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悠悠,丝绸之路响了千年;秦腔声声,唱响汉唐辉煌的强音。如果说经济强是大国崛起的外部表现,文化强,则是华夏圆梦的内在支撑。
陕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壮美雄奇的山水自然文化、颇具实力的现代文化以及深受海内外关注的宗教文化,多种文化资源聚集一域,陕西可谓得天独厚。
近年来,陕西文化产业乘改革东风,不断加快发展。陕西金融系统顺应文化发展大趋势,创新服务方式,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促进文化产业信贷投放和多元化融资体系建立。文化金融如今已经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呈现出创新推进、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演绎了文化金融发展的华彩乐章。
扛起文化金融的大旗
“风起于青萍之末。近年来,陕西省紧紧依托区域丰厚的文化资源,不断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变,在全国较早开展了文化金融合作的实践,并在文化金融合作的产业、财税、信贷政策方面大胆创新。陕西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为文化金融合作提供了较好的企业平台,同时完善文化企业担保机制、搭建文化无形资产评估、流转平台,为文化金融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为保障、以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为龙头、以中介机构为基础的陕西文化金融协同合作体系日趋完善。”人行西安分行货币信贷处处长刘迪告诉记者。
2009年开始,人行西安分行即与陕西省委宣传部联合在全国较早开始了文化金融的实践与探索。2009年7月,该行与陕西省委宣传部、金融时报社联合主办了“中国(陕西)金融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10月,该行制定了《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加大信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陕西省政府印发全省贯彻执行,这是全国最早出台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指导意见。2009年11月,陕西省委宣传部和人行西安分行联合启动了“陕西省文化产业银企合作推进活动”,并于2010年4月举办了“陕西省文化产业银企合作座谈会暨成果发布和签约仪式”。共促成各类合作项目103个,涉及文化企业79家、金融机构60家,合作金额达303.1亿元。
2012年,人行西安分行建立了陕西民生金融主办银行制度,将包括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贷款在内的八大民生金融领域分别指定2-3家金融机构作为主办银行,并要求主办银行承担起产品创新和扩大信贷覆盖面的责任,承办机构可以专享优惠政策,调动了金融机构主动调整信贷结构的积极性。
打造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为了切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陕西成立了一批有规模、有效益、运作规范的现代文化企业,使得文化金融合作的企业主体不断增加。2009年以来,陕西省演艺集团、广电出版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曲江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主体改组、设立,以陕西自然历史资源为依托,以大企业、大项目为带动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更为清晰,骨干文化企业活力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去年,陕文投集团总资产达116亿元,是成立之初的6倍;同年陕西省省属文化企业资产总额达307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现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34.2%,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位列全国文化企业30强。
2010-2014年,陕西文化产业贷款年均增速达35.3%。截至去年末,陕西金融机构文化产业人民币授信额度达到360.8亿元,贷款余额242.2亿元,同比增长27.2%,高于全省贷款增速10.1个百分点。去年,陕西获得贷款的文化产业企业达到254家。
“陕西金融机构文化产业贷款满足了大明宫遗址建设、法门寺文化景区开发、曲江出版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以及西部电影集团信贷需求。”陕西某文化集团的王女士这样介绍。
据了解,工行陕西省分行组建了文化产业的信贷专家团队和营销团队。建行陕西省分行与曲江担保公司签署陕西首个支持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合作协议(金额2亿元),优化针对文化创意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北京银行(601169,股吧)西安分行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合作,围绕核心客户通过1+N链式营销模式批量拓展一批小微文化创意型企业。西安银行则通过前期评估与投资方追加担保相结合,为电影《白鹿原》拍摄提供贷款5000万元。
渠道转向多元化
中小文化企业抵押担保、文化无形资产评估始终是文化金融合作的难点。为了帮助中小文化企业走出融资困境,陕西成立了陕西省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曲江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同时,陕西文化产权交易所、西安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陕西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等中介机构的成立为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的评估、流转奠定了基础。
“由于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运行、收益波动大的特点,加之担保手段较少,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受到较多制约,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成为加快文化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人行西安分行行长郭新明表示。
基于上述认识,陕西开展了以“推介金融市场产品、增强直接融资能力;推进融资方式创新、增大社会融资规模”的“双推双增”融资工程。人行西安分行、金融监管部门、陕西金融机构推动文化企业通过非信贷融资获取发展资金,陕西省文化企业综合贷款、产业基金、IPO、债券、信托等多种手段的多元融资体系初步形成。
2010年10月,国内第一支城市发展基金――开元城市发展基金落户西安,为打造西安文化特色城市提供30亿元“种子资金”,并计划为西安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领域提供总额280亿元的融资支持。2012年,陕西首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成立,首期募资3亿元。同年,曲江文旅(600706,股吧)借壳上市。2014年,陕西省旅游产业基金成立,募资50亿元。
据了解,2010年,曲江文旅联合其他三家企业发行西安市文化和科技中小企业2010年度第一期集合票据,实现陕西省文化企业债券融资零的突破。2012年以来,陕西多家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债券累计融资34亿元。
陕西文化金融深度融合正在路上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灯塔,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这样定位文化复兴与繁荣的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壮大市场主体,推进产业融合,坚持项目带动,谋划创新发展,合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是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线图。按照这个路线图,陕西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财税政策的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搭建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政策基础。为推进产业融合,2013年,陕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融合发展的意见》,文化金融合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金融机构介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记者了解到,陕西将建立文化金融合作发展协调机制,发展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新型财政资助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金融创新,建立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流平台及区域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民营骨干文化企业和集团扶持力度。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增加文化产业创投基金的数量和规模。提高文化产业信贷资源配置水平,针对不同发展时期的文化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同时加大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创新力度。拓展文化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综合利用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金融服务,衔接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健全文化金融合作中介体系,推进文化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制定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管理规章。大力发展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建立完善文化金融合作监测评估体系。
陕西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了辉煌的过去,正经历成长的现在,必将迈向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