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候三大拐点不以一时涨跌看A股
核心观点:A股要全面回暖,需要有疫情因素、美元指数、北向资金流向三大拐点信号的出现形成合力。估值优势、改革红利、流动性充沛,三大有利因素在境外市场相对平稳之后必然逐步发酵,成为助推A股向上的巨大动力。
一个月内出现百年不遇的万点大暴跌,让沉浸长牛多年的美股投资者从惊喜连连到惊吓不断,连带A股也出现了一波明显调整,上证指数一度打穿了2月份的低点。虽然“倒春寒”不是那么令人愉快,但螺旋式上升的股市没有不可逾越的寒冬。从长期的角度看,美股最大的利好是最近跌得够快够多,A股最大的利好则是调整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充分。美股近期大跌是消化过高估值的泡沫,疫情和油价只是压垮长牛的“最后一根稻草”,调整是必然,时机是偶然的;而A股受拖累下跌则是长期打底在“黄金坑”内的波折,影响的是牛市启动的时间,不变的是长期上升的格局。无论A股还是美股,只要认同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发展的投资者,必然就会对调整充分、显露价值的市场更具有长期信心。
和美股崩跌之后,美联储等美国相关部门持续不断推出重磅救市措施相比,中国更显得从容淡定。在上周末多个金融管理部门的记者会上,既谈到了支持实体经济的措施,又提及注册制等改革的方向,更重要是摆事实指出金融体系的稳健,尤其是股市投资者关心的外资流出影响、杠杆资金比例、整体流动性和估值等,清晰完整地展现出A股的长期方向。A股改革的方向不变、长期基本面不变、低估值的事实不变,三个“不变”之下的最佳选择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在低位区域坚持价值投资、闲钱投资、长期投资。
笔者认为,在低位低估值的基础上坚定改革、扩大开放,不为一时的波动而动摇,正是A股未来走长牛、慢牛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封杀了A股大幅向下的空间,在境外股市风雨飘摇的时候展现了相对抗跌的韧性,也决定了境内外长期资金不断增加A股配置比例的趋势。估值优势、改革红利、流动性充沛,三大有利因素在境外市场相对平稳之后,必然逐步发酵,成为助推A股向上的巨大动力。
当然,基础打牢不等于马上启动。笔者认为,A股要全面回暖,需要有三大拐点信号的出现形成合力。首先是疫情因素,目前中国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一些国家地区还处于确诊病例快速增长的阶段,导致全球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担忧,进而折射到股市的波动中来。未来如果中国以外的主要经济体疫情获得有效控制,才会逐步减缓对全球股市的负面影响,形成投资情绪的拐点。这一拐点确认之后,欧美股市对A股的拖累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第二个拐点是美元指数的拐点。近期美股大跌过程中伴随美元指数飙升破百,反映出全球美元流动性的紧张,这对A股在内的全球股市无疑有重大的负面影响。只有当市场的避险情绪减弱,风险偏好再度上升,持有美元的避险需求下降,全球资金才会往股市方向走。在2008-2009年的金融海啸中,美元指数和美股道琼斯指数几乎呈现百分之百的负相关,随着美元指数不断走高,美股持续下挫。直到2009年3月初,二者的拐点才同步出现,美元指数见顶和道琼斯指数见底的时间仅相差2天。而美股真正止跌企稳,对A股的走强无疑是加分。
第三个拐点则是陆港通北向资金的流向。近期A股的调整伴随着北向资金的持续流出,虽然绝对金额相比A股的成交量、总市值来说仍然比较有限,但也反映出外资在全球市场动荡中局部撤离A股的现实,对投资者的情绪显然不是太正面的影响。不过,北向资金的流出属于特殊情况下的阶段性现象,外资对A股的配置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和A股总市值在全球股市中的地位存在较大落差。因此,未来北向资金“回场”是一定的,如果能连续5个交易日出现净流入,则基本可确立“回场”势头。去年5月,北向资金也一度持续流出,直到6月初在下跌途中连续流入之后才确定指数的低位支撑,其中的波动节奏也值得投资者参考。
实际上,上述三大拐点信号是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的,背后真正的逻辑是反映全球资金重新提升风险偏好,增加对股市的投入;而全球市场一旦企稳,性价比高的A股无疑具备更高的吸引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三大拐点信号出现的时间也越来越近。投资者既要有信心又要有耐心,不应以一时涨跌看A股。
如果投资者在磨底过程中兴冲冲进场,又耐不住寂寞交出底部筹码,无疑是十分可惜的。笔者认为,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目前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布局底仓、逐步定投”,将手上的资金分为三份,三分之一买入沪深300ETF作为底仓,三分之一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安排在3000点以下进行定投,另外三分之一则静候三大拐点信号确认,股指从底部跃起之后买入心仪的优质股。如果在定投过程中拐点已经确认,也可提前结束定投加大直接买股的力度。这个方式兼顾持股和持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低位震荡持股信心不稳的弊病,也可从容应对股市波动的各种情况,不丢失底部筹码、不错过牛市启动,一般投资者实施起来相对简便易行。