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农林牧渔行业中期投资策略周期过半优选龙头大北农圆环苗多少钱

频道:理财技巧 日期: 浏览:0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一、生猪养殖:猪价持续反弹,维持 2020 年价格高位运行判断

(一)2020 年上半年猪价波动,二季度末企稳回升,生猪存栏稳步恢复

2019 年上半年,猪价涨势较为平缓,5 月至 6 月生猪短缺开始显现,猪价 6 月起突破 16 元/kg 后快速走高, 进入 8 月后市场情绪不断发酵,猪价超预期上涨,至 10 月下旬达到 41 元/kg 的高点,11 月由于需求下降、冻 品出货增加,猪价整体下降至 32 元/kg,12 月上旬随消费回暖猪价再次上涨,中下旬受储备肉投放消息影响价 格回落至 33.5 元/kg。

2020Q1 猪价以 2 月中旬为分水岭呈先升后降态势,2 月中旬猪价为 38.31 元/kg。3 月开始因需求不振,且 行业多数压栏,4 月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逐步开始出栏,出栏量环比小幅上升,出栏体重亦环比提高,4 月以来 猪肉的供给实际增加较多,叠加需求不振,猪价表现为持续下行,5 月 18 日猪价触底 27.14 元/kg。

近期随着学校进入大范围复学期,餐饮、商超消费持续恢复,市场上标猪供应偏紧,养殖端挺价情绪加重, 出栏节奏放缓,屠宰场收猪难度加大,价格上涨压力加大。自 5 月 18 日以来,猪价企稳回升,6 月 2 日再次突 破 30 元/kg,截至 6 月 22 日,生猪价格为 34.19 元/kg。

能繁母猪、生猪存栏连续回升,产能恢复稳步推进。

据农业农村部,5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 3.6%,自 2019 年 9 月触底后,能繁母猪存栏已实现连续 8 个月环比增长,累计增长 23.3%;生猪存栏环比增长 3.9%,连 续 4 个月环比增长,较 2019 年末增加 3800 万头。

面对猪肉供给缺口,国内自 2019 年 9 月以来持续投放中央储备肉,2019 年投放共计 17 万吨。2020 年最新 一次储备肉投放日期为 6 月 18 日,投放数量为 1 万吨,2020 年以来累计投放量已达到 39 万吨,年后储备肉持 续投放,猪价也出现了连续回落,预计后期价格上涨压力较大时,中央储备肉仍会持续投放。

目前国内猪肉供给缺口较大,仅凭进口难以有效缓解,国内产能恢复方能弥补。

2019 年我国猪肉产量为 4255 万吨,同比大幅下滑 21.26%,为缓解供给压力,国内加大猪肉进口,2019 年累计进口猪肉量为 245.10 万吨, 较 2018 年增加进口 99.4 万吨。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我国将冻结猪肉进口关税由 12%暂时下调至 8%,2020 年 1-4 月已累计进口 133.39 万吨。从供需看,2019 年我国猪肉总供给量为 4500.10 万吨,对比往年国内消费量, 猪肉供应缺口近 1000 万吨,2019 年进口量占消费量比例为 5.46%,仅凭进口难以缓解千万吨的缺口,还需等待 国内产能的逐步恢复。

非瘟疫情加快中小养殖户退出,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集中度比较低,2019 年 我国生猪出栏 5.44 亿头,其中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分别出栏 1851.66、1025.33、 578.40、354.99、243.94 万头,行业五大猪企市占率合计 7.45%,较 2018 年提升 1.17pct。

(二)猪企业绩持续兑现, 2020 年下半年是重要兑现期

猪价高位背景下,猪企业绩持续兑现。生猪养殖板块 2019 年营收 2436 亿元,同比增长 17.41%;归母净利 润 278 亿元,同比增长 327.14%。分季度来看,2019Q1/Q2/Q3/Q4 生猪养殖板块营收分别为 483/569/614/770 亿 元,同比分别增长 5.58%/15.39%/9.33%/37.8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2/33.73/87.88/168.31 亿元,同比增速分 别为-141.63%/509.58%/135.97%/2010.72%。2020Q1 营收为 644 亿元,同比增长 33.33%;归母净利润为 99.02 亿 元,同比增长 944.98%。

