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一)完善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构建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这标志着数字化转型正式上升为国家明确的政策方向。随后,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地方鼓励政策,加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实施。但由于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因此在制定相应政策时,应因地制宜,做到有计划、有次序。东部地区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性较高,转型所需的经济条件、市场环境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需要更多的政策给予支持,如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数据共享与保护等。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性及所需条件较为欠缺,可以试点示范,再由点及面、逐步推广,从而吸纳更多的中西部农业企业参与到数字化转型的队伍中来。
(二)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推动数字化转型进程
目前仍有较多的农业企业没有数字化转型计划,这主要是源于企业管理层无法摆脱传统经营管理的思维模式,从思想上对数字化转型重视程度不够,转型意识较为薄弱。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不单单为数字化技术在某一业务环节的单一应用,而是涉及企业的诸多方面,这就需要管理者在企业战略发展层面上进行科学规划。针对以上情况,应在行业内树立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发挥优势主体的行业示范作用。通过分享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帮助探索期企业降低转型风险、控制探索成本,加快企业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统一认知,引领农业企业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组织变革,达到产品创新与服务转型协同效应,促使农业企业探寻适合自身实际的数字化转型路径,进一步带动上游、下游企业的同步转型,催发矩阵效应。
(三)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加大数字化资金支持
资金问题一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一方面,加快完善创新金融支持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农业企业也应及时转变资金管理的传统思想,从合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及农业生产区域优势、创新与金融机构合作模式等方面着手,以拓宽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农业企业主动引入数字技术进行创新管理。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农业企业充分挖掘有效数据、实时收集分析数据信息,推动农业企业数字化流程再造,实现经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有助于农业企业积极争取政府补助、政策支持,进而提高企业绩效、提升企业价值,形成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激发产业数字化活力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发挥数字生产力作用的前提,是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决定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也是目前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大短板之处。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企业服务与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必须加快落实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战略,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5G网络等硬基建的投资和建设,同时提升制度体系等软基建的建设,为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从而有效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步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五)加快培养数字化人才速度,保证数字化人才质量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核心资源,企业数字化转型更是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撑。对于农业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是复合型数字人才,不仅应具有数字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农业技术专业知识及企业战略管理等知识。因此,面对数字人才紧缺的现状,应通过多种渠道保证农业企业数字人才供给。
首先,高校、科研院所可以设置交叉学科,将数字技术与农业、管理知识相结合,培养企业急需的既精通数字技术、又懂农业、企业管理的高端人才;其次,高校、科研院所应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派遣专业人员深入农业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攻关工作、推动数字化转型项目落地的同时服务乡村振兴建设,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再次,农业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可以选派一批学习能力较强的青年骨干员工重点培养,通过集训、脱产等方式进入高校、科研院所进修,提高农业企业数字人才质量。另外,农业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才激励措施,确保引进、培养的优秀人才留得住、用得好,避免陷入边引进、边流失的困境。
(安根团队摘自王志会: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安根团队,20余位各领域农业专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复集成方案、生态修复集成方案、农残解决集成方案和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