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如果只是争个名声,做个“教父”,当个“会长”,享受着退休后悠闲自在的“高薪”,国人其实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顶多道德上谴责一下,舆论声讨一番,十天半个月后,一切归于平静,啥事也没有了,不可能搞成今天这样,网上几乎一边倒对他口诛笔伐,那是因为关键他彼时多次腾挪辗转,涉嫌贱卖国有资产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就不是道德问题了,任何对国有资产操作的不法行为,均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古代就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一说,当今“窃联想者企业家柳教父”,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么奇妙吗!
1984年,中科院在改革开放环境下,为适应发展需要,同时也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简称“中科计算所新技术公司”。成立伊始的中科计算机所新技术公司,由中科院以自主知识产权出资100%控股,
注册资金130万元,这绝对是一家“根红苗正”的100%国有资产企业。
彼时的计算机所六室的助理研究员柳传志仅担任副总经理。
在创业之初,由于没有经商经验,柳传志、王树和等被骗14万,出于无奈,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出路,因此对于王树和、张祖祥、柳传志抛出的橄榄枝,倪光南答应了,应邀出任公司的总工程师。
1986年,柳传志当上计算所新技术公司总经理后,他开始逐步淡化计算所在联想创办中的作用,开始宣扬“11人和20万元创业”的说法,更关键的是,柳传志此时提出了“国有民营”战略,柳传志将联想的“民营化”正式摆上日程。
1988年,柳传志在计算所公司的简介中加入了这样一段话: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由20万元的创办费发展到八七年经营额七千万元;由十一人起家发展为拥有二百二十多人的高科技开发经营队伍。
这是“十一人”的说法首次被写入计算所公司官方宣传文件。
倪光南的加入,将联想式汉卡的全部技术都带入了公司。联想式汉卡前后一共更新了8个型号,为公司创造了上亿的利润,并且带动了包括计算机产品在内的整体营销。他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汉卡)、联想系列微型机,都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倪光南也因此被遴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截止到1994年,联想的销售额达到了47.6亿元。
随后“中科计算机所新技术公司”更名为“北京联想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公司名字中的“联想”两个字,正是来自于倪光南带给联想的系列产品。
随着公司发展进入稳定状态,强调技术优先的倪光南与坚持市场路线的柳传志之间的“柳倪之争”越发尖锐,最终导致倪光南出局,柳传志大获全胜。
1995年6月30日,时任联想董事长曾茂朝在联想内部大会上宣布免去倪光南总工程师的职务。
清除总共倪光南的阻碍以后,联想公司开始在对外宣传和形象树立上“下功夫”。1996年联想的公司手册中,“11人”开始直接顶替“计算所”创办者的地位,联想集团变成“由中科院计算所11所科技人员以20万元人民币投资创办而成”。
1999年,联想集团再次对外发布公告解聘倪光南。自此,这位在联想公司奋斗十多年,为联想奉献出自己科研成果的书呆子,没有任何回报和表示的情况下,就这样被彻底清扫出联想的大门。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倪光南对联想创业成功,对联想当初的基础奠定和后来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之大,无人能出其右,但在柳等人的操作下,被无情扫地出门,而联想在似乎有计划、有预谋的一系列包装宣传之下,逐渐走上了被今天众人齐声讨之路,实在让国人唏嘘叹息。
2000年,“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66,086.00万元,其中中国科学院出资42,955.93万元,持有联想控股有限公司65%的股权,职工持股会出资23130.11万元,持有35%的股权。
看看时间安排得多么“巧合偶然”,这边厢将创业元老,带着技术和资金加入创业的技术大拿,为创业成功,使企业联想因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被冠名为“联想”的倪光南彻底清扫出门,那边厢却紧锣密鼓开始了股份制改造,不是阴谋论都不得不让人“联想”阴谋论。
这次改制后,第一次在联想股权变化中出现“联想职工持股会”这一持股机构。
2001年6月22日,经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联想集团控股公司”更名为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简称“联想控股”,一直沿用至今。
从1984年成立至2009年10月8日,“联想控股公司”仍是中科院100%控制的企业,联想控股公司仍为全国资控股企业,中科院持股65%,工会持股35%。
2009年10月9日,中国科学院通过在北京市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的方式,将其所持联想控股29%的股权,以27.5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泛海控股集团。
转让完成后,联想控股的股权结构变更为:中科院持有36%,职工持股会持有35%,泛海控股集团持股29%。
有关资料显示,联想控股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了1152亿元、1063亿元和146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83亿元,12.13亿元和35.9亿元。其中2009年是这三年中营收最低的年份。
这一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其中,特别强调“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实施时间是2009年5月1日,而2009年10月9日,联想却通过似乎有“专门量身定制”方式将29%的股权转让给了泛海控股。
为了对联想在2009年将29股权装让给泛海控股时的情况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我们可以看看2009年前后一些财务数据:
从上面联想集团2006年-2010年前后几年的财务数据中,可以看出,由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2009财年,是联想进入2000年以后,历史上收益几乎最差的年份。经营过企业或做过企业资产整合或股权转让的人都知道,除非迫不得已,被逼无奈,一般都不会选在企业业绩最差的年份出让自己企业的股份,而是选在企业发展势头好,股权溢价能力强时做这样的操作。再说国家2009年已出台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对国有资产的转让有更严格的要求,怎么联想恰恰选在企业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短期经营业绩最差,国家监管加强之际,大比例出让股权,而且出让对象竟然是严格挑选出来的,对联想主营业务战略发展几乎没有实际意义的泛海控股。
另外,据网上查证,中科院先后于2004年8月、2006年3月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快院、所投资企业社会化改革的决定》、《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研究所投资企业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所属企业改革的文件和规定,目的是为了推动院、所投资企业引入包括资本、管理、市场营销等在内的优良社会资源,实现股权多元化,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些文件和规定,均是为了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加强优势资源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以便推动所属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但联想挑选的股权转让对象时设置的诸多条件中竟然限制在“金融、能源、地产”这三大类,与中科院企业或联想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几乎没有多大意义,很难想象一家中科院下属的国有高科技IT企业,引入的战略投资者竟然是完全与科技、IT信息完全无关的企业,更别说此时国家已出台加强国资企业股权转让监管法规。