2020 年生猪销售均价预计保持高位运行。2019 年 10 月以来国内母猪存栏持续回升,生猪基础产能持续恢 复。从新生仔猪的数量来看,2 月出现环比增长,对应到后期生猪出栏预计要在 8-9 月左右。2020 年上半年生 猪市场供应仍面临较大压力,三季度开始市场供给将逐步增加。但是考虑到三元母猪的留种数量,目前母猪群 体中三元占比较高,预计下半年的供给缺口仍然较大。当前时点,我们对后期的判断是,短期来看,5 月猪价 已经企稳;6-8 月猪价有望迎来一轮触底反弹,3-4 季度考虑需求将会大有改善,预计价格高位震荡,2020 年均 价保持高位运行。

目前各猪企产能储备充足,截至一季度末,各猪企生产性生物资产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增长,从 2020 年出 栏目标来看:预计各猪企下半年生猪出栏加速释放,叠加猪价高位,预计生猪养殖企业业绩加速兑现。

(三)重点企业: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温氏股份等(略)

二、白羽肉鸡:供给逐步提升,替代性需求维持,价格震荡

(一)2019 年鸡肉替代性消费显著,2020 上半年鸡价震荡运行

我国鸡肉行业以“自产自销为主”,2019 年替代性消费显著。

每年我国鸡肉产品存在一定数量的进口与出 口,规模大致为 20-40 万吨左右,2019 年为缓解肉类供给缺口,进口量为 77.96 万吨,较 2018 年增加进口 50.46 万吨,但与国内鸡肉 1000 万吨以上的产销量差距仍较大。2019 年,我国鸡肉产量 1380 万吨,消费量 1398 万 吨,净出口 9.43 万吨,替代性消费效应显著。根据博亚和讯数据,2019 年 1-11 月我国鸡肉供应量同比增长 16.4%。

2020 年上半年鸡价震荡,受疫情冲击企业盈利表现分化。

2019 年鸡肉消费环境改善叠加替代猪肉效应,肉 鸡供需呈现紧平衡,鸡价波动上行。根据博亚和讯数据,2019 年白羽肉鸡均价 9.80 元/kg,同比增长 15.37%, 肉鸡苗均价 7.55 元/羽,同比增长 98.76%。

2020Q1 鸡价以 2 月中旬为分水岭呈先降后升态势,2 月中旬肉鸡苗价格为 0.5-1.4 元/羽,白羽肉鸡价格为 5 元/kg;鸡价自 2 月中旬触底后反弹,受需求驱动在 4 月 10 日涨到高峰,肉鸡苗价格为 6.25 元/羽,肉鸡价格为 9.71 元/kg。4 月下旬至今鸡价震荡调整,价格区间为 7.47-8.23 元/kg。截至 6 月 19 日,鸡价随猪价企稳回升涨 至 7.76 元/kg。一季度白羽肉鸡均价为 6.92 元/kg,同比减少 24.78%。

鸡价回落叠加新冠疫情冲击,一季度企业盈利小幅下滑。禽养殖板块 2020Q1 营收为 151.02 亿元,同比减 少 3.00%;归母净利润为 11.98 亿元,同比减少 36.95%。其中主要禽企表现分化,圣农发展、仙坛股份利润分 别同比小幅上升 7.34%、3.76%,禾丰牧业利润同比增长 115.38%,益生股份、民和股份盈利有所下滑。

长期看,我国人均鸡肉消费偏低,提升空间大。

在人均鸡肉消费量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美国、巴西和欧 盟。根据 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6 年中国人均鸡肉产量 9.1kg,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 14.3kg,美 国更是达到 58.1kg,与我国大陆地区可比性更强的台湾省人均鸡肉产量达到 21.8kg。2016 年我国人均鸡肉消费 量约为 8.93kg,而全球平均水平为 11.7kg,台湾达 28.3kg,美国更是高达 48.6kg。可见我国禽类消费增长空间 仍大。

