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农地不值钱,种地不赚钱。
是的,目前来看是这样的。
但是,向来如此吗?会一直如此吗?
当然不是!
自古以来,最贵的财富是什么?土地!
土地是财富之母。历史上,人们对土地的占有,导致了开疆拓土的战争,导致了土地兼并亡了朝廷,我们把有土地的人叫“地主”。
科技大佬、前首富
比尔·盖茨,
他已经在美国十几个州购买近26.9万英亩、相当于163万亩的土地,几乎占全美农地的1%,已经是美国最大的农田私人所有者。在全球高通胀、股市波动的背景下,欧美国家买农田的“地主”也越来越多。
比尔·盖茨,美国头号“地主”
既然土地这么值钱,那么问题来了,我国农村土地为什么不值钱?
说不值钱也不准确,但是却是有不少地,种粮食赚不了几个钱,有人直接撂荒,有人随便撒点种子,有人低价承包给别人,总之,不少农地从“香饽饽”变成了“鸡肋”。
这是为啥?
土地国有,所有权归国家,农民只有承包权和经营权。
还有,种庄稼成本高、收益低,一家几亩地那种小农经营,很难赚钱。
也就是说,一个让人意外的事实:当年促进生产力的“包干到户”,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模式了。
农村的地有没有可能值钱?
肯定会值钱,时间或长或短,肯定会迎来风口。
有人说,要赚钱,种植特色作物,果树、葡萄、蓝莓....打住!现在国家大力发展粮食,不鼓励搞这些。大部分农地必须用来种粮食。
只有看过新闻的人,都知道国家对粮食的重视,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既然只能种粮食。要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要么加大补贴力度,要么提高粮食价格。这三个,都是很可行的思路。这些就是“风口”形成的基础和动力。
现在很多地方,农村都是老弱病残,田里种地的,50岁的老人算年轻,那再过20年之后呢?会是怎么一番景象?
首先,农村老人都纷纷老去,大部分子女留在城市里,大部分人没有法传承家里的地。种地主力少了。
与此同时,村集体成立的合作社,将不断接受土地,“村支部领办合作社”也是这几年一直提的。“合作社”会以入股、代种、提供粮食、帮助养老等方式,把村里的土地集中在一起。
然后呢,规模化经营。就是把土地平整成成方连片的大规模农田,不仅可以增加面积(一方面道路、沟壑平整成土地,另一方面之前的数据也不准),还能吸引各类政府项目落入,然后可以放心大胆的用机械化、无人机、大数据、物联网等等技术,粮食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也就有的赚。
与此同时,很可能伴随着补贴增加,也很可能伴随粮食涨价。粮食这一战略物资,价值进一步提升。
还有一个大的趋势,就是央企带头,国有资金入场。这不,村里把地集中起来了吗,国资直接和合作社对接,以更高的价格那地,种粮食。这一趋势不是不可能,国家需要什么,国资就干什么,这很正常。
如此一来,村集体又有钱了,到时候村里人也少了,农村可能就是另一番面貌了。
这一模式:国资、村集体双赢,农民通过自己的地获得租金,还能到农场打工。
所以,农民的土地什么时候流转,确实是个技术活。
还有一个怪物,也在一直盯着农村土地,它就是“资本”。其实,对农地的投资,一直在进行。一批“新地主”正在产生。
当农民还在觉得农地是“鸡肋”的时候,资本早就盯上了,它早就洞察了一切。不信,你看看?
我这里说的资本,不是那些农业创业者、新农人,他们当中很多人投入全部身家,令人心生敬意。相反,我为他们建设新农村的勇气感到由衷敬佩,为他们的奉献感到心生敬意。
我这里的资本,指的是资本运作的方式,屯地的人。
多少村里有山有水的地方,被老板建会所、自家农场?
多少好风景,被老板以建景区名义收藏了,但景区根本不赚钱,老板“赔惨了”。
多少土地,被以生态园名义集中流转,但是你却发现,里面搞得半死不活。
现在,还有资本陆陆续续的以极低的价格,长期大面积流转土地。
其实,他们并不在乎赚多少钱,只要不赔钱或者少赔钱,就可以。当然,他们也不是冤大头。
他们在等待“风口”,这个风口,就是粮食值钱、国资入场的风口。大概率,到时候农地的价格会更贵。
这个趋势,其实一直在,而且在加速,越来越多的大小资本,盯着农地是个事。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说“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
这个,可以细品一下。
就怕,当你以为是垃圾股的时候,又突然翻红。
十几或几十年后,释放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收益?
作为普通农民应该怎么办?
首先,把农地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有些朋友,觉得种地没意思、农地是鸡肋,放弃农地承包权,这是不明智的,没有长远眼光的的。
国家政策很明确,在2027年前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农地再延长30年,也就是到2057年,都有农地承包权。尽可放心大胆的承包着。
其次,选择合适的实际流转。确实不能种地,需要流转了。一定要想明白、看准确。是流转给村集体还是资本?是流转给村民还是给种地大户?是约定给粮食还是给现金?这些都要想清楚。
个人感觉,村集体合作社是比较适合的,具备集中调整的可能性。约定以粮食或者入股都可以。如果给老板,虽然暂时价格高,但是如果是长期死价格,最终损失的还是农户。承包时间不能太长。
具体细节,不作讨论。
再说说农村宅基地,道理都一样。现在看着破屋烂舍,今后可能就是财富的来源。国家有明白人,想出了很多法子,农村改革、产权改革、农地入市等等,但是因为涉及百姓利益,目前推动很慢。现在推动慢不代表以后不会。
还是那句话,当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客观条件具备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
上所以,农民的地是命根子,农村的娃,不要轻易把户口迁出去,不要轻易放弃农地,不要轻易随便流转。
农地农房这些资产,只是沉睡,没有死掉,早晚有醒来的那一天。
把眼光放长远,攥紧这几亩地,等着以后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