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篇推文 共:2414字 阅读时间:7分钟
先说个大事,王二小搞农业公众号改名,改成了:
新农视界
至于为什么改名?具体原因不多说了,但是能保证的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老配方,一样的味道。
我和王一小、以及王十小,在文章中等着你!
废话不多说,上正文:
农业从粗放型,发展到后来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农机具的发展一直贯穿始终。
从锄头铁犁,发展到现在,美国只需3%的人搞农业,即可养活一国之众,靠的正是机械化、智能化。
作为农业大国,通过机械化打破劳动密集,解放生产力自然是我国农业不可或缺的发展方向之一;尤其是西北、东北地区的千里沃土,一些地方的机械化程度早已达到97%以上。
于是,群里的朋友们就产生了争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究竟孰优孰劣?
这事二小观点鲜明:
农产品由于缺乏标准化,所以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是一个本地化、智能化的过程,孰优孰劣不在于农机,在于本地化和智能化。
一、机械化的前提
最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说是江浙一带的服饰加工,不过分吧?
自从有了机械的介入之后,所需的人力成本的确大幅降低,但时至今日,你依然能看到帅气的小哥哥在沿海一边踩着缝纫机一边玩抖音。
农民工扎堆的建筑行业,劳动密集吧?
德国的砌墙机械15分钟能砌一面墙,国内的小姐姐还在亲自刮腻子锯钢筋!
这说明我们机械化水平差?
二小不这么认为。
看过《大国重器》的朋友都道,我国在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气装备、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船舶、关键零部件、节能装备等重点机械领域,都是有举世瞩目的创举的!
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尽管细节方面仍有待提升,不妨碍其越来越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可,毕竟在代步这项功能方面,国产与进口没有差别。
工业革命都过去两个多世纪了,在我国也不乏能工巧匠,在制造技术方面国内外差距早已缩小,会连一个砌墙的机械都研发不出来?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标准化,尤其是农业。
同样是西瓜,口口脆和8424大小可以相差10倍,要你设计个收获西瓜的机械,该如何设计?
同样都是猪,碧湖猪和东北民猪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屠宰机械又该如何搞?
更何况像藏猪这样的品种,不仅用来吃肉,还要用来产猪鬃,这又该如何处理?
所以农业机械化的比拼,从育种就开始了。
例如:
澳洲的巧克力橙,除了果香浓郁,回味甘甜外,还有一个特点——适合机收机种。
美国的玉米、我国的水稻,育种时也都有考虑。
例如:
内5优979,株型适中,叶片直立、剑叶短,穗茎短,就是为了方便农机对其进行操作;分蘖能力强,能保证机插秧后,各个田块间的长势均衡;另外成熟后不易落粒的特性,能尽可能减少机收时的落谷。
二、本地化的难关
除了需要针对不同的农产品,培育适宜机械化耕种的高产、优质、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外,还得设计适宜本地的农业机械。
大型机械只适用于平原地区耕作,我国的地形又极其复杂,多年来针对丘陵、山地的农机也有研发,可惜由于成本问题,始终不得重视。
这里的成本涉及两方面:
人力成本便宜:地形复杂必然造成交通的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廉价,为啥还要用农机?
研发成本高:资本具有逐利性,投入这么多钱搞啥不好非要搞农机?那还不如把这钱用来搞当下火热的“中国芯”呢!
二小还在读书的时候,有幸参观过西南农机研究院;丘陵旋耕机、茶叶采收机等等看着都像是拆了旧拖拉机、旧摩托车改装的,足见资金捉襟见肘。
但大家千万别小看,这些农机设计都很巧妙,绝对的高手在民间,只是细节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罢了。
这几年沾了中国制造2025号召的光,很多适宜复杂地形的小型机械大家都能买到了,虽然相对其他机械行业可能进步不大,但对于农机来说,却是长足的进步。
曾经问过学数控、学机械、电气化专业的朋友,对于现阶段农业机械的提升,都能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只是当问及愿不愿意投身这一行时,都摇头眷恋目前高薪稳定的工作;可见并非咱们的机械化水平不及国外,技术咱们不差,差钱。
三、智能化的未来
这是当前整个世界农业,都在想办法抢占的高地。
国外有约翰迪尔,国内有中国一拖,大家都是基于卫星定位,GPS导航,人工智能驾驶系统等等,搞出来的精细化农业耕作设备。
但这只是智能化的开始,智能化已逐渐渗透到整个农业产业链。
生产方面:现在已经能看到智能化的养猪养鸡养鱼厂,依据气温开展的无人机进行播种,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及长势进行智能化、精准化的施肥,通过气候变化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进行防治等等。
加工方面:咱们能看到分拣桃子的机械、剥核桃的机械、旋转式挤奶机、智能化的屠宰工厂、智能化的罐头加工厂等等。
仓储物流方面:京东、阿里、亚马逊等等都早有了智能化仓库,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入库:验收员用无线设备扫描后,系统会自动进行分配放到相应的地方。出库:系统自动完成波次安排,智能定位,任务分发,一键领取,库存打包,工作人员只需最后拣货上车即可。整个流程可节省一半的人工、节约时间、减少工伤。
销售方面更不必说,电商、新零售、产品溯源等早已走入大家的生活。
所以,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归根结底比拼的是本地化和智能化的水平。
国外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不一定就比“人+拖拉机+深耕犁”的组合效率高,国外的智能温室,也不见得就比“人+大棚”好使。
因为其参数完全是依据国外的环境、作物、气候、土壤设置的。
农业的硬件(农业机械等)、软件(各种与农业机械相匹配的系统)国内都能制造,咱们缺乏的,是能根据地域特点,设置适宜的参数,让农机发挥最优功效的人。
然而以现阶段的农业盈利水平,想从工程机械、软件行当挖人,太难了……
不过,这也意味着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竞争较小,存在诸多的机会。
只要能搞出适宜本地使用的农机,即便不智能化,也很有市场。
另外,地域化的差异造成的技术壁垒,会为你的撑起天然的保护伞,如果再能配合本地畅销品种、农科院推广品种进行设计,更将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