(二)下游拓展,冰鲜等深加工产品开始放量

2017 年,圣农发展收购圣农食品,推动公司产业链延伸至肉制品深加工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目前 拥有九个食品工厂(其中三个在建,在建产能约为 11.52 万吨)合计产能超过 35.52 万吨。在强大的研发体系支 持下,圣农食品开发出多种适合家庭便捷的美食,并通过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兴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升级, 有效地将产品输出到终端渠道。

2016-2019 年,公司肉制品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由 14.76 亿元增长至 39.45 亿元,CAGR 为 38.78%,营业收 入占比由 16.11%提升至 27.10%。

仙坛股份多年专注于白羽肉鸡养殖与屠宰业加工,公司自有养殖场和合作养殖场育成的合格商品成鸡,由 仙坛食品、仙坛仙食品、仙坛鸿食品公司进行屠宰、加工,产品直供大型食品加工厂、快餐企业、通过经销商 或直接销往终端客户。2019 年 8 月 25 日,公司审议通过《诸城市“亿只肉鸡产业生态项目”<合作协议书>》。 公司拟投入 6 亿元,诸城市人民政府拟投资 1 亿元,共同成立山东仙坛诸城食品有限公司,扩张食品加工业务。

公司食品加工产品为鸡肉产品,鸡肉产品主要以分割冻鸡肉产品、冰鲜鸡肉产品和调理食品的形式销售。 2016-2019 年,公司食品加工收入由 19.88 亿元增至 32.99 亿元,CAGR 为 18.39%,营收占比均在 90%以上。

湘佳股份为黄羽鸡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活禽及鸡鸭肉冰鲜产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拥 有成熟的冰鲜禽肉商超系统营销模式,积累了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冰鲜自营、电商直营等多环节丰富的运营 经验。公司持续扩张肉制品加工产能,2020 年 4 月 16 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预计募集资金 7.6 亿元,募 集资金拟用于 1250 万羽优质鸡养殖基地项目与年屠宰 3000 万羽优质鸡加工厂项目(一期)。

2016-2019 年,公司冷鲜收入稳定增长,由 5.82 亿元增至 11.80 亿元,CAGR 为 26.57%,营收占比由 53.09% 提升至 62.82%。2020 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活禽市场经营几乎全部关闭,消费者全面转向商超购物, 商超冰鲜禽肉产品供不应求,公司冰鲜产品销售价格同比大幅上涨,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5.31 亿元,同比增长 42.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08 亿元,同比增长 230.73%。

(三)重点企业:圣农发展、禾丰牧业、湘佳股份等(略)

三、动保:后周期拐点确立,非瘟疫苗、宠物疫苗提供长期驱动

(一)

用疫苗:成长快,前景广,行业集中度具备提升空间

2010-2017 年,我国兽药行业销售额从 304.38 增至 473.11 亿元,年复合增长 6.50%,2018-2019 年受非瘟冲 击,由于生猪市场的需求降低,行业的规模有一定程度下滑,销售额分别为 458.97、440.95 亿元,其中生物制 品总体稳定,受影响较小,化学制剂下降明显。2010-2017 年生物制品(疫苗占比 90%以上)销售额从 62.13 增 至 133.64 亿元,年复合增长 11.56%,2018-2019 年分别为 132.92、128.48 亿元。占兽药市场份额由 20.39%提升 至 29.14%。生物制品快速成长主要由于我国防疫意识逐步提升、防疫体系逐步健全,食品卫生安全对兽药残留 量的要求提高,规模化、高密度养殖使得疫病风险客观加大。

从行业竞争格局看,龙头企业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

2019 年,我国前 7 名企业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为 50.72 亿元,占生物制品总销售额的 54.66%。其余 84 家市场份额占比为 45.34%。中牧股份与生物股份市场份额分别 为 15.18%、8.38%。随着国家监管的加强和管理的规范化,品牌市场知名度的逐步提高,优质企业将通过新技 术和创新的服务模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二)政策催化、疫苗新品推出、养殖规模化提升,驱动疫苗市场持续扩容

政府强制免疫政策,催化动物疫苗市场快速扩容

。我国分别在 2001 年、2004 年、2007 年将口蹄疫、高致 病性禽流感、猪瘟及猪蓝耳病纳入强制免疫范围,政采苗的增长催化了动物疫苗行业的发展。2000 年,我国兽 用生物制品销售额约 10 亿元,随强免政策实施,2010 年销售额达到 62 亿元,10 年增长 6 倍,年复合增长率约 为 20%。至 2017 年,行业销售额达到 133.64 亿元。

