设疏散接收基地,还要注重调动群众积极性。区人防办打算在全村范围内安装警报器,但对警报试鸣会不会对旅游业有所影响心里没底。于是,他们邀请村民代表共同研究此事。没想到,大家不仅一致同意,而且提议建立一套应急疏散广播系统,引接至每一户,这样,不论是战时防空疏散,还是平时防火救灾,全体村民和接收安置户都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率。
回味当年誓言,从警路上无悔亦无愧(下)
“白衬衣”一站40载
今年12月就满60岁的陈立新是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交通大队二中队的一名民警,也是一名穿“白衬衣”的高级警官,今年已是他当交警的第40个年头。
陈立新负责的香港路警务区,汇聚了市儿童医院、市六医院等医院,是武汉有名的“医圈”,每天有许许多多来自武汉及周边地区的病患前来就诊,周边道路交通压力大。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陈立新每天都值守在医院门前的岗位上,不停地挥舞着双手,指挥前来运送病患的车辆和行人快速通过,维持医院周边的交通秩序。
医院周边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确保生命通道的畅通责任重大。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特别是违法停车行为老陈从不含糊,坚决依法纠正。有时遇到少数司机不服从管理,甚至态度恶劣,老陈总能冷静的耐心讲解,并站在违法者自身的角度讲明利害,许多司机从抵触转向虚心接受处罚。自参警以来,老陈从没有因为工作上的失误而受到群众投诉。
遇到群众求助,他总是尽心尽力帮助。去年12月的一天,一位婆婆陪着女儿带着外孙前来就诊,为了节约时间,女儿先带着外孙进入医院大厅挂号,而婆婆因没有手机无法扫健康码不能进入医院被留在了外面。正在执勤的陈立新了解情况后,立刻拿出手机让婆婆与女儿取得了联系,一家人对老陈感激不已。
除了在市儿童医院这样的医圈周边交通管控岗位,老陈还负责辖区早晚高峰以及校圈、商圈周边的交通疏导任务。年近六旬的他已是头发花白,但每天“早班晚走,中班早到”的习惯,风雨无阻。他说,“每当我看到家长抱着孩子匆匆跑进医院,就感觉自己责任重大,管好医院门前的交通,就能让这些患儿尽早得到治疗。”
现在,陈立新已经穿上了“白衬衣”。今年12月份,老陈就要退休了。他说,“只要还在岗一天,我就要把事情做好!”
银发汉警始终冲锋在前
再过十几天,武汉市公安局青山区分局(钢城分局)钢花村街派出所四级高级警长胡传斌将脱下穿了将近40年的警服,光荣退休。
1982年2月,胡传斌从部队转业后加入武汉警营,成为武汉市公安局青山区分局民警。刑侦、治安、户政、巡逻……从警近40年,胡传斌一直扎根基层,几乎在公安基层的每个岗位工作过。1996年,他调入青山区公安分局钢花村街派出所,先后担任121社区、116社区责任民警。
两个社区都属于封闭性院落式物业管理小区,社区面积大,建成时间长,社区状况复杂。胡传斌创造性地采用“人房关联法”,随身携带警民联系卡和防骗宣传卡,开展经常性地入户调查,逐户逐人见面核实、登记建档,面对面扫码建立社区平安建设微信群。同时,他积极争取街道支持,安装夜间报警器,组织社区志愿者组建夜间巡逻队,定点值守、分班巡逻,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社区警务工作多是些默默无闻的琐碎事,却与居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25年来,胡传斌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他第一个递交请战书,始终战斗在病患转运、隔离值守和社区封控等第一线。
年近花甲,胡传斌依然怀揣着一颗火热赤诚的心,即使临近退休,也始终保持着冲锋在前的姿态。2019年1月14日,胡传斌像往常一样在钢花121社区走访。突然一居民跑过来找到他:“不好了!失火了!里面还有人!”胡传斌当即跑到失火地址。现场浓烟滚滚,大量黑烟从窗户、门缝冒出。他一边拨打119报警请求消防部门支援,一边向作为群众询问屋内情况,当得知屋内有两人被困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和同事一起撬开防盗网,翻窗进入屋内,仅用5分钟便将两人救出,社区群众纷纷称赞。