联想选在2009年出让大比例股权给泛海控股集团,为何不选在2004年或2006年中科院出台相关文件或规定时出让股权,是因为当初“转让或出售”条件不成熟吗?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定制“接盘侠”吗?后来转给泛海控股,不敢说由于有“泰山会”关系,但是否有利用金融危机造成的股价偏低时机,国家出台法规限制或严格要求国有企业股权转让,以后难以再有更好机会等原因,实施利益输送或由此造成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嫌疑。事后回头来看,2008-2009财年确实是最佳股权出让时机。
2009年9月,柳传志重新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联想与泛海完成股权交易后,2009年10月,柳传志正式出任联想控股董事长。
另外,联想与泛海控股集团签订的股权买卖合同有5年的锁定期,规定在此期间不得转让或出售泛海持有的联想控股股份,但实际情况是,
2011年12月20日,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
将其所持联想控股9.6%的股权转让给柳传志、朱立南、陈绍鹏、唐旭东、宁旻等五位自然人。
2012年2月20日,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
将其所持联想控股8.9%的股权转让给北京联恒永信投资中心(有限合伙)。
泛海控股集团这两次股权装让,均违反了当初与联想控股签订的出售股权转让合同有关5年内不得出售、装转让规定;另外一个两次股权转让均是采取“协议转让方式”进行,这是否有利益输送的嫌疑,以什么价格转让,是“零元购”吗?如果不是“零元购”,联想一众高层哪里来的巨款购买股份?2009年联想开始的一系列股权转让买卖、腾挪,实在是有太多嫌疑或疑问,如此这般:
谁能说清楚呢?可以说清楚吗?
联想那么多让人“联想”的事件?
如何能不让人们不断“乱想”呢?
为什么人们总是拿联想“乱想”?
不值得联想一众高管们“联想”?
附:联想股权变更历史
联想控股成立于1984年,设立时的名称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注册资本为130 万元。1990年5月,注册资本由130万元变更为100万元。1991年4月,更名为“北京联想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1998年8月,注册资本由100万元变更为1亿元,并正式更名为联想集团控股公司,中国科学院持有联想集团控股公司100%的权益。
2000年,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改制后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660,860,399.40元,其中中国科学院出资429,559,259.61元,持有联想控股有限公司65%的股权,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出资231,301,139.79元,持有联想控股有限公司35%的股权。2001年6月22日,经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联想集团控股公司更名为“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2002年4月12日,中国科学院出资成立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代表中国科学院统一负责对院属全资、控股、参股企业有关经营性国有资产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
2002年12月3日,中国科学院将对联想控股的出资及相应权益对应的国有资产无偿划转至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本次国有股股权划转完成后,联想控股的股权结构变更为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有65%,联想控股职工持股会持有35%。
2009年10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在北京市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的方式将其所持联想控股29%的股权转让给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联想控股的股权结构变更为: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有36%,联想控股职工持股会持有35%;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9%。
2010年12月30日,北京联持志远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与联想控股职工持股会签订《合并协议书》,约定由北京联持志远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吸收合并联想控股职工持股会。该等事项于2011年2月11 日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此时联想控股股权变更为: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有36%,北京联持志远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有35%;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9%。
2011年12月20日,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将其所持联想控股9.6%的股权转让给柳传志、朱立南、陈绍鹏、唐旭东、宁旻等五位自然人,北京联持志远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通过协议方式分别向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黄少康转让其所持联想控股的9.5%和1.5%股权。此时联想控股的股权结构变更为: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有36%;北京联持志远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有24.00%;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8.9%;柳传志持股3.40%,朱立南持股2.40%;陈绍鹏持股1.00%;唐旭东持股1.00%;宁旻持股1.80%。另外一名自然人黄少康持股1.50%。
2012年2月20日,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将其所持联想控股8.9%的股权转让给北京联恒永信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最新的股票结构变更为: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有36%;北京联持志远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有24.00%;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北京联恒永信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股8.90%;柳传志持股3.40%,朱立南持股2.40%;陈绍鹏持股1.00%;唐旭东持股1.00%;宁旻持股1.80%。另外一名自然人黄少康持股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