新疫情爆发、新疫苗导入,推动行业市场规模增长。

2010 年初勃林格的圆环疫苗进入中国市场,下半年国 产疫苗亦从无到有。同年我国出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毒株,致病性明显增强,疫病开始在国内猪群中迅速 蔓延,2012 年猪流行性腹泻相关疫苗集中上市。2011 年毒株变异使我国北方多地相继爆发伪狂犬疫情,2012 年伪狂犬疫苗相继上市。高致病禽流感疫苗方面,2017 年秋我国启用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 2019 年变更为三价疫苗。口蹄疫疫苗方面,2018 年猪 O、A 二价苗获批生产。

畜禽养殖行业规模化逐步提高,驱动动物疫苗市场长期增长

。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环保标准和食 品安全要求提高、散户因周期性和疫病等风险导致收益波动加大等原因,畜禽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004-2017 年,国内肉鸡年出栏量 2000 羽以下的养殖户由约 3000 万户减少减少 37%至 1870 万户,年出栏 10 万羽养殖户 数由 1715 户增长 453%上升至 9482 户;2008-2017 年,肉猪年出栏 100 头以下的养殖户由 7158 万减少 48%至 3693 万户,年出栏 5000 头以上的由 0.67 万户增长 70%至 1.14 万户。本次非洲猪瘟之后生猪养殖集中度有望得 到较大提升,由于大型企业疫苗费用远远高于散养户,集中度提升将为疫苗市场带来持续扩容动力。

(三)猪、禽疫苗为主,口蹄疫、禽流感市场规模大

从受药动物来看,

猪用

、禽用生物制品为主流。

由于在我国的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鸡肉占据主要地位且 猪、禽类动物的养殖密度较高,兽用生物制品销售中猪用生物制品与禽用生物制品的比重最大。2017 年,猪用 生物制品的销售额为 52.64 亿元,占比 39.40%;禽用生物制品的销售额为 44.68 亿元,占比 33.43%,牛羊用生 物制品销售额为 32.90 亿元,占比 24.62%。

从疫病类型来看,口蹄疫、高致病禽流感疫苗为我国主要兽用生物制品。

根据《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 规划(2012—2020 年)》,我国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中的一类疫病有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 蓝耳、猪瘟、新城疫,因此国内生物制品产品主要针对上述病种,其中又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用量 最大。

1、口蹄疫疫苗:动物疫病之首,市场容量最大

2、高致病禽流感疫苗:禽苗中最大单品

(四)上游存栏逐步恢复,非瘟疫苗临床试验进展顺利,龙头具备布局价值

生猪产能逐步恢复,一季度动保企业业绩改善。

据农业农村部介绍,5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 3.6%,连 续 8 个月环比增长,累计增长 23.3%;生猪存栏环比增长 3.9%,连续 4 个月环比增长,较 2019 年末增加 3800 万头。动保板块盈利明显改善,2020Q1 营收为 48.31 亿元,同比增长 29.76%;归母净利润为 8.44 亿元,同比 增长 75.16%。

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养殖产业损害严重,疫情发生后,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统一部署,中国农科院第一时 间组建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项目组,以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兽 医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饲料所等为成员单位,集聚精干力量组建攻关团队。

2020 年 3 月 19 日农业农村部表示,关于非洲猪瘟疫苗,目前有不同的机构取得一些积极的进展,同时也 已经有单位向农业农村部提出开展临床试验的申请。农业农村部已收到申请,正在组织专家指导申请单位完善 临床试验方案,争取尽快开展临床试验工作。3 月 23 日,哈兽研研制的非瘟疫苗通过农业农村部兽医评审中心 组织的专家评审,获批准在指定区域开展临床试验。哈兽研将严格按照批文有关规定和 GCP 程序,于近期启动 临床试验。

