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农家书屋容不得半点花架子山西永胜环保材料开发有限公司

频道:虚拟货币 日期: 浏览:0

“农家书屋”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民的素质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有着“精神粮仓”之称的“农家书屋”的发展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吉林省的“农家书屋”起步于2007年,它能否走出“形象工程”的怪圈?能否避免“政绩工程”的命运呢?吉林省历经10年的摸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健康有序发展的新路子。

“抱着春水的女人,喜欢在篱笆下翻捡谷粒儿,那样子有点像端详孩子,她们把鼓鼻子鼓脸儿的挑出来,还给它们起了小名儿……农历四月,正是下种的好时机,女人种谷,也把梦种进了光阴深处。”

52岁的张晓英是蛟河市河南街道保家村的农民,她朗诵的散文诗《种谷的女人》是她的新作,即将刊登在第七期《山花报》上。她是《山花报》的创始人,报纸的每一篇作品都出自当地村民之手,从2013年创刊到目前已有50多位农民在《山花报》上发表过作品。张晓英说,农民能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都缘于农家书屋的到来:“农家书屋落户之后,那个书籍多呀,比方说就红楼梦,还有一些诗歌类的书籍,也就是通过在农家书屋这些书籍,燃起了我创作的激情。”

保家村的农家书屋建立于2011年,1500多册书籍让平时就酷爱文学创作的张晓英如获至宝。在她的影响下,村里越来越多喜爱文学创作的村民也常常聚集到农家书屋学习、创作,李庆全就是其中之一:“我总上农家书屋去找书去学习,经常去看,翻翻这些科技的、国防的。”

随着农民创作热情越来越高,作品也越来越多,张晓英萌生了创办报纸的念头,专门刊发农民的作品。这一想法得到了蛟河市文广新局的帮助与支持,承担了《山花报》每期500份全部的出版费用,并发放到全市256个农家书屋。2013年3月,第一张由农民自办的报纸《山花报》正式出版。农家书屋管理员蔡艳文深有感触:“自从创办这个《山花报》以后呢,所以说看书的人就是逐渐的多了起来,这个报纸促进了农民读书的兴趣,也想拿起笔写点东西,农家书屋是《山花报》的基础,完了呢《山花报》又带动了农民的兴趣。”

村民孙喜明以他朴实的话语表达了村民们对农家书屋的喜爱:“从这些书里学到不少的知识,没来之前打个小麻将,打个扑克,喝点酒,东家蹭西家蹭,扯扯老婆舌,现在有这事,有事干了,有精神寄托了。我到农家书屋学到了一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家孩子现在上初中,我就把这些话教给他。这就是我的感受,特别好。”

保家村支部书记常东自豪地说:“自从有了农家书屋以后,给农民在精神上带来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可省心了。没啥事,他们都来农家书屋,都拿着自己的小文学作品,上那个农家书屋互相交流,农民在精神素质这块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农家书屋在建设之初并非一帆风顺。

“农家书屋”工程是2007年3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等八部委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的。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不仅成立了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而且制定下发了《吉林省“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方案》。不到半年时间,2007年9月,我省首批试点的30个农家书屋建设完成。随后,吉林省逐步加大建设力度,并于2011年10月实现了全省9365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共投资2亿元,每个书屋配备不低于1500册图书、30种报刊和100种电子音像制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屋有书了,然而来书屋看书的人却寥寥无几。松原市乾安县余字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刘福认为,当时农民还没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我农家书屋初建的时候,借书的比较少,他不遇到难题的时候呢,他想不到咱们的书屋,农民看书没养成习惯。”

保家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蔡艳文说,书屋初建时,农民觉得没啥用根本不来看:“农家书屋比较冷清,看书的人特别少,农民看书热情不是那么高涨,没觉得读书对他们有什么帮助,一个月也借不出去几本书。”

更有的农家书屋被农民们称为“衙门书屋”。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张燕介绍说:“当时建设的农家书屋都放在农村的村部,管理员还都是村里面的村干部,5年使用阶段逐步发现了一些问题,农民讲话就叫衙门口,不好进入,有时候尤其事务缠身,有时候老百姓去呢,书屋还锁着门,不能很好的进行图书管理借阅的工作。”

书屋遇冷,俨然成了摆设,让人始料不及。怎么办?经过深入村屯调查、走访、摸底,省新闻出版局总结出了“文化乡贤建办管”和“农家书屋进农家”的管理模式,破解了这一难题。