“心中有情况、手中有档案”,作为社区“大管家”,胡传斌随时都能做到“一口清”。时间久了,社区居民都喜欢称他为“老胡”,哪家有个急事难事,都总是第一个想到他。社区干部们笑称,有问题搜百度,不如直接找老胡。
从警以来,胡传斌多次立功、受奖。
旧货市场悄悄卖起了新家具
■厦门旧货市场历经20多年发展,如今都面临转型压力
■本期“周一见”带您探访这些地方,讲述背后的故事
■旧货市场里,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卖起了新货,而且比例越来越高。
■租赁业务已成为旧货商的一条新出路。
近日,有报道称,淘宝打假清退了大量卖家,一些假货趁机涌入门槛低、监管松的二手市场,二手交易投诉有所增加。对于方兴未艾的线上二手市场,这是一种严重破坏。
不过,这对线下的旧货市场可能是一次机遇。有从业者说,他们的商品看得见、摸得着,或许让人更放心。据了解,厦门当年最大的旧货市场——前埔旧货城已于去年正式谢幕,旧货商纷纷寻找新的出路。厦门的旧货市场还有哪些?它们经营得还好吗?本期“周一见”,记者将带您一探究竟。
文/记者 王晨程 图/记者 陈立新
【案例】
到旧货市场买办公用具 费用只需商场的三分之一
春节后,小张和朋友决定去石村旧货市场“淘”一些新开公司里必要的办公用具和电器。
小张有些吃惊,因为旧货市场里东西应有尽有,而且很多都是新的。虽然这些家具略显粗糙、简陋,但价格是一大优势,连商场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小张把整个市场都转了个遍,发现这里不仅遍布卖家具、家电的旧货商,连日用百货都一应俱全。小张和朋友精心挑选后,把几套办公桌椅、沙发、3台空调、冰箱等都一次性采购齐全。所有的花费还不到1万元,“如果在商场买,少说也得两三万元,这边同样可以送上门,包安装。”
迫于压力的变化
旧货比例大幅萎缩 中低端新产品增多
旧货市场卖新货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受访的旧货商说,以前主要卖比较低端的旧货,现在旧货已少有人问津。
据从事旧电器生意的桂先生介绍,他们与一些拍卖行有联系,有些公司把电器拿去拍卖时,他们就成批接下来。“大部分的成色都还不错,有时连全新的都有。”
石村旧货市场管理者之一黄琼聪说,市场内商家销售的货物中,旧货大约只有六成,中低端的新货越来越多,如家具等。创业者和来厦务工的年轻人是重点顾客群,他们更青睐新货,但购买力有限,旧货市场的新货一般价位较低,这正好符合人群的需求。
经营面积比原先小很多 岛内市场准备搬到岛外
石村旧货市场由原先的前埔旧货市场演变而来,但规模比以前小很多。原先的前埔旧货市场占地面积有2万至3万平方米,现在仅为8000平方米左右。
黄琼聪和刘建辉以前都在前埔旧货市场做生意。前埔旧货市场关门后,他们到石村重新开张。石村靠近加州商业广场,位置不错,而且租金不高。黄琼聪他们接手后,开始统一规划,场地、装修、消防等都相对规范。
但刘建辉说,很多人不知道新址,生意也淡了许多,这是之前没预计到的。现在看来,一家店搬一次至少要亏几万元。
与石村旧货市场相比,金山旧货市场的生意还算不错,狭窄的路面几乎被小货车塞得水泄不通。但在市场门前,一张旧货市场部分拆迁的告示很醒目。
岛内旧货市场面临大搬迁,一些旧货商选择到岛外发展。因为岛外的人流量增加,旧货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经营思路的改变
扩展商机
把家具租给展商 生意扩展至省内
近年来,厦门展会业蓬勃发展。厦门的经济基础好,还具备对台优势,加上风景优美,因此受到不少展商的青睐。旧货商也瞅准了展会商机,适时推出了沙发、桌椅、展示柜等租赁服务。石村旧货市场里如意家具的老板娘黄红珠就是经营者之一。
黄红珠从2005年开始做家具生意,2009年接触展会生意。“以前基本都是卖家具,后来库存越来越多,觉得放着也是放着,倒不如租出去。只有多租才能多赚钱啊。”黄红珠说,上个月在厦举办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石材展,前后共4天,她为许多展商提供桌椅、沙发及布展服务。“那几天正好下雨,我们请了60多个工人。撤展那天,我们从前一天下午4点左右一直忙活到第二天下午,大卡车运了几百车,光椅子就有五六千把,沙发几百张。”
看似小生意,其实不然。一把办公椅一次租金30元,藤编的一桌三椅租金200元,大型展会要求的数量多,收入十分可观。“石材展做下来净赚有十万吧?”记者问。黄红珠笑了笑:“肯定不止这些啦。主要是东西是我们的,以后还可以租。”
