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日本农业已实现现代化,
农户收入水平超过城市家庭,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相差无几。
“日本农民收入惊人”!从日本杂志《PRESIDENT》在2013年公布的“日本各职业年均收入”排名中可以看到的是,
日本农民年均收入竟高达到756万日元(约合49万人民币),甚至还超过了公务员等诸多职业。
从收入这一点来看,物质生活完全可以匹敌城市,说日本农民是“生活在农村的市民”并不过分。然而,这并不仅仅体现在收入上。日本农民得生活显然比中国农民舒服太多。为此,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特此为大家揭开日本农业的秘密,中国的农民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日本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但可以借鉴,走出不同的道路。
一、日本农业
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日本已有一些农户开始探讨有机农业的运行模式。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各地苹果生产开始逐步走上有机生态农业时期。这也是敬畏土地、敬畏自然的写照。
日本果园土壤管理先后经历了传统农业时期、化学农业时期和有机生态农业时期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有一些日本农户开始探讨有机农业的运行模式。
日本有机生态农业时期最显著特征是,首先,以追求超高品质为目标,合理负载,限制高产,减少土壤产出。其次,大力发展堆肥,广开肥源,一些果农发展起了畜牧业,保证果园有足量的有机肥。
日本农户的生产规模都较大,
一般农户全家只有2~3个劳动力,拥有土地50~70亩,个别农户达到200多亩,一个农户就是一个小型农业企业。
日本农业因为农协周到的服务而得以迅速发展,日本农协也因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迅速壮大。
日本农协已发展成为集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于一体的民间团体,不仅负责组织农业生产,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出售农产品等经济活动,而且还负责将政府的各种补助金分发给农户或有关团体,同时代表农民向政府行政部门反映意见,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当然,也由于其垄断地位,受到不少农民得诟病。
二、日本农业经典案例:mokumoku
Mokumoku农场位于日本三重县伊贺市青山镇郊区,这个区域人口数量只有10万人,却做到了每年50万观光客流量,5万会员数,农场从当年的投资额是220万元人民币(3800万日元),到现在眼下年收入已有4.5亿元人民币(70亿日元),成为日本最富裕乡村之一,是农场界的奇迹。
Mokumoku农场以亲子教育为出发点,以家庭为主要需求群体,由农户养猪的经营联合体发展而成,以“自然、农业、猪”为主题的工作室农庄,在日本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农业、网络购物于一体的六次产业化最成功的主题农场。
1
精准定位,清晰分区
Mokumoku农场由农户养猪的经营联合体形成的,以亲子教育为出发点,以家庭为主要需求群体,农场中所有的第三产业项目都是围绕目标客群和主题进行研发设计的,可以说是一座标准的儿童型友好农场。
农场规划分区明确,主要分为四大区域,分别提供科普教育、餐饮美食、休闲体验、度假住宿等服务,每个分区都对游客需求进行深入挖掘,将田园文化、当地文化尽情展示。
2
三产融合,环环相扣
Mokumoku农场以第一产业(伊贺猪养殖、农作物种植)为核心,围绕第一产业进行二产加工(各种猪肉制品和各色餐饮美食、精酿啤酒、各种手工艺品等),形成三产(观光旅游、活动体验)项目,并且每条产业链间既独立完整,又相互融合,环环相关。
3
规划合理,场景销售
Mokumoku农业各个环节与旅游产品无缝融合,形成密切关联的农旅产业链。农场入口处是免费的购物区,包括蔬菜交易市场、牛奶工坊、美食广场等,而对农场感兴趣的流量能够进一步被筛选下来,进入付费区,付费区的客路线规划清晰,充分保证了游客在体验游览的过程中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
Mokumoku抓住了游客的心理,将加工产品的店铺包装成各类主题馆,从风格、装饰物方面都营造成小朋友喜欢的风格,在售卖区旁摆放相关形象的衍生品,如明信片等,进行场景体验式销售,供游客边看边玩边买,提高销售收入。
4
注重细节,体验为王
Mokumoku农场的场景到细节,产品到体验以及餐饮美食,风格统一,比如场所的标识都使用卡通图案来做指引,各种人格化的猪形象被应用于各种场景的包装与指示,创造出连儿童能够理解的视觉环境。
