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农垦人的骄傲记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农垦集团公司

频道:NFT 日期: 浏览:0

“亚盛集团”是甘肃省农垦集团首家股票上市的公司,更是农垦人骄傲的排头兵……

现代化的温室花卉栽培

许多人并不知道,鼎鼎大名的亚盛集团的发祥地是名不见经传的生地湾农场。

生地湾农场位于酒泉金塔县。距县城42公里。1958年6月建场,建场面积12.5万亩。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生地湾农场,名为农场实为一片沙场。东临西坝乡前进村,南、西、北三面为戈壁沙漠环绕,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6—8公里。

古代这里是汉冥泽、唐大泽的东部边缘,由于土地祼露较早,风力作用旺盛,风成地貌显著,或有砾幂,或有沙丘,或有风蚀堆,因而地面起伏较大,成土母质富沙性、土壤是风沙土和盐土。这里人迹罕至,枯草萧瑟,沙丘遍野。夏天酷暑烈日,干旱少雨,冬天北风凛冽,奇寒袭人。

在较长的时间里,生地湾农场的灌溉水源和电力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农业发展缓慢,经过30年的开垦建设,才开出耕地1.344万亩,营造果园147亩,营造防护林1502亩,人工栽培甘草3771亩,拥有草原2.2万亩,道路、渠道、居民点建设占地2935亩。

“穷则思变”, 生地湾人在生产实践中感悟到,农垦人要摆脱困境,必须要以工矿为主,以工扶农。特别是该场从建设兵团转化为国营农场,从军垦战士转变为农场职工,新中国第一批屯垦戌边的拓荒者们,在地老天荒的大漠戈壁上,在河水轮回的四季淌流中,用不变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年复一年的在开垦荒漠,治沙造田,兴修水利,播种庄稼乃至收获。他们在默默奉献的同时,也总想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直至实现美好的夙愿。纯朴的农垦人没有过分的要求,但他们百思不解的是辛勤耕作也还是摆脱不了一个穷字。

1973年3月,生地湾人在玉门市花海乡建生地湾硝矿,采用露天揭盖法开采,年产冰硝3万吨,风化硝3000吨。

1974年5月,生地湾人在农场场地附近建生地湾硫化碱厂,采用土法及反射炉生产,年产硫化碱1000吨。

1981年4月,生地湾人在农场场地附近建生地湾元明粉厂,采用蒸煮法生产,年产元明粉1万吨。

生地湾农场从1958年至1984年6月总投资430万元,固定资产171万元;当年销售收入51万元,应收款32万元,粮食亩产120斤;职工们3年没发工资,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人畜共饮的涝霸水,水里有红线虫,蚊子的幼虫、死老鼠、羊粪蛋,县上通农场的11公里沙土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坎坷不平,北京吉普车要走一个半小时。

1984年6月,新的领导班子走马上任。

决策人认为,农场作为国有农垦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与工业企业大致相同,但在生产方式上却有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因此,要敢于打破老框框,打破农业产业计划经济的命令式种植作物,必须依靠经济发展规律办事,探索适于农场发展的新路子;要转变观念,穷则思变,更为重要的是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

此时,农村政策放宽搞活后,安徽有些农村的绝大多数生产队已全面推行了包产到户和大包干,增产增收的效果显著,甚至一年翻身,改变面貌。领导班子从农村的包产到户中受到了启示,暗地里支持和帮助曹孝忠带领3队,率先在农场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率先试行了分工包干、划田成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在农场引起极大震动,不少人议论纷纷,说3队“分国家的地”、“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有人告状到场部,告3队“挖社会主义墙角,借着改革搞单干”。年终决算终于在职工焦急的等待下公布了,3队的总收入比别的队高出21%,3队职工的收入也比其他队职工高出200多元。