黄红珠说,这几年厦门展会越来越多,除了石材展、厦洽会等,其他大大小小的展会一年近百场展。不仅如此,省内其他地方的展会经济也红火起来了,像晋江、石狮、南安等地,甚至福州的展商都来找她。黄红珠说,近期她就要去福州为三场展会提供服务。“我看过福州同行的东西,款式不好看,都是很老的款。我们的款式比较齐全,价格也合理,口口相传,来找我们的展商也就越来越多。”
提升名气
剧组来厦拍摄作品 也到旧货市场租物
旧货商曾凯以做旧家电生意为主,入行已有十多年。他的店里摆放着各种电视、音响、留声机及老旧小物件。在石村旧货市场,很多人都知道张国立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原乡》,但他们可能并没看过,都是因曾凯而知晓。曾凯说,《原乡》的很多场景都是在厦门取景,2014年的一天,当时还在前埔旧货市场,剧组特地去淘老物件做道具,“他们租了旧电视、旧留声机当背景。”
曾凯说,还有其他影视剧组租一些老物件当背景,或是音响设备。一些展会、户外商业活动也会租音响,毕竟为一场活动买整套设备太不划算。
适应潮流
推出以旧换新业务 帮顾客处理旧货物
黄琼聪说,由于顾客更愿意买新货,不少商家就适时推出“以旧换新”业务,既帮顾客处理手头的旧货,又能节省购新费用。
在旧货市场,很多东西都可以“以旧换新”。那些用过的、有点小瑕疵但稍微修修还能用的冰柜,只要再补500多元就能换台新的;5P的新格力空调,用同款旧货来换,只要再补2000多元就行;餐饮店淘汰的旧桌椅,以旧换新也能抵新货20%的价格。
除了日常用品,旧货市场里还有专营古玩工艺品、红木家具的旧货商。这些一样可以以旧换新,如顾客买的根雕摆件,用了一段时间不喜欢,还可以拿来换新的,差价多退少补。
盘活库存
没卖出去的东西
租给商家做活动
很多酒店、商场或是商家搞户外活动,或是楼盘做开盘活动,也会找黄红珠他们。“前段时间有个亲子活动,也是在我们这里租的家具。”
随着库存越来越多,黄红珠的仓库面积也一扩再扩。从早期的100多平方米,到现在的近千平方米,店里也摆满了各种家具,还新盖阁楼用来存放家具。东西多了难免磕磕碰碰,那些折损、用旧的家具翻新一下,又成了新的。
“以前是只卖不租,现在改成可租可卖,更加灵活,手头的东西也能更好地利用起来。”对旧货商而言,没卖出去的旧货先租出去,相当于盘活“死货仓”,对自己无损失。一名旧货商说,他们一般按月计费,一台5P的格力空调一个月租金仅300元(不含安装费),很受年轻的创业者欢迎。因为这些小公司的启动资金有限,且可能经常迁移,如果一次性投资,成本太高了。因此,旧货商也提供办公家具的整套出租。“以前都是一些便宜家具、电器、餐具,现在顾客需要什么风格的,我们就能搭配什么风格。”
【链接】
源于上世纪90年代
目前还有大约10个
记者从市废旧业同业公会了解到,厦门的旧货市场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厦禾路拓宽改造,沿线众多商店、工厂、单位及居民区拆迁,因此产生许多旧家具、旧门窗等二手用品。“那时候,厦门几乎到处都在销售旧货,我就是在那时入行的。”一名资深业内人士说。
1998年,为了规范旧货业的经营秩序,由市供销社联合社牵头,指定由厦门市物资回收公司开办,租赁位于后埭溪路的原厦门冷藏综合加工厂旧厂房,改造创办成专业经营二手家电及厨具等商品的旧货市场。这是厦门第一家由国有企业经营的旧货市场,后来逐渐派生出十几个旧货市场,都是当初在市场内经营的商户“自立门户”联合开办的。
目前,厦门岛内有围里旧货市场、金山旧货市场、蔡塘旧货市场、东浦旧货市场、前埔旧货市场(去年10月已拆除分散经营,石村旧货市场是其中之一)、万寿旧货市场(国企开办,全称厦门市旧货市场)及城乡接合部个别旧货市场,总共约10个。
旧货市场的相关负责人说,由于没有较为固定的场地,加上岛内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旧货市场遇到拆迁等情况,岛内旧货市场正面临大搬迁。未来,岛外将有越来越多规模的旧货市场。也有从业者呼吁,我市应设立几个永久性旧货市场。
目前,旧货市场的经营业态主要根据市场及地理位置而定,自由发展,缺少政府扶持。旧货市场的运营管理也存在诸多困境。目前,除了国有的厦门市旧货市场有消防合格证,并经工商局市场分局批准设立外,其他市场基本都是租用临时用地,大多处于无序竞争、无人管理的情况。此外,交通问题也是制约旧货市场发展的一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