Mokumoku农场在休闲体验贯穿整个农场的项目,几乎每一个项目里都有休闲体验和教育科普,另外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包括啤酒工厂、学习牧场、手工体验教室、猪主题馆、香肠主题馆、叉烧主题馆等。
5
创收:形成生产消费自循环
农业产业项目的打造首要就是产业整合,立足农业,将农业的产业环节与旅游产品无缝对接,巧妙地将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结合起来,进行点状式多元业态的布局,有利于将目的性消费同随机性消费结合,创造更大盈利空间。
Mokumoku农场除了现场的观光和销售收入之外,它在东京等其他城市也建立了直营商店和餐厅,这些口碑良好的商店与餐厅还反向为基地农场导入流量,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组建更专业的营销队伍和缩短对接生产基地和客源市场的距离,形成生产消费自循环,是农业项目效益化的体现。
6
消费升级:体验和细节带来长效化运营
体验消费、场景消费是消费升级的趋势之一。全链整合农业产业项目的打造,不是传统农家乐和采摘园的简单模式,而是要深挖农业生产及加工过程中每个关键节点,将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结合,打造可观摩、可参与、可体验的特色项目,提升高度重视顾客的参与性与体悟性,创造额外价值的同时提升了项目的口碑和高度。
运营细节决定了项目的口碑和重游率,要围绕形象定位强化项目的主题性,同时要不断关注客户的需求,通过产品的包装、活动安排与说明、农户的介绍等细致入微的运营细节提升软服务质量,高质量服务才能带来长效化运营。
7
提升价值:完整可循环的商业模式
“1+2+3”等于6,“1×2×3”也等于6,第六次产业化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旅产业链、一个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商业模式。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多样、初级产品保存短等特点往往容易亏损。日本Mokumoku农场将观光体验、购物娱乐、休闲度假融入农业产业链,为我国农业产业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三、日本精致农业代表项目
1
甲府市胜沼町——葡萄乡
葡萄酒产量约占日本的三分之一,“甲府葡萄酒”美誉全日本。主要产地为甲府盆地东部的笛吹川地区、特别是以胜沼町为中心,这里是日本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葡萄产区。许多葡萄园成为种植、观光两用园。这里的葡萄园几乎都是藤架式栽培,葡萄藤像是粗壮的树,每棵距十公尺之远,种植的大多是一种名为甲州的粉红色葡萄。
2
一宫町——桃乡
日本桃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农户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桃园多分布在山地的缓坡地带。大部分农户参加农民协会农户生产的桃果采摘后经初步筛选送到农协的选果场。
3
片山——苹果园
号称日本唯一通过欧洲零售业公会对农产品进行严格认证的果园。一棵苹果树只留40~50个果子,果农每天要“转球”,让阳光均匀照射苹果;收获后,按5个标准分等;一摘下来立刻保存在0度的冷库,运输过程温度控制在2度。
4
青森县田馆舍村——艺术稻田
一个 2000多年水稻种植历史的古村,1993年为振兴农业,利用不同颜色、品种的水稻在15000平方米的田地上种出惊人的艺术作品;年游客量超过30万人次,带动了稻田艺术在日本各县的蔓延。
每年4月艺术家设计图案,在不同区域做上记号,村民协作运用不同品种的稻子播种,5月开始稻田不断生长,图案逐渐显现,每年7月是最佳观赏季。
5
鸟取——花回廊
地处鸟取县西伯郡南部町,是日本最大的花卉主题公园。建于大山山脚下,占地面积750亩。
6
仓吉市——梨纪念馆
是日本人的骄傲,这是日本唯一以梨为主题的展览馆。馆方以一株74岁的老梨树为标本,开展梨的故事,现场陈列世界300个梨品种,日本占了70种。另设计有3D动画,让游客看20世纪梨的发展过程。游客还可以到附近的梨园采梨,产季到11月初。
7
栃木县——草莓种植园
和日本所有行业一样,栃木县草莓种植也有自己的协会,所有种植户都必须加入,并定期缴纳会费,产品才能上市销售,否则没人敢买。农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监管种植户是否按生态种植标准生产。农户只管把草莓种好了,销售不用烦,由农协负责。上野忠男一直以来严格按农协规定实行生态种植,加上其种植用心、管理科学、品种优良,种出来的草莓口感好、卖相好,市场售价每斤约合人民币100元。
8
爱知县——奶牛乐园
位于爱知县田原市石神町,伊藤先生的奶牛场。日本有25000家奶牛场,惟有伊藤先生奶牛场里的200头奶牛,每天都陶醉在巴赫音乐中,他给自己的奶牛场取名为“奶牛乐园”。伊藤先生认为奶牛也能“欣赏”音乐,舒缓的音乐能够促进奶牛的内分泌,增加食欲和食量,从而提高了产奶量。