3队的改革成功了,3队取得的改革成果职工信服了,3队的改革再次在全农场引起了震动;学3队赶3队,生地湾农场的经营体制的改革迅速开展起来。当1984年底,中央对全国农垦涌现出的联产承包式的家庭农场给予充分肯定时,生地湾农场已经有家庭农场240多个,承包经营土地8000多亩,农场广大职工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投入到家庭农场的建设和生产中,大部分职工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986年,调整生地湾农场的领导班子。

新的决策人以“水平不高,尽心尽力”8个大字做为座右铭,一门心思扑在尽快改变农场贫困落后面貌上。从以下事实可窥一斑:

1987年全场全部装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多年来农场职工吃涝霸水不卫生,盐碱大、太苦涩的问题;

1987年新修了县城通农场的11公里的公路,平坦、宽直的柏油路,北京吉普车只需要不到10分钟就可抵达农场。

家庭农场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起到了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良好作用,促进了农场的生产发展。但在较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也曝露出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家庭农场只是按农场的统一计划种植,不直接参与市场经营。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约束,既限制了家庭农场自主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作用,又加大了农场的经营风险。二是经济责任很不明确。农场垫付家庭农场的生产费用,又提供机械和水利设施服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家庭农场的产品不如数上交,与应当抵付的生产和服务费用差距很大,农场挂账亏损十分严重,无法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分配比例,实质上亏了国家,富了个人。

针对家庭农场在市场经济中曝露出来的薄弱环节,生地湾人认为,农场的唯一出路,就是农工商贸一齐上,否则农场就改变不了落后面貌,职工就过不上好日子。为此,农场成立了农牧公司。

改革的春风尽管姗姗来迟,但还是给巴丹吉林沙漠带来了暖流,生地湾人借改革之春风,在调查了花海芒硝矿,高台盐池芒硝矿和额济纳旗芒硝矿的资源和生产能力,查阅了有关的技术资料和盐业化工产品介绍后, 1987年,甘肃省生地湾盐化公司成立,一个比较系统的建设元明粉厂的方案应运而生。

厂址选在高台县盐池乡的石泉子火车站附近,东边紧靠芒硝矿区,西边毗邻10号军用铁路专线,既距原料基地近,又交通方便。生地湾人的精明之处就在于此:元明粉厂建成投产后,原材料运进和成品的输出,运费都会相对减少。产品的成本降低就能使产品在销售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这里是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白天骄阳似火,深夜寒气袭人。创业者们喝的是盐碱水,吃的是干馍馍,一间房子和几顶帐篷就是他们的宿营地,两间锅炉房成为他们的筹建指挥部。

短短的13个月,一座年产4万吨的大型现代化元明粉厂拔地而起,并且一次试车成功。

随着开拓产品市场,“亚盛”牌元明粉受到许多厂家的青睐,农工商公司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1988年、1989年连续两年利润超过100万元。1990年公司赢利又突破了400万元。

1992年,生地湾人吹响了第二次创业的号角,甘肃省体改委批准成立“甘肃省亚盛盐业化工企业集团公司”,3万吨大型硫化碱厂正在筹建,总投资6843万元,是中港合资企业,其生产规模和技术先进水平居全国第一位。该厂板式蒸发器生产低铁低碳黄碱,在世界上属首创,是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它的建成投产、高效运作,使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不仅壮大了公司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且为“亚盛”股票的上市发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亚盛企业生产一角

在生地湾人的共同努力下,“亚盛”牌元明粉、“亚盛”牌硫化碱被誉为“陇货精品”,顺利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信誉、质量、诚实使亚盛产品成为免检产品,两大支柱产品还打进国际市场,远销拉美、东南亚地区,1998年出口创汇1450多万美元。

1992年,生地湾人为在河西走廊再建一个国家级现代化高效农业基地,对高台县境进行全面的实地考察,制订出了5年开发高台茫茫荒原的规划蓝图:以高台城西的骆驼城为中心,充分利用可开垦的荒芜土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创建一个农、林、牧全面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现代化农场;开垦农田1万亩,年创产值1500万元,并建成配套完善的基础和辅助设施。