6 月 10 日,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仔猪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 利。按照临床试验方案,攻关团队于 4 月上旬、5 月上旬和 6 月上旬分别在黑龙江、河南和新疆三个基地启动 疫苗临床试验,试验猪供给 3000 头。截至目前,安全性方面,免疫仔猪群生长状态良好,无明显临床不良反应; 对注射疫苗的猪进行剖检,无明显病理变化;无疫苗毒排放;无水平传播;免疫后至今,整体死亡淘汰比率低 于 1%,免疫和对照组猪无明显差异。临床有效性试验正在进行中。

非瘟疫苗推出仍需时日,龙头企业具备布局价值。

疫苗研发、生产流程需要经过前期基础研究、实验室研 究、中试研究、临床审批、临床实验、新兽药注册证书申请、产品批准文号申请、生产、批签发、上市销售阶 段,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还需要开展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性试验研究。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公布,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仔猪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我们认为,行业头部企业生产工艺领先,有望承接生产,带来业绩新驱动。

(五)重点企业:生物股份、普莱柯等(略)

四、饲料:猪料逐步改善,禽料增势稳定,水产料格局向好,关注替 抗市场空间

(一)我国饲料行业增长放缓、整合加速

饲料是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供动物食用的产品。在行业层面,饲料行业连接着上游大宗饲料原料和下游 养殖业,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在上游,大宗饲料原料主要分为蛋白质饲料原料、能量饲料原料、矿物 质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等。下游养殖业主要是猪、鸡、牛等畜禽养殖和鱼、虾等水产养殖。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以自产自销为主

。从全球来看,从 2012 年起,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大饲料生产国。根据美国奥特奇生物公司的统计,2018 年中国、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墨西哥、西班牙、 土耳其的饲料产量位列世界前 8 名,合计占 2017 年世界饲料总产量的 55%。在过去 7 年间,我国饲料持续呈现 净出口格局,但进出口量较小,每年动物饲料净出口量仅占国内总产量的 0.5%左右。

我国饲料市场规模增长存波动,但整体速度放缓,19 年受疫情影响产量结构变化。

我国的饲料工业起步于 上世纪 80 年代。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2018 年全国饲料总产量达到 2.28 亿吨,同比增长 2.80%,2019 年总产量为 2.29 亿吨,同比增长 0.43%。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产量结构发生较大改变,猪饲料占比从上年的 43.9%下降到 33.5%,禽饲料占比从上年的 41.4%上升到 50.6%。

我国饲料行业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集中度逐步提高。

全国饲料及添加剂企业总数不断下降,2017 年为 11426 家,相比 2011 年下降 26%,而大中型饲料企业的生产贡献则越来越高,2019 年全国年产 10 万吨以上的 饲料企业(单厂)达到 621 家,比 2011 年增长 72.5%,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比例达到 46.6%,比 2011 年增长 12.6pct。年产百万吨以上规模饲料企业集团 31 家,在全国饲料总产量中的占比为 50.5%,其中有 3 家企业集团 年产量超过 1000 万吨。未来,大型企业凭借规模、资本、技术等多维优势,通过兼并、新增产能及产业链延伸 发挥协同效应,综合产品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将持续增加。

(二)配合料随养殖业规模化提升,需求稳健增长

配合料随养殖业规模化提升,需求稳健增长。

按照加工工艺分类,饲料可分为预混料、浓缩料和配合料, 其中预混料是饲料的核心部分,也是初级加工品,浓缩料和配合料由预混料添加其他饲料原料得到,是饲料加 工的高级形式。配合料由于营养物质最为全面,可直接用于喂养,是大型养殖企业的首选饲料,其占比在过去 10 年间不断上升,2019 年占饲料总产量的 91.82%。随着下游养殖业的规模化,配合料在饲料中的占比将进一 步提升。

(三)猪料环比改善,禽料维持增长,水产料格局向好

下游消费结构以猪、禽料、水产料为主。按照喂养的动物分类,饲料可分为猪饲料、禽饲料、反刍科饲料、 水产科饲料、特种动物饲料。我国作为猪和禽类养殖大国,猪料和禽料是最主要的饲料品种,2018 年分别占饲 料总产量的 44.70%、41.60%,第三大类水产饲料占比为 9.70%。2019 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禽料产量超过猪料, 占比达到 50.61%,猪料占比下滑至 33.49%。