四、成功启示录
中国农业经营者的产品商业化或者产业化上存在很多盲区,或许“等靠”思维的惯性,而缺乏主动性或者突破性。
1
产品品质:精益化 死磕单品
日本农民从事生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追求质量。以稻米为例,一般每亩产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产大米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口感上都属上乘。所以日本农产品不但销路畅,而且价格优。
同时,日本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十分明确。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产业特色,一个农户有一个农户的主导产品,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了日本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
一般来说,日本的农民都是专业户,种草莓的都种草莓,种番茄的都种番茄,种鲜花的都种鲜花。一般农户全年只生产1~2个品种,最多不超过3个品种,而且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为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极高。
死磕单品的态度赢得消费者或市场的青睐。
2
生态闭环:寻找溢价空间
日本人很会做生意,同时他们对一件事的考虑也是很完善的。这也许是他们从小就灌输的一个思维方式吧,在农业问题上给他们很早就采用了“闭环式”的发展模式。
任何一个模式的商业或者什么服务,只要能实现闭环式的发展就能拉大利益空间。
他们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形成一个农业特有的闭环式产业链接,从而增加利益和发展的原动力。
3
产业溢价
“六次产业”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当时的日本面临着农业后继乏人、农村衰落的问题。
为了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开始推动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借此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比如:马路村,村长和农协会长一起带领全村“伐木工”转型向“6次产业创业者”。种有机柚子,再组织村民把柚子进行深加工,制造柚子果酱,柚子饮料,柚子汤料等。
同时修温泉民宿、农林产物直卖所,吸引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消费者来马路村游玩。截止2016年底,全球有一万多人成为马路村特别居民。一年接待300多个团体来体验与游学,卖出1000多万件商品,年销售高达2亿元。
4
大而专
不为自给自足,而是专业化分工、工厂式生产。除了自己生产的几个品种外,其余生活所需的食品和农产品全都从市场上购买。这样既扩大了种养规模,获得了规模效益,又促进了农户与农户、农协与农协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繁荣了市场。
日本农户的生产规模都较大,一般农户全家只有2~3个劳动力,拥有土地50~70亩,个别农户达到200多亩,一个农户就是一个小型农业企业。在日本,农民种地比较轻松,原因是日本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每个农户都拥有所需的农机具,如收割机、喷药施肥机,以及土地起垅机、产品清洗包装机等。而且档次都比较高,使用起来很方便。同时,日本农家一般还设有一个专门用于清洗、整理、加工农产品的车间。
5
高度重视资源保护
日本对资源保护高度重视,且卓有成效,在耕地保护方面更是这样。在日本,耕地保护不仅体现在“量”的维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的保护上。在日本农村,人们可以看到,所有刚翻耕过的耕作层均呈深褐色,土壤团粒结构良好,土质细而均匀,像海绵一样。
日本农民除了使用有机肥,也使用化肥,不过,使用的是专用复合肥。作物品种不同,复合肥的配方也不同。日本土质优良的另一个原因,要归功于土地的配套设施,无论种花、种菜,绝大多数农田在田垄下都埋有水管,土地干旱时打开水龙头就可灌溉;而叶面灌溉和施药则通过大棚顶端的管道喷雾。先进的生产设施对土壤的保护和土质的优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农民以其自身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五、休闲农业经营之道
那么,日本的休闲农业为何能发展的如此好呢?这就与其的经营之道密切相关了,今天带你看看日本休闲农业的经营之道究竟是什么?