在曹孝忠的带领下,86名由亚盛电大和职工子女组成的突击队员经过70多天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出色的超额完成了第一期高台农场创业的艰巨任务:开垦农田1100亩,当年种植农作物1040亩,修渠5000米,架设输电线路3000米,植树4600株,打井3眼,修路2公里。

金秋季节,农场迎来了丰收。

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农场深化改革,积极拓宽经营渠道,由原来的单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向农、工、商、贸四位一体的综合发展目标转变,既需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措施,更需要大量的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然而,生在湾农场同全省多数农垦单位一样,地处边陲,自然条件恶劣,生活工作环境极差。当年的“回城风”、“外调风”使一些有知识的人乘“风”而去;国家分配来的大中专学生也呆不了多久就又纷纷设法调离。到1986年该农场仅有5名中专生,初、高中毕业生也是凤毛麟角,文盲、半文盲人数占职工总数的74.5%。面对人才的匮乏,农场领导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需求人才问题,必须走自己办学培养人才的道路,俗话说得好:教育兴、人才兴;人才兴、百事兴。

为了尽快办好电大,为农场培养急需人才,场党委拿出了优惠政策:户口在本场的职工子女,三年成绩合格毕业,农场报销全部学费;户口不在本场的职工子女,毕业后愿意留在农场工作的,给予解决住房,落实户口,安排工作。

由于领导带头找师生,再加上农场政策优惠,1987年9月,生地湾电大教学班首届招收新学员119名,当年开设了2个大专班,3个中专班。

亚盛集团公司电大分校从1987年挂牌成立“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酒泉地区分校生地湾教学班”,到发展为“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酒泉地区分校生地湾工作站”至到现在发展为“甘肃省广播电视亚盛分校”一步一个台阶,凝结了场领导和首任校长的心血和智慧。

分校内抓管理上台阶,外抓扩展求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1998年亚盛电大学校成立了酒泉工作站、下河清工作站、集团分公司机关兰州教学班,1999年又相继成立了兰维工作站、条山工作站、盐化工作站等。

胆魄和远见往往是成功的先决条件。1998年经甘肃省劳动厅批准成立了“甘肃省亚盛集团公司技工学校”。从此,亚盛人又有了自己的技工培养基地。1999年6月,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对全省18所分校进行评估验收考核中,亚盛分校进入前6名,率先进入一类学校行列;1999年7月亚盛电大分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授权成立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站,取得了计算机等级考试鉴定学校资格。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截至1999年,亚盛电大分校诞生12年来,累计招生2045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合格人才1400余人,培训各类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430人。其中担任亚盛集团公司中层领导职务的有24人,担任基层领导职务的有53人。他们都已成为公司“留得住,用得着”的可靠人才,成为促进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企业发展离不了资金的支持,为了谋得更多的资金,拉动公司进一步做强做大,亚盛人以超人的胆识和魄力抢抓机遇,于1995年9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甘肃亚盛盐化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所属的甘肃亚盛农工商公司,甘肃金塔农业开发公司,甘肃金盛实业有限公司,甘肃省国营高台农场和甘肃省国营生地湾双丰化工厂等4家单位作为发起人共同发起成立了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通过近两年的紧锣密鼓的整合和资本运作,经省政府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批准,公司于1997年7月面向境内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7000万股,并于8月18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交易,首发募集资金4.02亿元,配股募集2.7亿元,共募集资金6.72亿元。

亚盛集团的成功上市,使其成为西北农业第一大股,同时使亚盛集团名声大噪,身份百倍;亚盛成为农垦人的骄傲。

1998年4月,跨入甘肃十大集团行列的亚盛集团挺进省城——兰州谋求更好更大的发展。

2001年4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及证券监会批准,亚盛吸收合并了山东龙喜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5月,经甘肃省国资委批准,亚盛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该方案实施后,亚盛总股本为144,119,06万股,目前流通股本121,760,05万股。

