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农村做过三年“一肩挑”的工作,作为农民的自己对底层农民的辛酸与无助多少有一些了解。说实在话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但这并没有多大程度解决目前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和城市的日新月异、繁华相比,农村的发展就明显表现出缓慢且滞后,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城市相比更象是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在三年疫情的冲击下并没有让农村人的消费力和购买力得到提升。
无农不稳,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空心化和男青年的光棍化,农村人口的萎缩也步入了一个快车道,在面临农村后继无人的危机下,农村产业化,集约化的契机也开始显现出来,也许20、30年后的农村自然而然地会走上大型农庄化、机械化、集约化的道路,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与其消极地等待,不如主动改革,因为时间不等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提出过乡村振兴目前所缺的三个要素:人才、资金、土地,但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看起来更象是发牢骚,下面就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点思路以供有志于农村发展的人参考。
一、人才 先不谈乡村振兴这个宏大的命题,单就目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来看,60后,70后是主力军,80后都比较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出去,加之农村大量男青年的光棍化,死亡人口大大地大于出生人口,就笔者所在的一个2000多人的村,每年死亡近20人,但结婚的去年居然是零,更不要说出生人口了,20年后,这批60后和70后都会老去,90后,00后从小就没干过农活,更不要说呆在农村了。所以国家必须要建立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农村、扎根农村,否则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搞基建最后会把农村建设成一个生态宜居的大型养老院。吸引人才的方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象农村喂鸡,撒一把谷子鸡就来了,必须要有利益激励机制,光喊口号是“愚民政策”,在目前各行各业内卷且年轻人越来越躺平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如果不花大价钱提前布局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乡村振兴就会出现人才荒,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就会在农村削弱。再者对人才的要求不要过于严格,以我们村为例,居然十年发展不了一个合格的党员,党员的年龄结构也呈现极度老龄化现象,严重地青黄不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可见一斑。其实有条件的村可以自己培养人才,只是现在的村干部谁又能超越自我利益做为他人做嫁衣的事呢?
二、资金 农民要发展就得有金融支持,尽管中央政策文件一再要求金融要向农村倾斜,但现实情况是国有银行严苛的风险管控导致这些银行根本就不想向农民大额授信,普惠金融对农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一批想做事的人由于多年前帮村干部联保贷款没及时还而出现征信问题。真正能贷到款获得金融扶持的反而是那些不敢花钱且没想法的贫困户。笔者曾想尝试通过农民专业合社发展农村互助金融,但因缺乏专业人才进行风控极有可能触碰非法集资的雷区而不了了之。其实民间资本数量庞大,如何盘活农民存在银行的资金是个重大命题,国家曾在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三位一体”“互助金融”不乏好的政策和思路,只是缺少具体落实的人才,而人才是需要定向培养的。
三、土地 土地是农村的重要资源,如何盘活也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可否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同时也让农民变得更为分散,对集体的事变得更加漠不关心,只要不触及到自身利益都会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两只眼睛都闭上,党的组织能力在一些农村几乎痪散,开个党员会还不如做事赚个百八十块钱来得实在。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人民公社解体后,集体主义这个词慢慢地在老百姓头脑中消失,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农民一直是个世界级的难题,除非找到一种利益机制把农民粘合在一起,否则再多的说教在现代人看来除了空洞什么也解决不了。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就天然地可以充当粘合剂的作用。很多农村开始试行三套班子:村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用现代化的企业运行制度进行“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百姓变股东。让村集体经济由老百姓共享,有了共同的利益老百姓的组织就变得容易起来。但这种改革对于村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容易一些,没有村集体经济的怎么办?土地,也只有土地才是农村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土地的合并是个迟早的事,只是主动去做和被动去做所得到的结果会不一样。农村现在之所以很多新生人口没土地,去世的人土地又收不回来的矛盾没有凸显出来,很大原因是因为农村人口整体在减少。如果把农村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利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真正把老百姓变成股东,每个新生人口都可以获利,死亡人口不再占有资源,农民对集体的依赖就会更强,党的组织在村里就会更稳固,很多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就会更快。这就需要国家调整土地政策,也只有借助国家机器的强力推行才能做到,指望再次出现安徽小岗村自下而上的改革在目前的人心环境下很难出现和做到。可以先试再推广。笔者在村里工作时曾提出过这个设想,政府的清资清产工作也做完了,只是三年疫情的影响,现在再也听不到这样的声音,听说江浙一些富裕的村甚至摸出了一些门道,是否能最终成功还是个问号。在人人都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今天,有多少人越赌上自己的前途命运去实行或支持这种剧烈的土地改革就不得而知了。中央今年在一号文件中提倡小田并大田或许是一个信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