1
产业化
日本通过土地流转,在城市周边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区域,并融入休闲、娱乐等元素,同时打造田园风光以吸引受众。
同时,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服务功能,以农业为依托,集合工业、旅游、创意、研发、商贸、储运、地产、娱乐、会展、博览等三种以上的相关产业为一体,在进行农业生产以及产业经营的同时,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综合体。
2
营销活动多样
有人说,日本的休闲农庄就像个节日圣地。由此可看出,日本休闲农庄是很爱“爱搞活动”的,而这就是日本休闲农业最常见也是最受欢迎的营销方法。
休闲农业时候跟商超有相似之处,要想吸引顾客来,超市商场经常会搞促销活动,而农庄则需要多搞一些农业相关的文化活动,以此来吸引游客,提升自己农庄的知名度。
3
IP的打造
农场IP是以休闲农业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综合性的品牌打造,构建农场的品牌文化,也就是一个大IP。
日本休闲农场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农场自身IP的打造。这个IP一旦打造成功,将会给农场带来一大批铁杆粉。无论是参观还是销售农场的农产品,以后都将变得容易。
4
用户关系建立
日本休闲农业非常注重用户关系的建立,他们会根据用户的需求,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休闲农庄,其主要优势在于使生产者与用户之间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
同时,农场主经常会邀请用户来到农场进行体验或参加娱乐活动,让用户真正体会到农庄的不同之处。再经过不断地交流、互动,从而提高用户对农庄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5
品牌打造
日本休闲农业注重品牌的打造,主要借助用户的满意度,对其进行宣传。同时以乡村人文资源和农业自然为依托打造休闲农业知名品牌。
休闲农业的品牌理念是以“诚信、低碳、环保、生态”为主,在这方面,日本的休闲农业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注重环境保护。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是“因地而异”,农业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优。
6
立足本地化
日本农村特别注重挖掘与创造农村文化,当地的文化遗产与非文化遗产被细心地保存下来,再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既体现了独一无二的魅力,同时将原有的文化注入休闲农业的品牌打造中,孕育出了本地化产品。
发展休闲农业,就是要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特色,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等本地特点,合理探索开发绿色观光旅游产品,进行科学的农业规划,景区建设应保留其原有的乡土和村野特色,在这方面中国明显是初出牛犊。
7
树立行业壁垒
在商业模式的打造上,日本善于利用原有的资源,结合人类的智慧,建立了各个地区不同的商业模式。稻田画就是最成功的例子。
田舍馆村是日本稻田画的鼻祖。受到麦田怪圈的启发,为了振兴当地经济,开发观光资源,1993年该村村民开始制作稻田画。稻田画每年题材都不同,涉及日本内外,非常广泛,既如今,每年去田舍馆村的参观旅游人数已超过20多万。这真是种田种出的“旅游业”。甚至,还有一些大企业找上门,希望能利用农民们的稻田画来为他们做“宣传广告”。稻田成长期的稻田艺术吸引大批的游客;秋冬后稻谷收获后,又把稻杆变成艺术品,同样实现了稻田的价值。
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认为,农业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形成规模化产业,融合一二三产,是农业脱颖而出的关键,而这背后则需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目前我们的经济正处在这个门槛的边缘,但像日本农协这样具有垄断功能的庞然大物已然不可能出现,这也注定市场必定鱼龙混杂,但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其中的核心,无疑是做好品质,创新营销,希望中国的产业旅游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蓝裕文化,酒庄设计,博物馆设计,展馆设计,工业游设计,工业旅游设计,文化产业园设计,特色工业园设计,特色文旅小镇设计,酒厂游设计,回厂游设计,酒体验设计,白酒营销策划,体验店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
声明:除非另有标明,本文图文来源于“公共网络”,由蓝裕文化编辑整理,我们未能找到出处,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