1、生猪存栏连续恢复,猪料销量整体向好

2018 年 8 月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疫情致死、扑杀、补栏信心低迷等因素叠加影响下,我国生猪存 栏量下滑逐月加快,截至 2019 年 10 月末,我国生猪存栏 19075 万头,同比下降 41.37%。自 10 月份起,我国 生猪存栏逐步回升,据农业农村部介绍,我国能繁母猪实现了连续 8 个月环比增长,生猪存栏较 2019 年末增加 3800 万头。

生猪产能恢复带动饲料向好,1-5 月份全国猪饲料整体保持较好的恢复势头。

据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从 环比看,自去年 9 月份开始,猪饲料环比止降转增,截至 12 月份连续 4 个月增长。2020 年以来,除 1 月受春 节因素环比下降外,2-4 月连续 3 个月增长,5 月份,受新冠疫情影响,餐饮、旅游、居民消费水平下降,猪肉 消费不振,及进口猪肉、中央储备猪肉投放,5 月上旬猪肉价格下跌,压栏大猪出栏增加,猪饲料需求减少,5 月猪饲料环比下降 5.3%。从同比看,5 月猪饲料同比降幅持收窄,自 2019 年 10 月份的 41.3%收窄到 14.5%。

短期来看,我国生猪存栏较以往正常水平尚有缺口,高猪价和政策支持下,生猪存栏量预计继续恢复,猪 料销量有望继续改善。

2、禽料维持增长,增速有所放缓

我国禽类的养殖已高度工业化。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显示,2017 年我国禽类工业 饲料的普及率已超过 90%。2019 年非洲猪瘟疫情爆发,鸡肉替代消费刺激养殖量提升,禽料销售向好,2019 年销量同比增长 22%。

1-5 月全国禽料维持增长,增速有所放缓。

蛋禽方面,随着各地企业复工、学校开学,但是禽蛋消费恢复远 不及预期,加之气温升高储存难度加大,蛋价不断走低,养殖陷入持续亏损,淘汰情绪增强,补栏积极性显著 降低。5 月份,全国批发市场鸡蛋均价 6.69 元/公斤,环比下降 5.1%,同比下降 24.7%。5 月蛋禽饲料环比下降 6.7%,同比增长 10.9%,同比增速回落,1-5 月蛋禽饲料同比增长 19.4%。肉禽方面,随着肉禽养殖节奏恢复正 常,肉禽存栏量、供应量快速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高位水平。但因禽肉消费需求不振和猪肉价格高位下降,肉 鸡产品价格回调,养殖效益出现亏损,补栏积极性下降,饲料需求增幅收窄。5 月份,肉禽饲料产量同比增长 14.6%、环比增长 0.8%,5 月增速放缓,但仍保持 2019 年下半年以来的较高水平。2020 年 1-5 月肉禽饲料累计 同比增长 22.5%。

短期来看,2020 年我国猪肉供给缺口仍存,鸡肉替代消费效应持续,下半年禽类存栏量将高位运行,预期 禽料需求持续强劲。

3、水产品价格上行,中高档水产品占比提升驱动水产饲料需求向好

与猪料和禽料相比,目前我国水产料的规模较小,但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和消费升级加快,水产养殖 规模将逐步扩大,带动水产饲料需求增长。其中,普通水产品养殖规模与市场价格密切相关,波动较大。2017 年 5 月起,鲤鱼、鲢鱼、草鱼、鲫鱼四大家鱼价格一路走低,养殖户养殖热情转冷,普通水产饲料需求下降, 使得 2018 增速放缓至 6.30%,2019 年销量同比减少-0.37%。

1-5 月全国水产料销量维持增长。

因新冠疫情影响,水产品正常出塘、运输、消费节奏被打乱,2020 年新 一季生产周期后延,加之江浙等地鱼病爆发影响,5 月份水产饲料需求不及预期,较上年有所下降。5 月水产饲 料同比下降 1.2%。但因 2-3 月的压塘,1-5 月水产饲料同比增长 15.2%。5 月随着天气逐渐升温,水产养殖季节性 快速复苏,水产饲料环比增长 9.8%。