通榆县乌拉温都乡迷子荒村地处科尔沁草原深处,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村民的业余生活就是围着三桌“赌桌、酒桌、网桌”赌上一场,喝上一顿,玩上一局。“农家书屋”落户迷子荒村后,村民把他们心目中的“乡贤”、年过六旬热情、好客、爱读书的张树森推选为管理员。为了吸引村民来看书,张树森很是下了一番功夫。首先针对村里55%的蒙古族,他拿出每月退休金的四分之一为村民购买、订阅蒙文图书、报刊、杂志,10年来累计投入12万元。目前书屋共有图书21000册,其中10000册是张树森自费购买。同时他还定期举办各种读书会、朗诵会、法制宣传会以及赠书活动,吸引了全村农民都来看书学习,不仅村里的“三桌”散了,而且还挤黄了村中的小网吧。过去的“小网迷”,如今书屋的常客初三学生张博说:“我上网吧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张爷爷这个农家书屋开了之后,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有时候我就给我的同学们讲,他们都挺崇拜我的呢。”

说起这件事,张树森很是自豪:“小网迷变成小书痴了,最后呢这网吧看没人了,黄了,老百姓都知道。小朋友来我都赠书,小字典、唐诗、宋词这些书。开个小读书会了,一个月一场吧,赠送个小礼品,小孩吹的喇叭、跳绳、饮料。要想农民致富,必须从孩子抓起。”

迷子荒村以张树森这样有文化、受尊重的乡村贤能人才管理农家书屋的方式,逐渐被各地模仿学习,“文化乡贤建办管”这一模式逐步在全省推广开来。同时扶余市把农家书屋建到了村里的超市和室内文化大院里,让曾经的“衙门书屋”真正走进农家,走进了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秦洪影是扶余市永生村养猪大户,说起农家书屋她感激不尽。她告诉记者,4月份她家的猪集体拉肚子,农家书屋可帮了她的大忙:“当时把我急坏了,这要是拉稀,没几天这小猪就完了。我就一趟趟的去超市借书,最多一天能借4、5次,对照书里说的是流行性的腹泻,然后开车就到镇里把药买回来了。特别方便,想啥时借书就啥时借,特别好。”

当“农家书屋”被越来越多的农民认知认可,农民们渴求从“农家书屋”学到更多知识,得到更多帮助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老头沟镇铜佛寺永胜村农民依春洋对有关科学种植的书籍十分不满:“现在这个种植方式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就是环保、绿色、科技,比如说化肥的搭配什么东西,讲究得很多,科学种田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式了。”

蛟河农民王充利也认为:“书也少,它的品种也少,都是比较陈旧的书,它跟不上这种新技术发展这个情况。”

如何满足农民们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让图书发挥最大价值?“农家书屋”怎样运行才能走得更长远?“数字书屋试点看”、“流动书屋乡间行”、“自主管理进村小”、“村民共享建书屋”等多渠道阅读模式应运而生。由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数字电子平台和全国电子图书馆联网,农民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实现百万图书进农家的目标。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农家书屋项目负责人陈曦介绍说:

“农村数字图书馆建完以后呢,就会迅速提高老百姓这个人均藏书量,然后它会很方便的实现在线看书,在线听书。一个是通过电视看,能通过在电视听,还能同时现在咱们比较流行的叫多频互动,手机、ipai,都能收听收看我们这个图书。”

经过10年摸索实践,吉林省“农家书屋”工程逐步创建出适合我省发展的8种农家书屋延伸服务模式,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的充分肯定:“他们通过很好的制度建设,模式的构建,还有延伸服务方式的这种推广,吉林省在推广农家书屋方面基础很扎实,推动这个体制机制的制度建设,应该说在全国的各个省市当中是走到了前列的。”

2017年12月1号,随着《吉林省全民阅读促进条列》正式实施,对农家书屋在阅读开展、阅读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地规范,也使得我省“农家书屋”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张燕认为:“《吉林省全民阅读条例》这个实施为“农家书屋”更好的运行,图书更好的更新,提供了政策保障,让它更加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运行的这么一个轨道。”

到2017年末,吉林省可看可听的农家书屋,正以多种形式悄然地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吉林省将面向全省推广“农家书屋”的8种发展模式,激发全省1200万农民的读书热情,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向着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生活进发。(方丽茹、李琳)

上海三维影像测量

上海影像测量仪特价销售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质量好

影像测量仪厂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