资金是发展的前提,有了资金亚盛人就有了大展宏图的保证。

针对河西地区干旱少雨的现状,亚盛人早就盯上了以色列滴水灌溉技术,开展了戈壁滩上的“节水农业”革命。

生地湾农场2万亩滴水灌溉工程,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农业技术项目,是甘肃省首家实施节水滴灌单位,是亚盛集团上市投资的第一个大型农业基地建设项目,投入9000多万元,建成国内最大的连片滴灌工程。

在以色列专家组的指导下,广大职工又经历了难忘的日日夜夜,辛勤的劳动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滴灌工程总体验收合格,一次性运行成功,当年种植,当年收益。

高科技农农公司应运而生

经过滴水灌溉技术合理浇水、施肥、施药和精确控制的2万亩耕地,大田的麦苗茁壮生长,啤酒花的枝条布满藤架,苹果树的枝头挂满了累累硕果,一派丰收景象。

统计报表充分显示了滴灌技术的无比优越性:较之传统的漫灌浇水:节水50—60%,节肥2 0—3 0%,增加耕地面积1 5—2 0%,增产20—2 5%,省工40—50%,加速了农业生产集约化进程,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亚盛人又分期在下河清、条山、高台农场推广滴灌技术,截至2008年底已普及滴灌面积8万亩。

为推广节水灌溉工程,亚盛人又配套新建了亚盛滴灌设备厂。

亚盛人还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甘肃省加快培植大型企业集团的历史机遇,亚盛集团于1997年10月重组了一条山农场和下河清农场; 1998年2月先后兼并了兰州维尼纶厂和盐锅峡化工厂。亚盛集团现已发展成为有9家分公司,1家全资子公司,6家控股子公司,4家参股子公司;现有员工5189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25名的上市公司。

亚盛集团自上市以来始终坚持不断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基本思路,坚持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不断扩大资本总量的整体发展战略;坚持创“亚盛”品牌、创名牌产品的开发战略得以显现,亚盛集团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资源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

公司根植于农垦沃土,以高科技农业、化工和商贸为主业,同时兼营印染等业务。目前拥有土地面积 22.9万亩。主要生产农业产品有:小麦、啤酒大麦、啤酒花、棉花、黑瓜籽、果品、特种药材等,其中黑瓜籽、啤酒大麦、啤酒花、红富士苹果、早酥梨等5种农产品获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早酥梨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银奖;化工产品有聚乙烯醇、维纶纤维、芒硝、滴灌管线、饮料、印花布等产品,其中维纶纤维产品通过了中国方圆质量体系认证,并被推选为陇货精品。公司于1998年成为I.H.G.C国际啤酒花种植协会中国首席成员、 2000年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被农业部、财政部等9部委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列为甘肃省“双十集团”企业之一。

高科技农业生机盎然

二十一世纪,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决策给亚盛集团以历史性的大好机遇,亚盛人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科学管理,开拓奋进,促进公司不断发展。截至 2008年末,公司拥有总资产323,463.25万元,净资产199,800.29万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4,990.75。万元,同比增长7.62%,实现净利润6,813.66万元,同比增长15.98%。

2009年是亚盛集团发展进程中十分关键、十分特殊和十分重要的一年。倾全公司之力,重点抓定向增发这一关键性、全局性的工作。亚盛人清楚地知道,定向增发不仅是亚盛目前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而且是被省农垦集团公司排上号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不仅关系着亚盛未来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整个农垦集团的发展全局。一年来,亚盛以定向增发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垦区上下的大力支持和公司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下,此项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据科学论证,本次增发完成后,7家农场将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与原先注入的3家单位(条山、下河清、张掖)的资产结成优势板块,逐步实现甘肃农垦农业类资产的整体上市,可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公司的资产状况。

这是亚盛集团鼓满挑战的风帆,一路探索、一路艰辛却又洒下一路希望的结晶!

机遇、开拓、奋进,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大踏步走向那光辉灿烂的明天。

ogp影像仪

光学影像

光学测试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