从后期来看,随着餐饮业的恢复,包括单位、学校等陆续复工,消费量预计会逐步上升,对养殖量、饲料 的投喂等都会有正面的影响。从价格来看,自二季度以来,四大家鱼价格均出现了明显走高,其中鲫鱼价格达 到近 20 元/kg,对饲料需求影响利好。此外,中高档水产品(鲈鱼、生鱼、鳜鱼、小龙虾等)需求由于居民消 费升级而价格稳定,养殖利润可观,对应饲料需求也稳定增长。

(四)关注替抗市场空间

全面禁抗进入倒计时,自配料九条底线规定 8 月 1 日开始施行

2019 年 7 月 10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称自 2020 年 7 月 1 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 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目前全面禁抗已进入倒计时。

2020 年 6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养殖“自配料”有关九条规定。规定要求养殖者不得对外提供其生产 的自配料;不得以代加工、租赁设施设备等方式对外提供配制服务。此外,除当地有传统使用习惯的天然植物 原料及农副产品外,养殖者不得使用《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的物质自行配制饲料;除农 业农村部允许在商品饲料和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球虫和中药类药物外,自配料中不得添加兽药;反刍动物自配 料不得添加乳和乳制品以外的动物源性成分。规定自 8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

五、种植&育种:农产品具备价格弹性,转基因育种持续推进

(一)种业市场化运行二十年,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我国种子行业经历了计划性、双轨制、市场化、快速发展四个阶段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 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2000 年《种子法》颁布,对品种选育、审定、生产、经营、品种保护等进行 了详细规定,开启了我国种业的市场化发展阶段。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及 2011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 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出台,我国种业迎来高速发展期,种子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由 1999 年的 330 亿元增至 2017 年的 1222 亿元。

(二)三大主粮种子市场规模占比过半,玉米种子市场规模最大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中,2017 年粮食作物占种植面积的比例高达 70.94%,其中又以玉米、稻谷、小麦三大 主粮为主,种植面积分别占 25.49%、18.49%、14.73%。相应地,根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数据,2017 年玉 米、稻谷、小麦种子以终端零售价计算的市场规模也最高,分别为 273.91、196.16、159.65 亿元,合计占种业市场规模的 51.53%。

(三)我国种业集中度仍偏低,行业整合空间大

我国种业整合加快,但集中度仍偏低。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国内种子企业要加快企业的并购和产 业整合、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要加强联合、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行业整合逐步加快。但截至 2018 年末我国种企仍有 5808 家,市场集中度仍有待提升。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18 年我国商品种子销售 前十企业销售额为 103.95 亿元,CR10 仅 16.83%。

三大主粮种子企业均超千家,玉米、小麦种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分品种看,截至 2018 年末,经营三大主 粮种子的企业均在千家以上,玉米种子企业 1465 家,水稻种子企业 1036 家,小麦种子企业 1553 家。玉米、杂 交水稻、常规水稻、小麦商品种子销售额 CR10 分别为 25.60%、45.46%、48.87%、19.43%。而根据 Farm Journal 数据,美国玉米种子市场中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达 83.9%,其中杜邦先锋、孟山都份额分别高达 34.7%、33.3%。

我国种企规模仍小,行业整合空间仍大。

2017 年种子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共 148 家,超过 5 亿元的共 12 家,前五大企业分别为隆平高科(销售额 26.5 亿元)、肯丰种业(13.73 亿元)、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荃银高 科(8.99 亿元)、登海种业(7.97 亿元)。销售额最高的隆平高科市占率仅 3.67%。从全球来看,我国虽有中国 化工集团在海外收购的 Syngenta(先正达)和隆平高科进入全球种业前十强,但和国际巨头相比,我国国内企 业的销售规模仍小,行业整合空间仍大。

(四)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迅猛增长,降本增效客观效果显著

转基因育种技术对种植业降本增效客观效果显著。

1994 年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批准了第 1 例转基因作物——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进入市场。

农作物既有与理论产量本身直接相关的基因,也有通过影响产量形成的其他因素(如病虫、草害、盐碱、 干旱等)的基因。目前转入并得到普遍应用的是抗虫和抗除草剂基因,不是以增产为目的,但由于减少了农药 使用,增加了种植密度,通过节本增效减少损失客观上增加了作物产量。此外,转基因作物在减少农药施用、 改善环境、减少劳动力投入上亦有巨大经济效益。

