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午,在海港拖轮簇拥之下,目前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地中海伊琳娜”(MSC IRINA)号(最大装箱量24346标准箱)缓缓靠泊广州港南沙二期集装箱码头,仅间隔17天便再次刷新南沙港区挂靠最大集装箱船舶的历史记录。
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地中海伊琳娜”号于今年3月下水,由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建造,船长399.99米,型宽61.3米;最高单贝堆箱层高达25层,相当于22层楼的高度;最大装箱量24346标准箱,这些集装箱在地面首尾相连一字排开可以从广州连接到香港,是当之无愧的“海上巨无霸”和“带货之王”。
助力构建沟通中欧经贸关系的桥梁纽带
此次“地中海伊琳娜”号的靠泊作业将搭载粤港澳大湾区生产的智能家电、光伏产品、纺织品、家具等产品,开往地中海方向并串联沿途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港口。
随着该轮的加入,南沙港区地中海航向AM2航线配备最大装箱量1.9万标准箱以上的大型船舶已达13艘。
广州与欧洲海上贸易往来源远流长,早在18世纪著名的欧洲远洋商船哥德堡号曾三次远航广州,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与繁华,更是中欧海上贸易的重要历史印记。
如今,“地中海伊琳娜”号从南沙港出发,仅需23天即可抵达欧洲首港意大利焦亚陶罗,为中欧国际贸易通道的持续畅通再添助力。
积极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大湾区经贸高质量发展
针对此次的靠泊作业,广州港南沙二期的专业化操作团队采取“一船一方案”,与船公司和口岸单位密切沟通配载计划,全流程优化作业安排,通过无纸化办单,全方位保障货物的安全准时装载。
据了解,在上海航运交易所最新公布的“3月全球主要港口远洋国际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在泊停时”中,广州港平均在港停时和平均在泊停时均为最短,港口综合效率在世界主要港口中排名继续保持第一。
在广州海关、南沙海关的大力支持下,经南沙港区进出口“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湾区一港通”通关模式已经广泛铺开,围绕南沙枢纽港,在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等地区13个内河港口实现常态化运作,集装箱进出口通关时效更快、物流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为南沙口岸通关环境赋予新的动能。
南沙港区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进口无纸化放货,以前2小时的现场办理时间,现在通过线上一键申报直接压缩到几分钟,高效保障跨境电商等进口货物在港操作顺畅。
推动建设服务湾区面向世界的
高水平综合物流平台
“地中海伊琳娜”号此次接靠的南沙港区是广州港核心港区,配备全球领先的码头生产管理系统硬件设施条件,已建成20个10万吨级以上大型集装箱泊位,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超过2400万标准箱。
近年来,广州港南沙港区的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近期“东方西班牙”轮、“中远海运太阳”轮、“地中海米娜”轮等超大型船舶的常态化靠泊也对码头的综合能力作出有效检验。
作为华南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广州港集团一季度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8%、2.5%,顺利实现首季“开门红”“开门稳”。外贸航线总数达到157条,一季度海铁联运箱量同比增长138.6%,面向陆海双向的港口集疏运设施网络和服务内外贸循环的港口物流服务网络正加快形成。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妍 通讯员:曹畅、朱嘉明、曾燕红、邓彦章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妍 通讯员:黎其骏、朱俊坤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