转基因农作物 1996 年起大规模商业化,全球种植面积快速增长。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发布 的《2018 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1996 年起转基因作物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种植, 至 2018 年有 26 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超 1.9 亿公顷。分国家看,美国、巴西、阿根廷、加 拿大和印度的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91%。分品种看,四种主要转基因作物大豆、 玉米、棉花、油菜分别为 9590、5890、2490、1010 万公顷,转基因市场份额分别为 78%、76%、30%、29%。

(五)国内拟颁发国产玉米、大豆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我国积极稳慎地推进转基因科研成果产业化,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路径逐步发展。

2008 年以 来,7 个中央一号文件均对转基因工作提出要求,形成了系统部署,强调要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 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要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做好科学普及,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 推进产业化。

截至 2019 年末,我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类安全证书。一是批准了自主研发的抗虫棉、抗病毒番木瓜、抗虫水 稻、高植酸酶玉米、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甜椒、延熟抗病番茄 7 种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目前商业化种植的只有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二是批准了国外公司研发的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 5 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 书,进口的转基因作物仅批准用作加工原料。

我国转基因棉花应用已非常广泛,截至 2019 年末,共育成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 176 个,累计推广 4.7 亿亩, 减少农药使用 70%以上,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 99%以上。在主粮领域,我国农业部曾于 2009 年 8 月 17 日 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 1 号”及 “Bt 汕优 63”的生产应用安 全证书,2014 年在安全证书到期失效后进行了续批,但均未进入品种审定阶段。主要是由于国内舆论对转基因 农作物的认识不够清晰,公众接受度较低。

此次国产转基因玉米、大豆新品种进入公示期。

2019 年 12 月 30 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关于慈 KJH83 等 192 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目录中包含 189 个抗虫棉、2 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1 个耐除草剂大豆, 公示期为 15 个工作日。植物品种命名公示是根据《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为规范农业植物品种命名,加强 品种名称管理,保护育种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的流程机制。如公示期内无异议则可获 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转基因品种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后,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和 经营许可证后可以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我们认为此次玉米和大豆实现商业化生产的概率较大:(1)全球 70 个 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消费转基因食品的 20 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经过科学评估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多个 国际及国家相关权威机构都声明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同样安全。多年的科普宣传,公众对转基因的接受度提 高;(2)我国东北地区存在私繁转基因玉米种子非法种植且面积较大,农业部多年发文严厉打击农业转基因生 物非法试验、制种、销售、种植等行为,但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仍明显;(3)2019 年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我国, 根据其发展规律,预计 2020 年将进入爆发期,对农作物造成较大面积的危害。虫害风险预计将提高抗虫的转基 因品种商业化的概率。

(六)主粮供需格局宽松,看好非主粮农产品价格弹性

1、主粮供需格局宽松,产量充足

据统计局,2020 年第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5%。目前国内主要农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 春耕春播进展顺利。冬小麦整体长势好于2019年和常年。3月底,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播种面积比重达到 87.2%, 较上年同期增加 3.5 个百分点。

2020 年早籼稻、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上调,预计今年农产品价格无论是主粮还是非主粮,大方向都是上涨, 但是空间有区别,三大主粮(水稻,小麦和玉米),供需格局整体宽松,产量充足,我们认为后期空间有限,弹 性较小,而且从库销比这个指标来看,目前非常安全,接近 40%。

2、看好非主粮农产品价格弹性,豆粕与糖

和主粮相比,我们更看好非主粮产品价格弹性,首先是豆粕,最新一期北美大豆的种植面积已经较 2 月的 数据减少,大豆的价格为豆粕提供成本端价格支撑,随着生猪存栏恢复,饲料需求旺盛提振豆粕需求;其次是 糖,国内甘蔗处于减产周期拐点,短期注意石油价格下跌压制巴西甘蔗酒精生产。

(七)重点企业:大北农、苏垦农发等(略)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中信建投)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立即登录请点击:

「链接」

光学测量仪器网站

flexpoint

ogp官网

影像仪测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